别误会!三次降息不代表进入降息周期

1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


1年期4.15%,5年期以上为4.80%,相比上个月各下调5个基点。

这次是自8月份以来首次调整5年期LPR利率,市场多数观点认为这是突破房贷利率隔离的重要信号,市场有可能全面降息。

有意思的是,在过去的几个月,市场对于央行降息的呼声不绝于耳。尤其是某地产公司研究院首席,基本每周都要发文要求全面降息,并且将目前经济不振的主要原因都归结在不宽松的货币政策上。

中国是不是真的进入降息周期了呢?中国真的需要降息吗?

是否与2014年全面降息似曾相识?

本轮利率下调始于8月17日,央行宣布启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目前央行所使用的利率调节工具下调的主要有以下三种:

1. LPR利率

8月20日,央行公布1年期LPR为4.25%,比之前的4.31下调了6bp。9月20日,1年期LPR利率再次下降5bp至4.20%。在11月20日,1年期和5年期LPR分别下降5bp至4.15%和4.80%。

其中1年期LPR对应实体企业参考基准,5年期LPR主要对应房贷参考基准。

2. MLF利率

11月5日,央行公布1年期MLF操作利率由此前的3.3%降至3.25%,这是2016年2月份以来MLF利率的首次下调。

3. 逆回购利率

11月18日,央行公告7天逆回购招标利率下降5bp至2.5%,这也是15年10月份以来逆回购利率的首次下调。

我们现有的利率体系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以逆回购利率和MLF利率组成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是离实体企业最远的顶端利率,也就是基准利率;第二部分是LPR,主要用来决定央行给金融机构钱的成本,这个是市场利率;第三部分是终端利率,也就是我们实际拿到手的利率。

如果结合央行最近的操作我们会发现,LPR其实已经非常接近市场实际使用成本的利率了。

很多人认为这次的操作与2014-2015年的那次超强降息周期信号极其类似,但事实并非如此。

如果我们观察自2016年开始设立的1年期MLF,我们会发现他与同期限的逆回购利率每次变动的幅度完全一致,从11月5号MLF利率下调到现在为止,MLF和逆回购利率也只同步调整5bp,其实可以算作一次。如果再加之11月20日LPR跟进5bp,等于11月的三个指标降息其实只能算作调整了一次。

另外,如果参考2014-2015年的降息周期,OMO利率下降了185bp,贷款基准利率下降了140bp,而现在整体利率下降才5bp,其实市场的感受是微乎其微的。

假设你在6月份贷了一笔20年的100万按本息支付的房贷,按照当时5.53%的房贷利率,每个月需要还款6896元。而按照最新5.5%的房贷利率,每个月需要还款6879元,相比之前节约17元,下降程度非常有限。

所以,除非本次降息之后又开启频繁降息潮,否则与2014年的降息并没有相似之处。

小幅降息根本原因还是经济下行的压力

既然市场感受并不明显,为什么还要降息呢?

我们认为还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释放信号表明货币政策不会收紧,以免利率上行造成误伤。

首先,我们的经济的确面临通缩危险。

10月份CPI同比上涨3.8%,其中畜肉类价格上涨66.8%,影响CPI上涨2.92%,其中猪肉价格上涨101.3%,影响CPI上涨约2.43%,占CPI同比涨幅近三分之二。(猪肉价格上涨原因参考《飞上天的“猪”何时落地》)而反应经济强弱的核心CPI只有1.5%。这与经济下行、需求低迷、M2增速偏低是一致的。

其次,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仍需部分宽松环境。

2019年3季度GPD增速降至6%,创下了近30年来的新低,并且低于98年亚洲金融风暴和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最低值。如果从三大需求来看,出口降幅有部分改善,但投资和本应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增速都均有下滑,这么看中短期内经济仍有下行压力。

虽然从实际表现来看,今年实现保6压力不大,但从中期看,结构性通胀的情况下收紧货币政策提升利率有可能误伤经济,这有助于经济企稳。

最后,全球都在宽松。

我们曾经多次提到过,2019年全球央行都在降息,尤其是美联储在今年已经连续3次降息,这也给与国内一定的货币宽松空间。

全面降息是不现实的

全面降息会带来怎样的后遗症,其实这几年我们都已经领教过了。无论是金融资产泡沫,还是对无房一族的重创,都历历在目。对于一心希望通过消费重振经济的中央来讲,对此更是认知清晰。

好在结合全球降息潮来看,本次央行降息力度并不大,相较于美联储下降75bp来说,5bp的力度更像是象征性表态,主要用于防止利率上升而非下降。

如果真的全面降息会怎样呢?

首先,全面降息有可能直接刺激房地产。如果持续下调MLF中标利率和5年期LPR,结果很有可能让房地产泡沫死灰复燃。且不说刚刚出清掉的房地产泡沫又要卷土重来,房地产巨大的虹吸效应也将让本应用于投资和消费的资金又投入房地产,出现居民部门无钱消费的情况。消费持续萎靡将会对未来的中国经济产生巨大打击,直接消灭中国经济活力,这是得不偿失的。

别误会!三次降息不代表进入降息周期

并且,高企的房价将会让无房一族彻底失去努力工作置业的诉求,会使经济陷入“小确幸”陷阱,而这对于正处于经济筑底关键期的中国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其次,全面降息将使得债务杠杆再次高企。

自2018年数次提出后,结构化去杠杆一直是政府工作报告的工作重心。得益于资管新规等政策,成功的让债务杠杆率稳定下来,在2018年末中国宏观杠杆率为239%,连续6个季度处于稳定水平。但今年3季度宏观杠杆率又上升至245%。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融资总量余额增速为10.7%,高于7.9%的GDP名义增速。如果这个时候再进一步降息刺激,会使得债务杠杆再次飙升。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此时再次全面降息,不仅我们将失去自2016年供给侧改革以来的所有改革成果,并且我们在2020年之后将再次面临更为严峻的后果,而那个时候想出清,就不是简单的几家公司暴雷这么简单了。

实体企业并不是融资贵,而是融资难

很多投资者会认为,降息的主要原因是实体企业需要融资,但其实实体企业最缺乏的并不是便宜资金,从银行难以融资。

别误会!三次降息不代表进入降息周期

别误会!三次降息不代表进入降息周期

回顾过去几年的融资状况我们会发现,国企平均融资额从2015年的7.15亿上升至2017年的22.54亿,民企平均融资额从2015年的5.99亿下降到4.6亿,国企融资又容易又便宜,民企融资又难又贵。

而民营经济缴纳税收超过50%,经济总量比重超过60%,投资比重超过70%,就业比重超过80%,提供了63%的社会利润,却只用了39%的融资。

如果能把更多的融资给到民营企业去,对于恢复经济活力的意义重大。

我国金融体系的弊端就在于所有的业务都集中围绕国有企业展开,而任何一种信贷形势都天然的会向国有企业倾斜。在近期我国打破外资进入金融行业的限制,打破目前金融体制垄断的情况,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现象将有可能改善。而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经济困局。

所以整体来看,近期的连续降息更像是防范利率上行,而非降息周期的信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