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餘華、王安憶…半個文壇出山,想告訴世人:讀書有什麼用?

莫言、餘華、王安憶…半個文壇出山,想告訴世人:讀書有什麼用?


01

我猜想你可能也遇到過這樣的狀況:

坐地鐵想看點什麼,第一反應是打開微信公眾號。可你關注了那麼多公眾號,卻發現它們的內容和語氣越來越像了。

微博上看到有趣的東西想轉發,卻始終不知道要說什麼,最後翻來覆去,只有‘哈哈哈哈哈哈哈’‘好笑’‘好看’‘先馬了’這幾個短語。

熬夜刷抖音,刷到半夜兩點,早上醒來卻什麼都記不起來。

更糟糕的是,你不由自主地被洗腦了:開始相信那些雞湯裡的道理,開始因為他人“光鮮亮麗”的生活感到焦慮。

莫言、餘華、王安憶…半個文壇出山,想告訴世人:讀書有什麼用?

你的生活被分裂了:一半的你,沉迷短平快的、能迅速給人帶來爽感的網絡夢境;

另一半的你,回望自己的現實生活,卻發現無話可說。

02

如果你開始厭倦千篇一律的爆款雞湯,想要從無處不在的焦慮中解脫,決定抓住一點真正值得珍惜的東西。

那麼我建議你讀一點文學。

是的,文學沒有用。儘管有無數人曾經嘗試去描述它的好處。

美國作家雷蒙德·卡佛說,文學能夠讓人意識到自己缺失的東西,“能夠讓我們明白,像一個人一樣活著並非易事”。

王朔說文學有保護人性的作用,“我不想變成畜生,很大程度上要靠優美小說保護我的人性”。

莫言說,“文學讓人心中有愛”。

莫言、餘華、王安憶…半個文壇出山,想告訴世人:讀書有什麼用?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

葉聖陶說,“文學能揭穿黑暗,迎接光明,使人們拋棄卑鄙和淺薄,趨向高尚和精深”。

但是,如果要我坦率地講,文學對我們的用處,只有兩點:

首先,文學是一種純粹的享受。

文學為生活打開了一個逃離的出口,你可以跳進一個故事裡,不費力氣和代價地開始一場歷險:

你能從一個地方跳到另一個地方:告別了馬爾克斯筆下的狠熱拉美,馬上就能飛往到劉慈欣書裡的黑暗宇宙。

文學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有滋味兒了。

生活還是那個生活,你卻有可能成為不一樣的你。

談及愛,你會想到,“老虎融化成黃油,春天裡的小熊抱著一起打滾”;會想到“銀河嘩啦一下傾倒在心頭”。

談及美,我們想到的是,“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文學沒有用,但它讓你迴歸到生活本身的意義——享受。

莫言、餘華、王安憶…半個文壇出山,想告訴世人:讀書有什麼用?

其次,文學是我們經常視而不見的可靠導師。

當我們遇到困惑的時候,總是習慣在網絡求助。但你很快會發現,能在網上尋找到答案的問題,永遠都是瑣碎的,具體的,短時的,但當你面臨人生中那些無法逃遁的的大困惑、大悲傷時,這些回答並不能幫你解決問題,甚至讓你越來越糟。

而文學,卻能用一種靜默的力量給你回答。

比如說,當你感慨自己時運不濟、萬事不順的時候,不妨看看阿城的《棋王》,“棋痴”王一生用他對象棋的執迷不悟,告訴你哪些是人生中可以改變的部分;

當你被童年的陰影束縛住時,蕭紅的《呼蘭河傳》會讓你找到久違的陪伴;

當你為情所困時,可以看看張愛玲的《色,戒》,她以痛快淋漓的筆墨,告訴女孩如何與渣男了斷;

至於《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顯然在以他對書籍的狂熱,示範了一個普通人如何在有限的現實中找到自我更新的力量。

文學作品裡,有你沒走過的路,沒經歷過的事,沒悟透的道理。在人生的某一瞬間,它們會成為一道光,照亮你的前路。

文學是對人生的回答。

03

但我們為什麼總是感受不到文學的用處呢?

因為還沒有形成好的鑑賞力。

文學如酒如茶,並非糖水天生適口。

對好酒好茶的品鑑需要時日,對文學的趣味,自然更需要培養和學習。

莫言、餘華、王安憶…半個文壇出山,想告訴世人:讀書有什麼用?

小時候看魯迅,老師要求你解釋的是“該段落運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表達了魯迅怎樣的感情”。

閱讀魯迅被當作是一個語文任務,他的文章是需要你拆解的考題。

但大師解讀的魯迅是不一樣的。

拿復旦中文系郜元寶老師解讀的《社戲》為例:

他說,魯迅寫社戲的重點,並不在於臺上的戲有多好看,而在於臺下。

“不是大人們張羅的那臺戲,給孩子們帶來怎樣的快樂。恰恰相反,是孩子們自己在臺下演出的童年喜劇,賦予臺上那出戏以某種意義和美感。”

因此,真正成全這出“社戲”的人,是魯迅的母親。

當孩子們急著要去看社戲的時候,母親寧可自己擔驚受怕,也沒有強行跟孩子們一起去;當孩子們看完社戲回來後,發現母親已經等了他們一整晚了。正是因為母親的尊重,才有了這一場溫暖而美好的社戲。

這就是《社戲》所要表達的思想核心,正如魯迅在《今天我們如何做父親》這篇文章裡所說的,大人們應該是“揹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孩子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這樣的解讀,不僅顛覆了我們的認知,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鑑賞文學的方法論。

郜元寶老師的這段解讀,出自喜馬拉雅APP推出的《文學與人生:中國文學大師課》

莫言、餘華、王安憶…半個文壇出山,想告訴世人:讀書有什麼用?

如果你對閱讀真正好的文學感興趣,又苦於沒有一個好的引路人的話,我向你鄭重推薦這門課:

首先,這門課的主講人是12位一流的中國文學研究學者:曹禺專家陳思和、魯迅專家郜元寶、沈從文專家張新穎、科幻文學專家嚴鋒……

他們多是復旦大學國家級精品課程的主講教授,共同構成這部文學課程的核心班底。

此外,10位頂尖作家集體出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活著》作者餘華,茅盾文學獎得主王安憶、蘇童、張煒,金馬獎最佳編劇嚴歌苓,文化部原部長王蒙……

他們在這門課程中擔任特別導師,為你講述自己的作品和人生。

這門課稱中,有中國現當代文學中100部不朽的經典:

從魯迅的《吶喊》、沈從文的《邊城》、張愛玲的《半生緣》,到當代耳熟能詳的《白鹿原》《長恨歌》《平凡的世界》……

導師們將這些經典名作,從教科書的刻板模式中解放出來,放回到十大生命主題之中,從出生、童年、青春,到飲食男女、行旅他鄉、人生終點……

莫言、餘華、王安憶…半個文壇出山,想告訴世人:讀書有什麼用?

在《呼蘭河傳》裡,看到蕭紅如何在命運的粗糲中找尋童年的溫暖;

《圍城》裡在女人身邊周旋的方鴻漸,他人生中真正的圍城並不是婚姻;

劉慈欣的《三體》,則把我們帶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時空尺度,考驗人性與道德……

聽完了《文學與人生:中國文學大師課》所有課程,我更確定一件事,那就是文學的無用之功,都作用在了靈魂上。

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文學大師課》最接近於教育的本質:那是一棵樹動搖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願你在這門課程中,尋找到文學的用處,和人生的答案。

>>>>>你將獲得

  • 精讀100部文學經典,包括內容精析+名家解讀
  • 12位復旦、華師大等文學重鎮學者的多年研究成果
  • 10位頂尖作家獨家分享他們的寫作和人生
  • 100部文學作品的精彩改編演繹
  • 對經典的品味和洞見,對人生問題的體悟和觀點

>>>>>適合誰聽

  • 文學愛好者:獲得文學鑑賞力、寫作能力的提升
  • 困惑迷茫的青年人:獲得人生問題的啟示
  • 中學生大學生:獲得拓展眼界的知識
  • 商業企業領導者:獲得對人性的深刻洞察
莫言、餘華、王安憶…半個文壇出山,想告訴世人:讀書有什麼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