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意见不合,会对孩子造成消极的影响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意见不合的情况是经常出现的

,其中包括咱们家长之间意见不合,家长和孩子意见不合,家长和学校意见不合,还有孩子和老师之间意见不合等等。

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只要双方以真诚的态度进行沟通,就算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也不至于使问题进一步恶化,在这里,我就家长之间意见不合说几句。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意见不合,会对孩子造成消极的影响

对待孩子的方式要掌握分寸

咱们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件事情看法不一,原本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作为家长,当遇到这种意见不合的情况时,最好不要任这种不合持续下去,更不能使之愈演愈烈,否则,肯定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现在,很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都采用“打一巴掌揉三揉”这种方式。一般情况下,在孩子面前,父亲往往充当的是“打一巴掌”的角色,而母亲充当的是“揉三揉”的角色。这和过去所说的“严父慈母”的内涵别无二致。

这种方式确实有它的好处,如果父母都过于严厉,孩子往往会感到过于恐慌。如果父母都过于慈祥,孩子又不会对所出现的问题加以重视。而严格加怀柔的政策,可能会使孩子一方面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又因为获得了父母的原谅,而不至于心理负担过于沉重。

不过,慈也好,严也罢,如果分寸把握不当,严父慈母的搭配也不是最佳拍档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意见不合,会对孩子造成消极的影响

父母的严格,是对孩子惰性最好的把控

我觉得,严格和慈爱只能是表象上、形式上的区别,而这表象的背后,父母对孩子问题的认识应该都是一致的。

惰性和追求安全感是人的本能,没有人喜欢自己周围的人对自己过于严格,孩子也一样。就像很多孩子从小学习钢琴,最初的学习是非常枯燥乏味的,是很难坚持的。但是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孩子才不得不去坚持学习下来

在这个阶段很少有孩子会去感激父母的严格,如果这些孩子当中,真的有人感激父母的严格,那往往也是多年以后,他们从所学习的技艺上获得了成就,获得了对工作和生活的自信之后,回过头来,才发现父母对自己的良苦用心。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意见不合,会对孩子造成消极的影响

父母的意见要趋于一致

就像孩子的痛苦在父母那里都是会加倍的一样,当孩子为学习的乏味而倍感痛苦的时候,父母往往也在经受着内心的煎熬。

从长远来看,严格是对的,必须坚持,从眼前来看,孩子确实痛苦,再加上家长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就是孩子痛苦的一大源头,那种到底该何去何从的折磨,真的是难以名状。

这种时候,如果父母的意见还能趋于一致,如同夫妻二人共同在孩子面前筑起了一道高墙,就能抵挡住孩子的惰性,但如果其中任何一方心存不忍,这道高墙便形同虚设

因为内心有对安全、安逸的需求,如果父母二人意见不合,往往就给了孩子钻空子的机会。这时候的孩子,往往无视其中一方严格的重要,而把另一方的慈爱当作挡箭牌、当作安全的港湾。

每每遇到困境,他就会躲到那个保护伞的下面寻求庇护,

让另一方无计可施、无可奈何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意见不合,会对孩子造成消极的影响

往往意见不合的原因都是一些小事

有了孩子之后,很多家庭矛盾,多数是由父母对孩子的意见不合引起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听到类似的情况,父亲在批评孩子,母亲一开始还能和父亲一条战线,但后来就会觉得父亲说话太过分,转而站到孩子一边为孩子说话

有的母亲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了很多周末班,父亲反对,进而发生争吵。甚至有的父母之所以争吵,其源头只是该不该帮孩子穿鞋、该不该给孩子喂饭这类事情。有的时候,这种矛盾会升级为极端事件,有的父母为此最终离异,甚至造成人身伤害。

这类情况几乎也是反应了现在大部分家庭的现状,因为男女性格的差异,导致对待某一件事的看法不同,几乎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意见不合,正式因为这种“小事”给孩子带来了“错误”的爱。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意见不合,会对孩子造成消极的影响

多于长辈沟通,杜绝他们“错误”的爱

在当代中国家庭的特殊现状是,即六个大人面对一个孩子的情况,这种情况,往往也会使得家庭内部的意见不合更加复杂。

中国有句俗话:隔辈人疼人,六亲不认,就算父母对孩子一直都能保持统一战线,但孩子到了“奶奶家”或者“姥姥家”经过一个假期之后,父母之前所付出的努力,有可能几天之内便被瓦解,付之东流。

爷爷、奶奶也好,姥姥、姥爷也罢,他们对孙子辈的疼爱,往往是无微不至的。因为是长辈,夹在中间的父母往往也无可奈何,而孩子很快就会发现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以后再遇到父母对自己严格要求时,孩子就会举出这个最有杀伤力的武器:我告诉奶奶去,我回姥姥家去

正因为长辈对孩子的这种“错误”的爱,很容易导致孩子出现任性,叛逆的状况,

所以意见不合代表的并不是单单的父母,也代表了长辈对于孩子的意见,这就需要咱们进行沟通解决。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意见不合,会对孩子造成消极的影响

意见一致并不代表一致的错误

至于如何保持意见一致,这是任何一个家庭都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当然,这里所说的意见一致不包括一致的错误。我的孩子曾经这样和我形容过,他的同学考试失败之后回到家里的境况:

先是男子单打,后来是女子单打,再后来是混合双打。毋庸置疑,这当然是错误的

一个三口之家,就像一个三角形,不管是等边的,还是长短不一的,只有比例适当,才能成为三角形,而三角形的最大特点,就是稳固。若想保持家庭的稳定,若想保持意见一致且能为孩子所接受,最好考虑一下孩子的意见。

别忘了,孩子也是三角形的一条边,家长不是孩子的对立面,父母的任何一边都会关联到孩子,也关联到自己。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意见不合,会对孩子造成消极的影响

在这里我有这样两条建议,供家长参考

首先,即使意见不合,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父母意见不合,就会容易引发争吵,一旦孩子发现了父母的分歧,也就发现了对于自己有利的空隙。再说,争吵原本就是很负面的东西,容易给孩子的心灵造成消极的影响。

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的,甚至发生了肢体冲突,这怎么可能对孩子有利呢?有的时候,家长刚一争吵,孩子就没了影儿,教育对象都不见了,争吵还有什么意义?

其次,需要经过认真冷静的讨论以后,让双方意见达成一致。还有,在孩子面前,父母最好有分工,一主一次,一个重点担任和孩子沟通的角色,一个重点负责观察和提醒,静观其变,注意事态发展的走向。

如果父母都扮演了风雨雷色,在孩子面前风雨交加、雷鸣电闪,孩子或者会从心理上感觉自己完全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或者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注意,静观其变不等于始终保持沉默,如果父母有一方对孩子喋喋不休,另外一方始终不语,孩子除了孤立无援之外,他可能还会把另一方的沉默理解为对自己的漠视。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意见不合,会对孩子造成消极的影响

不要将孩子裹挟进你们的争吵中

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有明确的分工,各尽其责,遇到重大问题,及时沟通。还有一点,

有些家庭出现意见不合的情况完全是父母自身的问题,或者源自于父母和他们的长辈之间,并不是由孩子的问题引发的,这种问题同样需要家庭成员间的冷静和理智沟通。

尤其要注意的是,当有意见分歧的时候,最好不要把孩子裹挟进来。不要让孩子以为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争吵来解决,争吵也许能解决矛盾,这样错误的想法。

我之前看过某一部电视剧,剧中的夫妻二人口角不断,有一次,随着吵架的升级,最终到了要离婚的地步。两个人把孩子拉过来,都问孩子同一个问题,我们要离婚,你和谁过?孩子先是大哭,然后说,我不和爸爸过,也不和妈妈过,你们离婚,我就自杀。

我想问何苦呢?何必呢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意见不合,会对孩子造成消极的影响

孩子的“察言观色”能力比成人要强的多,你的每一个举动孩子都看在眼里,有句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它主要影射了父母如果做了坏事,就会影响到孩子,孩子将来也会学着去做坏事,当然这样说可能严重了,但是确实就是如此。

当你们意见不合吵的不可开交时,孩子看在眼里,以后他也会这样去对待别人,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举止一定要谨慎,不可随意,尤其是在孩子的成长发育阶段。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意见不合,会对孩子造成消极的影响

其实,我想说孩子本身并没错,孩子就像一瓶纯净水,当水浑浊的时候家长是否想过是我们无形中注入进去的脏污,污染了孩子。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在一张白纸上画什么样的蓝图,就要看家长是如何用笔勾勒出的美好景色。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是要不断的学习与摸索,学会怎样去和孩子沟通,怎样能够让家庭意见统一,把握好其中的分寸,给孩子一个好的成长空间

现在是一个需要合作的世界,单凭一己之长,任你再优秀,也难有卓越的成就,所以,家庭的合作也是必然的,将家庭作为团队经营起来,一家人形成联盟,各司其职,这样意见不和时,也有一个切入点及时解决,长此以往必然会减少家庭的意见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