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投資的10條準則和決定投資成敗的9個數字

PE投資的10條準則和決定投資成敗的9個數字

PE投資始終是有技巧的,而經驗的積累和感悟在投資中也非常重要。

投資經理在國內做PE,除了要掌握投資技巧外,我覺得還得具有以下10種能力

1、專業能力;

2、企業家思維;

3、熟諳資本市場;

4、良好的溝通能力;

5、自信心與火候;

6、堅持、執著;

7、大氣的社交能力;

8、擁有資源;

9、擅長一項運動;

10、性情中人,該喝時能喝。

這10種能力和素質,其內在緣由需要細細體會。能力越全,說明素質越好,發展空間越大。立志從事PE,或者做優秀投資經理的,可參照10種能力進行自我提高。

PE投資的10條準則

每天看《新聞聯播》的意義何在,PE如何為管理團隊相面,如何判斷項目的投資價值?總結10年投資經驗而得的PE投資基本準則,或對提高新晉PE的投資效率有所幫助。  

PE投資的10條準則和決定投資成敗的9個數字


2009年再次掀起的PE熱潮,不僅點燃了LP們投資PE的熱情,也讓GP隊伍迅速擴容。從券商直投等正規軍,到幾個人臨時組建的新班子,各路人馬紛紛湧入,搖身一變成為GP。其結果是,PE行業的亂象不斷為人詬病。  

對於GP而言,是在PE浪潮中裸泳,還是將其打造成持久的事業;是追逐項目快速IPO帶來資本市場紅利的刺激,還是悉心培育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值得深思。將軍趕路,不追小兔,提煉和實踐PE投資的一些基本準則,對提高PE投資的效率、避免所謂的PE亂象,也許會有一些幫助。

1每天都看《新聞聯播》,聽黨的話,跟黨走

看《新聞聯播》,其實就是理解和跟蹤國家的政策走向。國家政策的每一次調整,既可能催生很多很好的新投資機會,也可能對一些投資領域產生重大的不利影響。比如,新能源行業一直受到國家扶持,這幾年也湧現了眾多優秀的公司,但是其中的太陽能和風能領域的簡單製造業產能過剩,受到政策限制。可見,即使在新能源行業,由於政策導向不一樣,發展的機會不一樣,投資方向也就不一樣。  


在國家鼓勵發展的行業中,一定存在著眾多的投資機會;而在限制發展的行業,即使再努力,也無法突破已然存在的天花板。例如,這兩年的房地產市場就像2008年中國6000多點的股市,如果無視政府對房價的嚴厲調控,繼續看漲這個行業,投資可能就面臨風險。  

學習和掌握國家的政策,除了關注產業政策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對國內外資本市場要有前瞻性的研究。資本市場對PE投資的方向和退出都有很重要的影響,幾乎每一次PE行業步入低谷都由股市的深度調整引發,中小板、創業板對PE的帶動則是另一個例證。只有跟蹤政策的走向,把握未來的趨勢,PE才能規避系統性風險,獲得良好的回報。

2先選賽道,再選選手,在熟悉的領域作投資

目前本土PE與外資PE一個重要的差異,就是專業化程度的區別。本土PE的泛投資現象比比皆是,只要是啟動上市程序的Pre-IPO項目,就會被各種本土PE追逐,攀比價格和關係。而長期來看,只憑會計報表的數字判斷項目企業的價值、憑中介機構的態度進行投資的時代終將過去,PE未來的競爭是專業化的競爭。  


PE要成為一個專業的投資機構,首先要關注自己熟悉的領域,在把握行業大方向的基礎上,對細分行業作進一步的瞭解,篩選出高速成長、市場空間巨大的重點投資領域。對於一些專業性比較強的領域,比如生物製藥,即使行業成長性再好,如果缺乏熟悉這一領域的GP,投資起來也會非常吃力。因此,圍繞熟悉的領域作投資,並培養專業人才,積累專業經驗,才會更好地理解行業,從中找到好的投資對象。

對於本土PE而言,結合自身的特點,培養和提高自己的專業投資能力,並形成專業性投資基金,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3成長性是投資的核心標準

投資本質上就是投資未來,只有項目具備良好的持續成長性,投資才能成功。雖然企業的投資標準包含很多內容,但成長性始終是核心。  

對被投企業而言,創新是本質,成長是結果,因此,考察其成長性,關鍵在於尋找支持其持續成長的核心能力。企業的核心能力可以表現在品牌、技術、管理、文化等很多方面。對於技術型企業,是否擁有持續的技術創新能力、研發人員和技術創新體系,是判斷其成長性的關鍵。對於運營型企業,是否擁有一支完整的、執行力高的團隊是關鍵。而無論哪種因素是關鍵,企業的成長最終都會表現在財務等指標上,因此,千萬不要被項目企業所謂的專利技術優勢、名目繁多的獎狀、資產規模及政府的重視程度等光環所迷惑,而最終要在核心能力和財務指標上找到成長的依據,以提升項目判斷的可靠性。

4注重市場應勝於注重技術

對於企業而言,技術並不一定等於專利,也不一定等於市場。判斷技術的投資價值,不在於其高精尖程度,而在於其區別於傳統技術的創新性、難以複製的獨佔性、帶來成本下降或性能提高的贏利性以及創新能力的持續性,其核心就是能否帶來市場佔有率的持續成長。  

很多高科技企業,追求技術完美主義,沉迷於自己的技術,而忽略了市場對其技術的檢驗,不僅錯失市場機會,也可能偏離市場所要求的方向。獲獎級別越高的項目,往往投資的可能性越低,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因此,在考察企業時,市場往往比技術更重要,只有企業的市場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其技術又能支持這樣的市場目標,企業才真正有發展的潛力。

5沒有完美無缺的企業,重要的是找到改善企業的方法

沒有完美的企業,中國的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幾乎每一家或多或少都存在諸如規範、納稅、管理、財務等方面的問題。對PE而言,企業不能改變只能改善。在投資的時候,關鍵不是尋找完美無缺的企業,而是針對企業已經存在的問題,看能否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從而讓企業得到改進和完善。比如,有些企業的商業模式會制約其發展,PE的作用就在於能否找到商業模式改進的方向,從而打開其未來發展的空間;有的企業技術能力很強、市場前景很好,但缺乏好的市場團隊,PE此時的作用就在於為其找到合適的市場總監。從這一角度看,有改善潛質的企業應該受到關注。  


而有一些問題則可能是企業的硬傷,難以改變,這些企業可能就不適合投資。比如,核心團隊或實際控制人存在問題,通過持續的溝通和影響但沒有改進效果,PE就只有放棄投資。 

專業性的PE機構要有一系列幫助企業改善的方法,如通過建立“三會”制度提升其治理水平,通過“納稅”規範其發展,通過“股改”奠定其作為公眾公司的基礎,把企業變成健康成長的好孩子。

6除了有錢,還要找一個說服項目方的理由

PE投資時,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幾家PE同時要投資一個項目,項目方這時提出的問題往往是“除了錢,你還能為我做什麼”。對PE而言,提供錢之外的價值才能構建自己的差異化優勢,而這種優勢往往成為投資的關鍵。  

除了錢之外,PE的價值可能是為項目方提供市場、人才等資源,或是在戰略和管理上提供幫助,或是提供行業整合的機會。隨著市場的成熟,尤其是項目方的成熟,PE“以錢制勝”的模式不斷髮生改變,錢之外的價值越來越重要。因此,構建自己的服務體系,為項目方提供額外的價值,將成為PE的一個重要競爭力。

7懂得企業經營比懂得企業上市更重要

國內資本市場目前存在一個現象:只要企業能上市,對其投資就一定有收益。不需要牌照,也不需要特別的能力,PE只要投資Pre-IPO項目,一級和二級市場的差價就能為其帶來相對豐厚的資本市場紅利。其實,經營才是企業的本質,IPO則是水到渠成。即使是現在,Pre-IPO項目也存在上市的不確定性,並且收益在不斷波動;而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這種簡單的紅利未來也許不復存在。返回企業的經營本質,才是判斷企業投資價值的真正方法。

8學會相面術,90%的企業出問題都是管理團隊有問題

項目投資後,由於各種條件不斷變化,一些企業難免會出現各種問題,但那些最終影響企業生存的問題,90%以上都和管理團隊緊密相關。對於市場、技術等外部條件變化導致的問題,如果管理團隊強,一般都能主動作出調整,從而保證企業持續發展。一個例證是,一家企業曾因傳呼業務萎縮而舉步維艱,但在管理團隊的帶領下,最終成功向移動通信方向轉型。而如果是禍起蕭牆,則容易給企業帶來致命的傷害。  


投資在於投人,PE在投資前要高度關注管理團隊,作好調查。即使是夫妻店,也要了解其婚姻的穩定性。投資後更要密切關注管理團隊在心態、內部管理等方面的變化,持續引導、教育、規範創業者,防微杜漸,才能有效遏制風險。

9要想走得長遠,就要保持謹慎

PE行業最近10年的不斷洗牌,與各家機構的投資理念和決策變化緊密相關。國內PE與外資PE有很大的不同:

  • 一是資金規模偏小,持續融資能力弱;
  • 二是投資組合對投資的成功率要求高。如果失敗項目多,或者重要的項目投資失敗,往往會對PE產生致命的打擊。寧可錯過,不能錯投,雖然這有點絕對,卻是PE生存的不二法則。錯過幾個項目,未來還有機會,可是如果投資了幾個失敗的項目,PE生存就存在問題了。因此,PE要在行業高潮和低谷的輪迴中走得長遠,就要始終保持謹慎的態度,在企業調研上,既要挖掘項目的價值,也要充分發現潛在的風險,堅決不作“賭博性投資”,尤其在行業一片樂觀的情況下更應小心。

10把合作變成習慣,聯合投資是一種省力的方法

一直以來,PE在投資金額比較大的項目時,往往會採用聯合投資的方式,以規避基金對單一投資項目比例的限制或分散投資風險。如今,聯合投資越來越多地被PE主動採用。  

從實際效果看,聯合投資有助於PE在行業競爭加劇的形勢下實現共享資源、共同發展。不同的PE,特色不同,資源和服務能力也不盡相同,聯合投資後,PE可以整合彼此的力量,通過利用彼此的項目網絡、專業經驗等資源,擴大項目來源,提高投資效率,併為項目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同洲電子當初正因為有深圳創新投、達晨創投等多家機構聯合投資,它們以各自的資源為其提供服務,才獲得持續發展併成功上市。  

PE的投資準則和理念固然重要,然而知易行難,更重要的是實踐。PE只有精心努力,持續提升,做到心手合一,這十大準則才能真正發揮出作用。

9個數字決定投資成敗

有經驗的私募投資者如何進行審慎調查,他們會選擇什麼樣的投資對象,9點經驗之談,不僅對於同行有借鑑意義,對於希望獲取投資的企業經營者更是一份有益的參考。  

PE投資的10條準則和決定投資成敗的9個數字


A企業技術領先、市場需求廣闊,但管理團隊經常變換,你投還是不投?B企業每年業績增長50%以上,但在行業中排名並不居前列,你投還是不投?C企業財務指標看起來不錯,產品具有競爭優勢,但從來沒給員工購買過社保,你投還是不投?PE或VC機構的專業投資者,總要面對這樣的選擇題。  

要發現待投企業潛在的未來價值和問題所在,除了研究企業的商業計劃書(BusinessPlan,BP)之外,投資機構依靠的主要方法就是審慎調查。不同的機構、不同的投資人做審慎調查都有獨門心法,而一套好的審慎調查策略和步驟無疑有助於投資人沙裡淘金,慧眼識珠。在考察企業時,987654321這9個數字,凝聚了我們多年以來行之有效的審慎調查方法。

1見過90%以上的股東和管理層

投資機構在與項目企業股東洽談時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隻和企業的實際控制人接觸,而忽略了與小股東溝通。事實上,有時候與實際控制人以外的其他股東,特別是小股東進行的訪談,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在對前述企業小股東的訪談中我們就發現,A企業的6個股東中有3個小股東都反映,公司成立6年來,大股東近3年都沒有開過股東會,而且存在不經過股東同意就對外擔保事宜,這反映了公司的治理結構存在問題;B企業則存在股東名冊以外的代持股東,我們由此提醒企業及時糾錯,避免了今後IPO時的風險。  

與此相似的一個問題是投資者在走訪項目企業管理層時,訪談的注意力只集中於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或其他與企業經營直接相關的管理團隊上,而忽略了公司內諸如行政、財務、人力資源、後勤保障等管理人員。這一忽視往往對審慎調查的效果影響重大,特別是依靠管理的企業更為突出。比如A企業,我們在調查其人力資源部門時發現,該企業實際上存在著“一個人的公司”的問題,就是公司沒有一個完整的管理團隊,其發展主要依靠董事長或總經理的個人品質和能力。雖然企業的管理制度表面看起來非常完善,管理架構健全,但董事長和管理層的責權不清,管理層的流動好像走馬燈,3年之內換了5個銷售副總和3個技術副總,大多數管理層成員在一起合作的時間不超過兩年。這種企業的良好業績多得益於所處行業的景氣度,一旦競爭加劇,就會面臨風險。

2 8點鐘原則

投資者到企業考察時,有一個小的技巧非常有用,那就是選擇與項目企業作息一致的時間到現場。比如企業8點鐘上班,那你一定要在8點鐘到企業,這就是“8點鐘原則”。一家朝氣蓬勃的企業,從上班那一刻起就可以判斷它的活力。反之,對一家大面積存在員工和管理人員遲到的企業,在決定投資前一定要多打幾個問號。  

在對企業的“8點鐘”考察中,B企業有兩點給我們的印象最深刻。它雖然有超過1000名員工,但早上上班時全廠基本上沒有一個人遲到。此外是廠門口的3幅標語:“一怕苦,就要想辦法,提高技術”、“二怕髒,就要講衛生,愛護環境”、“三怕死,就要講安全,避免事故”,樸實的道理讓人對這家傳統制造企業的管理充滿敬意。

3到過項目企業7個以上的部門

目前PE在國內的投資對象以技術型企業居多,投資者在對企業現場進行走訪時,當然要關注研發、市場、生產部門,但還應該詳細走訪企業的辦公、倉庫、物流、財務、人力資源等部門,以對企業有全面、客觀的瞭解和公正的判斷。一家企業的成功是各個部門綜合努力的結果,企業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企業各個職能部門管理水平的綜合體現。在對B企業的考察中,我們參加了一次生產經營會議,在與會人員中看到了財務、行政、保管和安全部門的負責人,各部門負責人的參與使得他們各個部門對生產經營計劃的理解和執行滲透在日常工作之中,部門之間配合默契。


4在項目企業連續待過6天

投資者對項目企業的審慎調查雖然大多是“走馬觀花”,但也絕對不能蜻蜓點水,一帶而過,連續在企業工作6個工作日十分必要。由此,投資者不僅可以看到企業日常的運作狀態,還可以通過觀察員工的加班情況來體會其文化、業務和生產情況。比如我們發現,雖然B企業和C企業的加班最多,但C企業的員工加班及薪酬制度不盡合理,員工滿意度較低,而B企業則相反,滿負荷緊張忙碌的生產使我們從另一角度看到了企業的市場能力。  

另一個案例也可以佐證6天調查的必要性。一次,當我們結束在企業的兩天審慎調查之後,企業馬上停止了生產,因為它的財務狀況已經惡化到了付不起電費的地步,但這一點在其財務報表上卻不見蛛絲馬跡。

5對團隊、管理、技術、市場、財務5個要素進行詳細調查

影響企業最關鍵的有團隊、管理、技術、市場、財務5個要素,這也是投資機構需要著重關注和詳細調查的。

  1. 投資就是投人,團隊的誠信、能力、凝聚力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2. 對企業管理水平的考察則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其一是管理制度的覆蓋面、完善性,特別是內控制度的完善性;其二是管理制度的執行和效果。
  3. 技術方面則要關注技術所有權的法律效力和技術的產業化程度以及後續研發能力。
  4. 對市場的調研主要看產品的市場地位、營銷模式及現金流管理效果。
  5. 對財務的核查除財務狀況和結果外,更重要的是把重點放在財務的規範性和會計核算的真實性上。

這5個要素就像是企業發展的5根支柱,缺一不可。審慎調查要學會突出重點、找準關鍵的問題。從投資角度而言,在這5個要素上花時間和精力對決定投資是完全值得的。  

在我們對上述3家企業的調查中,最讓人滿意的管理團隊是B企業,該企業核心管理團隊擁有股份,而且管理水平也到位,它雖然屬於傳統制造行業,但由於市場開拓能力強,財務管理實行“實時全面預算管理”,存貨週轉天數不超過7天,產品毛利率比同行業高出3%。A企業雖然產品供不應求,但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不夠規範,加之管理層變化大,產品質量不穩定。C企業的贏利能力指標最好看,管理水平也在改進之中,但企業負債率高,與員工的勞動合同也不完善。

6至少訪問4個上下游客戶

對項目企業的審慎調查還要包括其上下游客戶,這種考察往往具有驗證的性質。一般情況下,至少應該選擇4個樣本企業,即至少有兩個上游供應商和兩個下游客戶。對供應商的調查主要集中於與企業的供應關係,合同的真實性、數量、期限和結算方式;對下游客戶的考察除了對其與企業之間的銷售合同相關資料進行核查外,還要看客戶對企業產品的評價和營銷方法。這不僅可以看到企業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還可以通過調查發現企業產品改進的空間。對投資者來說,在企業的產品競爭力上,沒有什麼比客戶的評價更能說明問題了。

7考察3個以上的項目企業競爭對手

對競爭對手的考察有時比對項目企業的調查還要有用,因此,要選擇與企業相關度最高的3個以上的競爭對手作為樣本,比較競爭對手與項目企業的優劣,發現項目企業的競爭優勢和不足,考量企業的市場地位和產品佔有率。通過比較,我們發現,A企業的技術不錯,但由於專業人才流失嚴重,有的甚至已經成為了競爭對手的技術負責人,與企業產品形成了潛在的競爭。B企業雖然目前不是行業領先企業,但其成長性大大高於行業平均水平,有在短時間內成長為行業龍頭的潛力。C企業新開發的產品技術領先,但市場推廣尚顯不足。


8要永遠對項目企業保持20個關鍵問題

作審慎調查的過程中,有一個技巧不能忽略,那就是去項目企業現場前一定要設計好訪談企業不同人員時的問題,要每次都對企業保持20個以上的不同問題。如何提問,如何設計,怎樣找問題,這都需要在去企業之前先準備好。提問不僅是獲得企業真實情況的重要手段,也是幫助企業提高管理水平的手段之一,更能反映出投資者水平的高低。  

要會問大問題,也要會問小問題,要學會問專業的問題,也要學會問輕鬆的問題。要將問題進行分門別類的設計,每次的問題都不相同。問題要越問越少、越問越精、越問越細,從大到小地問。審慎調查的提問方法有兩種,一是針對性的提問,第二是漫談式的提問,要讓企業家對自己的企業通過這些問題思考一遍,即使對其瞭如指掌的問題也要再思考一下。這些問題也能讓企業家瞭解投資機構在關心什麼、思考什麼,以便於雙方在投資後的協調與配合。

9至少與企業普通員工吃一次飯

與普通員工談企業是作審慎調查的一種有效渠道,投資者一定要找機會與員工至少吃一次飯,利用這種非正式的機會和員工交流。對於依靠人力資源和管理的企業,這是一定要走的步驟。從員工的談話中得到的信息,有時比企業管理者按照商業計劃書準備的問題所帶來的信息更能反映企業的問題。正是在與員工的交流中,我們發現A、B企業的員工對企業的滿意度都高於C企業。因為員工對企業的信心和態度往往反映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類似於C的企業,不管其技術、市場有多好,投資者未來都會面臨風險。因此我們提出,讓C企業重新和員工依據《勞動合同法》簽訂勞動合同,為員工購買社保,改善其工作條件,留住核心崗位員工,以保障員工的穩定性。  

突出重點、關注細節、重視程序是審慎調查成敗的關鍵。經過以上9種方法的審慎調查,投資者對於企業的情況一般都可以形成比較全面的認識,並可以對是否投資作出初步的決定。從ABC三家企業的案例看,B企業管理規範、成長性好;C企業雖然與員工的勞動關係不完善,但企業管理層願意改進,且企業贏利能力強,通過改善管理、擴展市場渠道還可以進一步提升贏利水平,這兩家企業最終都進入了投資委員會的會議,受到投資者的青睞。A企業雖然技術領先,但管理層變換頻繁,是投資的硬傷,不符合我們的投資理念。

10除了投資,還投什麼?

可能到來的冬天對本土PE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商業模式需要從原來“投資+上市服務”的1.0版本向“投資+管理服務+專業整合+資本運作”的2.0版本提升,那些依賴Pre-IPO項目投資、缺乏提供管理服務能力的PE將受到考驗。  

“做我們這一行的只有兩種結果,要麼賺回一堆鈔票,要麼抱回一堆電腦,沒有中間道路。”一位資深投資專家給我的忠告,揭示了PE投資的極端性,VC的投資更是如此。PE的投資是以退出為導向的,如果項目企業的價值不能增加,就意味著投資失敗。2008年6月以後,隨著美國次貸危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進一步顯現,世界金融危機在全球不斷蔓延,本土PE迅速遭遇流動性退潮的衝擊,以前“投資+上市服務”的模式開始受到挑戰,越來越多的投資項目IPO被推遲,已經上市的項目股價持續下跌,多數項目企業當年的經營目標看來難以完成。過冬論瀰漫之下,考驗PE水平的時候到了。PE除了投資,還需要為企業做什麼——這個簡單而又重要的問題,在目前PE熱潮退卻時,再次開始引起了市場人士的思考。

11投資+上市服務:Pre-IPO模式的原罪

與國際著名的PE投資機構相比,本土PE除了資金規模、專業投資能力和經驗方面的不足之外,還有一根軟肋是投資後的增值服務和項目管理。本土PE要麼是廣種薄收,只投資不管理;要麼一投資就派人緊盯著資金,怕項目企業亂花錢。更重要的是,其對投資項目的增值服務相比國際知名PE差距較大,往往限於投資與上市服務兩個環節。  

由於投資向後是本土PE的主要特點之一,加之中國的併購市場還很不發達,上市是PE最為看重的退出方式,因此,Pre-IPO項目成了PE追逐的目標。這種項目企業的管理、技術、市場、財務都相對成熟,企業的規範性由投資銀行、會計師、律師按照資本市場的要求把關,PE所能提供的服務就只剩下幫助企業打通上市通道,介紹投資銀行、會計師和律師,提供包括吃飯喝酒在內的相關事宜了。  

只要能上市,在國內資本市場供需還不平衡的情況下,PE的投資一般都能有所斬獲。由於本土資本市場的結構性問題,法人股全流通也不過是這兩年的事情,資本市場的形勢好壞成了PE發展的風向標:資本市場好,PE就熱;市場一熊,PE就降溫。本土PE的兩輪熱潮與國內資本市場的上漲在時間上完全吻合,PE完全成了資本市場的俘虜,IPO成為很多本土PE的指揮棒,以至於出現了多家投資機構在一些Pre-IPO項目上大打價格戰的情況,這類故事成了2007年本土PE圈中最熱鬧的話題。越不需要資金的企業,PE越是追著投資;而對於早期的項目,除了擁有專業能力的PE外,少有投資機構問津。PE成了只投資不服務、坐等項目企業上市後賣股票的闊太太,這是本土PE受到責難的原因之一。  

這種以Pre-IPO為主的項目投資,成本相對較高,在資本市場出現調整、國家宏觀調控的情況下,一旦IPO推遲或失敗,PE的退出變現就變得不可預測,投資的風險就會顯現。

12投資+管理服務:專業PE的功力

到美國的PE和VC機構參觀,你會發現和本土投資機構不一樣的現象:錢多,人少,年齡大。

  • 第一,基金的規模都很大,超過10億美元的基金比比皆是;
  • 第二,作為基金管理者的GP不多,但每人都是投資專家;
  • 第三,GP的年齡都很大,五六十歲很普遍,70多歲也不足為奇。這是美國PE行業多年來專業化發展的結果。  

專業的機構需要專業的人來管理。

  • 一方面,美國的養老金、保險資金和大學基金等長線資金進入PE行業後,需要尋找有經驗的專業人士來管理;
  • 另一方面,美國許多GP都是行業和企業管理專家,他們做投資之前都在企業工作多年,具備豐富的創業、管理和上市等成功經驗,特別是其多年積澱的行業經驗和資源對於PE來講是最寶貴的財富。這些成功人士做GP,除了投資併為創業企業提供上市輔導方面的增值服務外,還可以憑藉經驗為企業提供管理、戰略等方面的深層增值服務。  

PE是個重積累的行業,專家型GP是實戰中練出來的,投資多了,經驗就豐富了。這種經驗是建立在對不同類型企業評估、選擇、管理的數量積累上的。一個稱職的GP,實際投資的企業佔其所收到商業計劃書的比例一般不會超過5%,佔審慎調查過的企業比例不會超過50%。這種建立在大量經驗、教訓上的投資,往往會把GP鍛鍊成集投資、資本運作、行業整合和企業管理經驗於一身的專家,令他們可以有效改善項目企業的管理,提升自己投資的價值。  

專業的PE是創業企業的教練,對於創業者來講,PE帶來的企業管理經驗和專業知識,可能比資金更為重要。在很多成功企業的背後,都有知名PE或VC對其管理和資源整合的推動,如雅虎和谷歌的成功不乏紅杉資本的助力,透過百度可以看到IDG的影子,從無錫尚德的成功也可以看到高盛集團和3i集團的作用。

在中國,許多創業團隊都會告訴PE:“除了錢,其他什麼都不缺。”而在專業的PE看來,除了錢以外,創業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一缺規範,二缺人才,三缺戰略。PE界有句經典的話:“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其實,最令投資人頭痛的是創業企業在管理,特別是財務、稅務管理上的不規範,許多業績很好、行業前景非常不錯的創業企業,可能就因為一個創業者這樣或那樣的“硬傷”而被PE放棄。即使是被投資人青睞而投資成功的項目,PE下工夫最多的也是如何讓創業企業走上規範之路。從現階段看,本土PE在促進項目企業的規範化運作上有兩點最值得稱道:一教開會,從股東會、董事會開始,讓企業按《公司法》的要求規範管理,減少家族色彩和管理的隨意性;二教繳稅,讓企業遵循國家的有關法律規範,按章納稅。僅就這兩點來講,本土PE就功不可沒,這應該也是國家鼓勵和大力發展本土PE的原因所在。  

不過相比之下,本土PE在改進項目企業的人才、管理、戰略、市場拓展、資本運作等方面所提供的幫助還是比較少。為企業提供深層增值服務的能力以及對早期項目的判斷能力,是本土GP與外資GP的一大差距所在。本土GP對行業和企業管理的經驗積累都還不足,需要學習和提高,只有既會投資又能幫助企業改善管理、制定戰略、提升業績,PE才能保障投資項目的成長,從而煉成金剛不壞之身。否則,就應了那句話:“投資前它天天想你,投資後你天天想它;投資前意氣風發,投資後擔驚受怕。”除了燒香禱告、坐等IPO,什麼也做不了,投資就會變成輪盤賭。 

實際上,PE投資是與所選擇的創業團隊在其一次創業基礎上的二次創業,是以資金和利益的捆綁為紐帶,PE通過投資把自己和創業者放在一條船上,雙方共同努力、共同發展。因此,對PE來說,沒有管理服務的金剛鑽,光做有錢投資的瓷器活,恐怕攬得下活卻出不了活;對創業企業來說,在融資時也需要借一雙慧眼,“窮得只剩錢”的PE,不會給企業帶來實質性的價值。

13商業模式變革:PE過冬的本錢

2008年下半年氾濫的流動性潮水正在退去,不管你願不願意,PE的冬天真的來了!原來GP打著“飛的”滿世界投資的景象正在改變,靜下心來的PE正考慮著怎樣度過已經臨近的冬天。環境變了,創業的難度正在加大,以前的市場格局發生了變化,年初還受到“搶購”的產品,一轉眼就變成了“滯銷品”。在這種形勢下,與其所投資的中國企業一樣,本土PE目前也面臨著商業模式的升級,其投資管理模式需要從原來“投資+上市服務”的1.0版本向“投資+管理服務+專業整合+資本運作”的2.0版本提升。PE的投資只有內含幫助企業提升內在價值的服務,才會真正“值錢”。市場上也不乏這樣的案例。  


在2002年的上一輪VC低潮中,一家本土著名PE在投資一個項目後,首先改變了項目企業的銷售模式,將其全國13家子公司重組成按區域劃分的6家不具法人地位的分公司,從而減少了營銷費用,避免了以前出現過的管理失控的風險;在投資條款上,要求項目企業對核心管理層實施10%的期股期權激勵計劃,並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方案,讓包括總經理和技術總監在內的11名骨幹持有了股份,大幅提高了管理層和核心員工的積極性。同時,這家PE還利用自己海外投資方的優勢,為項目企業開闢了海外市場渠道,使項目企業的出口訂單比投資前增加3倍多,公司的業績比投資前年均增長30%以上,銷售收入從投資前的8000多萬元增長到近10億元,利潤從投資前的400多萬元增加到1.1億元。目前,這家項目企業已進入上市前的最後準備階段,與最後一輪投資者的估值相比,2002年進入的這家PE投資已增值5倍多,相信資本市場會為其帶來可觀的現金收入。由此可見,PE較早介入、通過全方位增值服務培育企業得到的回報,要比Pre-IPO模式的投資回報高得多。  

從20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本土PE經歷了十幾年的實戰考驗,雖然中間經過兩輪熱潮,但真正創造的成功案例並不多見,與外資PE在中國的戰績比起來,本土PE的水平似乎還停留在改革開放初期的20世紀80年代。前途光明,問題不少,市場冷了,PE也應該冷靜,但信心不能冷。業內已經提出了“深挖洞、廣積糧、緩上市”的過冬口號,PE應當利用市場調整的機會,苦練內功,提升投資管理和增值服務水平,真正做企業的教練和幫手,“投資一塊錢,還要投資一塊錢的服務”,才是PE的價值所在。現在的市場風險和機會相伴,機會是跌出來的,PE的成功之道就在於:在市盈率低的時候投資,在市盈率高的時候退出。只有具備全面服務能力的PE,才能在退潮時依舊暢然潛泳,抱回一堆現金而非一堆電腦。

歡迎點擊關注【小毛哥財經】,獲取更多優質財經專業知識分享及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