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誤會!三次降息不代表進入降息週期

11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佈,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為:


1年期4.15%,5年期以上為4.80%,相比上個月各下調5個基點。

這次是自8月份以來首次調整5年期LPR利率,市場多數觀點認為這是突破房貸利率隔離的重要信號,市場有可能全面降息。

有意思的是,在過去的幾個月,市場對於央行降息的呼聲不絕於耳。尤其是某地產公司研究院首席,基本每週都要發文要求全面降息,並且將目前經濟不振的主要原因都歸結在不寬鬆的貨幣政策上。

中國是不是真的進入降息週期了呢?中國真的需要降息嗎?

是否與2014年全面降息似曾相識?

本輪利率下調始於8月17日,央行宣佈啟動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改革。目前央行所使用的利率調節工具下調的主要有以下三種:

1. LPR利率

8月20日,央行公佈1年期LPR為4.25%,比之前的4.31下調了6bp。9月20日,1年期LPR利率再次下降5bp至4.20%。在11月20日,1年期和5年期LPR分別下降5bp至4.15%和4.80%。

其中1年期LPR對應實體企業參考基準,5年期LPR主要對應房貸參考基準。

2. MLF利率

11月5日,央行公佈1年期MLF操作利率由此前的3.3%降至3.25%,這是2016年2月份以來MLF利率的首次下調。

3. 逆回購利率

11月18日,央行公告7天逆回購招標利率下降5bp至2.5%,這也是15年10月份以來逆回購利率的首次下調。

我們現有的利率體系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以逆回購利率和MLF利率組成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利率,是離實體企業最遠的頂端利率,也就是基準利率;第二部分是LPR,主要用來決定央行給金融機構錢的成本,這個是市場利率;第三部分是終端利率,也就是我們實際拿到手的利率。

如果結合央行最近的操作我們會發現,LPR其實已經非常接近市場實際使用成本的利率了。

很多人認為這次的操作與2014-2015年的那次超強降息週期信號極其類似,但事實並非如此。

如果我們觀察自2016年開始設立的1年期MLF,我們會發現他與同期限的逆回購利率每次變動的幅度完全一致,從11月5號MLF利率下調到現在為止,MLF和逆回購利率也只同步調整5bp,其實可以算作一次。如果再加之11月20日LPR跟進5bp,等於11月的三個指標降息其實只能算作調整了一次。

另外,如果參考2014-2015年的降息週期,OMO利率下降了185bp,貸款基準利率下降了140bp,而現在整體利率下降才5bp,其實市場的感受是微乎其微的。

假設你在6月份貸了一筆20年的100萬按本息支付的房貸,按照當時5.53%的房貸利率,每個月需要還款6896元。而按照最新5.5%的房貸利率,每個月需要還款6879元,相比之前節約17元,下降程度非常有限。

所以,除非本次降息之後又開啟頻繁降息潮,否則與2014年的降息並沒有相似之處。

小幅降息根本原因還是經濟下行的壓力

既然市場感受並不明顯,為什麼還要降息呢?

我們認為還是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釋放信號表明貨幣政策不會收緊,以免利率上行造成誤傷。

首先,我們的經濟的確面臨通縮危險。

10月份CPI同比上漲3.8%,其中畜肉類價格上漲66.8%,影響CPI上漲2.92%,其中豬肉價格上漲101.3%,影響CPI上漲約2.43%,佔CPI同比漲幅近三分之二。(豬肉價格上漲原因參考《飛上天的“豬”何時落地》)而反應經濟強弱的核心CPI只有1.5%。這與經濟下行、需求低迷、M2增速偏低是一致的。

其次,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仍需部分寬鬆環境。

2019年3季度GPD增速降至6%,創下了近30年來的新低,並且低於98年亞洲金融風暴和08年全球經濟危機的最低值。如果從三大需求來看,出口降幅有部分改善,但投資和本應拉動經濟增長的消費增速都均有下滑,這麼看中短期內經濟仍有下行壓力。

雖然從實際表現來看,今年實現保6壓力不大,但從中期看,結構性通脹的情況下收緊貨幣政策提升利率有可能誤傷經濟,這有助於經濟企穩。

最後,全球都在寬鬆。

我們曾經多次提到過,2019年全球央行都在降息,尤其是美聯儲在今年已經連續3次降息,這也給與國內一定的貨幣寬鬆空間。

全面降息是不現實的

全面降息會帶來怎樣的後遺症,其實這幾年我們都已經領教過了。無論是金融資產泡沫,還是對無房一族的重創,都歷歷在目。對於一心希望通過消費重振經濟的中央來講,對此更是認知清晰。

好在結合全球降息潮來看,本次央行降息力度並不大,相較於美聯儲下降75bp來說,5bp的力度更像是象徵性表態,主要用於防止利率上升而非下降。

如果真的全面降息會怎樣呢?

首先,全面降息有可能直接刺激房地產。如果持續下調MLF中標利率和5年期LPR,結果很有可能讓房地產泡沫死灰復燃。且不說剛剛出清掉的房地產泡沫又要捲土重來,房地產巨大的虹吸效應也將讓本應用於投資和消費的資金又投入房地產,出現居民部門無錢消費的情況。消費持續萎靡將會對未來的中國經濟產生巨大打擊,直接消滅中國經濟活力,這是得不償失的。

別誤會!三次降息不代表進入降息週期

並且,高企的房價將會讓無房一族徹底失去努力工作置業的訴求,會使經濟陷入“小確幸”陷阱,而這對於正處於經濟築底關鍵期的中國來說,無疑是致命的。

其次,全面降息將使得債務槓桿再次高企。

自2018年數次提出後,結構化去槓桿一直是政府工作報告的工作重心。得益於資管新規等政策,成功的讓債務槓桿率穩定下來,在2018年末中國宏觀槓桿率為239%,連續6個季度處於穩定水平。但今年3季度宏觀槓桿率又上升至245%。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社會融資總量餘額增速為10.7%,高於7.9%的GDP名義增速。如果這個時候再進一步降息刺激,會使得債務槓桿再次飆升。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此時再次全面降息,不僅我們將失去自2016年供給側改革以來的所有改革成果,並且我們在2020年之後將再次面臨更為嚴峻的後果,而那個時候想出清,就不是簡單的幾家公司暴雷這麼簡單了。

實體企業並不是融資貴,而是融資難

很多投資者會認為,降息的主要原因是實體企業需要融資,但其實實體企業最缺乏的並不是便宜資金,從銀行難以融資。

別誤會!三次降息不代表進入降息週期

別誤會!三次降息不代表進入降息週期

回顧過去幾年的融資狀況我們會發現,國企平均融資額從2015年的7.15億上升至2017年的22.54億,民企平均融資額從2015年的5.99億下降到4.6億,國企融資又容易又便宜,民企融資又難又貴。

而民營經濟繳納稅收超過50%,經濟總量比重超過60%,投資比重超過70%,就業比重超過80%,提供了63%的社會利潤,卻只用了39%的融資。

如果能把更多的融資給到民營企業去,對於恢復經濟活力的意義重大。

我國金融體系的弊端就在於所有的業務都集中圍繞國有企業展開,而任何一種信貸形勢都天然的會向國有企業傾斜。在近期我國打破外資進入金融行業的限制,打破目前金融體制壟斷的情況,民營企業融資難的現象將有可能改善。而這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目前的經濟困局。

所以整體來看,近期的連續降息更像是防範利率上行,而非降息週期的信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