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6家房企破產?真相:過度解讀,尚不及總數0.5%

最近,一則“446家房地產企業破產”的新聞登上了各大網頁的頭條,迅速成為關注的焦點。

這篇新聞援引了來自人民法院公告網的數據稱,截至11月20日,今年房地產開發商的破產數量已經高達446家,平均每天就有1.5家房地產企業破產。

我國《破產法》指出,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對債務人進行重整或者破產清算的申請。企業法人已解散但未清算或者未清算完畢,資產不足以清償債務的,依法負有清算責任的人應當向人民法院申請破產清算。

“資不抵債”是企業破產認定的關鍵環節。在房地產市場下行、銷售和融資壓力增大的情況下,小房企往往會陷入資不抵債的情況。從人民法院公告網也可以看出,申請破產的多是三四線城市的,規模相對較小的房企,而且,部分房企還涉及民間借貸等債務糾紛。

446家房企乍一看數量眾多,加之還引用知名經濟學家馬光遠“未來,80%房企要死掉”的觀點,這篇報道就得出我國房地產行業真正的寒冬到來,房地產行業已經到了“末日世界”。

那麼,這個結論立得住腳嗎?

首先,單看破產房企的絕對值而不看我國房企的總量是沒有意義的。根據2018年全國工商局的統計,在工商局註冊登記的房地產開發商一共9.7萬家。按照此總量數據來計算,破產房企佔我國房企的總量僅僅為0.46%。

其次,從歷史對比來看,今年房企破產的數量並不是高峰值。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相比2014年2000多家房企倒閉的慘烈歷史,當下的數據並不值得吃驚。

而馬光遠也發文指出:“即使在房價大漲的年份,房地產企業每年破產關閉的數量也在300家左右,今年相對於2018年同期,房地產企業倒閉的數量是有所上升,但總體而言,仍然屬於正常範疇。房地產企業關閉的情況很多,有些是殼公司,主動關閉,有些是被重組,有些是項目爛尾。真正經營困難倒閉的並不多。不能因為今年有400多家房地產企業倒閉,就據此認為房地產的寒冬到了,這是純粹不懂房地產的表現。”

再次,我國房企發展的格局集中度越來越高,百強房企佔據的市場份額逐步增大。從2018年全年的數據來看,以銷售金額計算,前10強、20強、50強、100強房地產企業市場份額分別為24.04%、36.06%、51.95%、63.50%。而到2019年上半年,銷售規模TOP10房企銷售總金額為21638.58億元,已經佔到全行業的30.6%,市場佔有率超三成,行業集中度更加向大型房企傾斜。

那麼,從破產的房企來看,多為三四線城市的小微房企,這些房企的銷售額和銷售面積相對整個房地產行業的影響較小,並不能撼動房地產行業的大格局。反觀百強房企,其銷售額和銷售面積仍然在持續增長中,頭部銷售額排名TOP10的房企市場佔有率進一步攀升,銷售額也在今年保持著穩定的增速。

優勝劣汰是企業發展的規律,在行業下行時期,小微房企由於銷售下降、資不抵債等原因破產是房地產行業的“常態”。

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我國房地產行業由“黃金時代”步入“白銀時代”,房地產業將變成一個門檻更高的行業,融資能力、產品競爭能力、品牌能力都成為房企生存的考驗,所以在整個行業洗牌的過程中,實力不足的房企自然會被淘汰,退出地產圈。

此外,馬光遠也在公開發文中稱,前述新聞引用其“只有20%的開發商可以活下來,80%的會死掉”的觀點,是誤讀了他的原話。馬光遠指出,“我說的80%房地產企業會死掉,是一種市場趨勢,而不是這兩年要發生的事實,更不是今年要死掉這麼多。即使死掉80%,中國還有2萬-3萬家左右的房地產企業,數量仍然是全球最多的。2萬-3萬家的房地產企業,完全可以滿足未來房地產市場的供給。”

最後,從統計局的數據來看,1-10月份,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10.3%,增速比前三季度小幅回落0.2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增長14.6%。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屋施工面積增長9.0%,增速加快0.3個百分點。其中,新開工面積增長10.0%,增速加快1.4個百分點。

在事物的本來面目之前,任何唱衰和鼓吹都是偏離軌道的。在房地產市場步入平穩發展的階段時,房企確實面臨著銷售增速下滑,融資難度大的生存難題,但是,就此得出“崩盤論”“救市論”並不可取。

新京報記者 徐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