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銀行”不存錢,但可能關係到你的老年生活

20日,支付寶發佈了一條不起眼的消息:南京建鄴桃園居社區的志願者們,可以在支付寶裡存儲自己的公益時間,為自己將來兌換養老服務。

“時間銀行”不是什麼新話題,美國人埃德加·卡恩1980年提出這個概念,在2000年前後被引入國內,全國已有10幾個地市嘗試過類似做法,用於公益、養老等領域。

但這一次,支付寶為“時間銀行”引入了炙手可熱的區塊鏈技術,防止公益時間的丟失或篡改

區塊鏈技術當然是個好技術,但“時間銀行”的模式,依然有許多問題無法解決。

這家“銀行”不存錢,但可能關係到你的老年生活

1.時間銀行不存錢,但公益時間怎麼算?

現有的“時間銀行”模式,絕大多數是以志願者從事志願活動的“公益時長”為計算單位,直接存入“時間銀行”。

積累的“公益時長”,可以留到自己以後使用,也可以贈予父母等親人兌換服務,或者直接捐贈給“時間銀行”,送給有需要的孤寡老人。

志願活動的種類繁多,特別是涉及養老服務,從發佈的養老服務需求訂單來看,幫老人取餐、清潔家居、心理疏導、護理、助浴等等,都可以計算公益時間,但這些活動的時間如何折算?

幫老人取餐一次算0.5小時,心理疏導1次算1小時,並不是故意區分工作種類的高低貴賤,但不同服務存在技術差異,僅僅以“公益時間”來計量服務,難免會出現專挑技術含量低、耗時長等服務的挑肥揀瘦的情況。

這家“銀行”不存錢,但可能關係到你的老年生活

所以,在有些地方,將公益時間折算成公益幣,或者公益分。如杭州市民卡,就按照社會人均工資等標準,將不同類別的志願活動公益時長兌換成數量不等的“公益幣”。

但這種折算方式,跟折算成工資,實質上並沒有多大區別。

2.支取公益時長,怎樣等價換算?

“時間銀行”,是銀行,終究說要面臨支取的問題,就是要為存儲者提供相應的互助服務,達到“收支平衡”。但這種支取,依然存在兩個難題。

首先,支取如何等價換算?

相等的時長,在不同的地區和年代看似能得到最等價的服務,這其實也是設置“時間銀行”的初衷,畢竟分值或幣值,都存在貶值的可能。

但是,在不同地區、不同年代,相同服務的需求和供給,可能會存在巨大的差異。比如,同樣是提供一次看電影的服務,90年代和現在,花費的時長一樣,技術要求完全不一樣。

其次,如何防範通脹?

上面說到,“時間銀行”存儲公益時間,在存取之間存在巨大的時間差,考慮到了貨幣貶值的問題,所以以時間換時間,相對來說更加公平

這家“銀行”不存錢,但可能關係到你的老年生活

但是,這是在社會人口結構相對穩定的前提下。

目前,全球老齡化的趨勢明顯,假如提供服務的供給端(年輕人)越來越少,依然不排除公益時間貶值的可能。

到時候,誰來維持公益時間的兌付?

3.通存通兌,跨地區存取如何解決?

既然是“銀行”,就必須能實現通存通兌。

當今社會的流動性非常大,出生、大學、工作、養老都可能不在同一個城市,當志願者遷離當地後,數據如何在多地流轉、通兌,這將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支付寶的區塊鏈技術很好地解決了數據地保存問題,但數據地流轉、交流障礙依然存在。

目前,南京、青島、杭州等地的民政部門都推出基於社保卡的“時間銀行”服務;廣州等地則建立了以志願服務平臺為基礎的“時間銀行”;而部分地區出現了以養老服務企業為主題的“時間銀行”。

未來,隨著人口的流動,這些“銀行”間的數據如何互換互通,需要提前考量。

這家“銀行”不存錢,但可能關係到你的老年生活

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這一過程中也蘊藏著豐富的需求和數據資源。

互助養老,“時間銀行”的確是個不錯的嘗試,緩解了社會養老供給不足的矛盾。

但是,若真要讓“時間銀行”發揮更好的效果,不僅需要支付寶的區塊鏈技術支持,更要集合金融、保險、民政、社區、社會公益等力量,甚至需要這些力量地跨區域統籌,協同推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