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兵器衆多,爲何獨以刀劍棒錘爲主?

人鬼獸


古時兵器,也就是冷兵器,其根本特點就是利用物體的物理屬性來彌補並增強原先人類的手腳甚至是牙齒所不能達到的傷害程度,這是人類有別於動物的一大特徵。因此,它實際上是工具的一種特殊發展——攻擊性工具。


所謂物體的物理屬性:無非是尖銳、堅硬、長度、重量四者,所以古時兵器基本上是按照這四個方向以及它們的組合去發展的


尖銳+堅硬,發展出了刀與劍,其中單刃為刀,雙刃為劍。表面上看,劍有雙面刃,更有殺傷力,但是在實際格鬥就就會發現,雙刃的劍並不利於格擋,劍鋒相碰多次劍刃也就廢了,反而不利用有厚重刀背的刀更實際。於是劍就逐步退出了實際戰鬥使用,從而成為一種裝飾品,進而成為有身份人的象徵。


(明朝強大的長槍馬隊)
尖銳+堅硬+長度,發展出了槍矛、長刀,實際戰鬥中,槍由於它的重量適度,操練簡單,金屬槍頭殺傷力也足夠,成為一部隊士兵進攻的主要兵器,而長刀則需要更加經的膂力與技巧,成為少數特種士兵(如唐朝的陌刀隊)及武將的兵器(如關羽)。當然,在宋朝又發展出了長短結合的朴刀,即在短刀刀把處有結合長柄的扣,進攻時裝上長把可遠距離殺敵,防守時可拆掉長把作近身防禦。


堅硬+長度,發展出了棒,棒的流行原因主要是秦之後的中央政權對於民間兵器的管制,凡是符合上述的有尖有刃的都會被查收。因此,無鋒無刃的棍棒成為民間主要防身武器,而且它們隨處可得,平時還可用來挑東西,柱手用,宋代的梁山好戰中多有使棍棒的好手。實際戰鬥中出現了金屬裹身甚至是全金屬打製,以提高武器的堅硬程度。


堅硬+重量,發展出了錘。當然這裡的錘並不是像演義小說裡的那種頭部碩大的錘,那種份量不是常人可以使用得了的。

(現實中不可能使用得了的重錘)

錘的發展是因為古代裝甲的發展,出現了許多常規槍與刀刺砍不了的鎖子甲或者是金屬頭盔。 這時怎麼辦?人們在實戰中發現,即使是武器刺砍不破盔甲,但是人在全身裹甲的時候,如果遭受鈍器的重力打擊,同樣會出現骨折、內出血等傷害從而喪失戰鬥力。於是,錘一類的武器就誕生了。

(歷史上的遼國鐵錘)
它因為重心在頭部,因此不會太長,大多以重心帶動掄出去,重擊對手的頭部與身體而殺傷敵人。有的會在錘部增加齒尖,即狼牙棒類的武器。


當然,不能忘記的一點,就是尖銳+長度,不斷延展下去,就會出現了弓箭,可以更大範圍延展尖銳端殺傷敵人的武器。


如果總結一下,刀(劍)、槍、棒、錘、箭,這五者構成為古時兵器的主體,至於其它的兵器,總是逃不脫這五類的總體特徵,或者是因為使用者個人突出的身體特徵,如天生神力,便可使用一些奇形怪狀的兵器,如開山大斧、紫金八楞錘。但實際交戰中既不實用,也無法推廣。


關於武俠小說,則並沒有作精簡。相反的是,武俠小說則把兵器的概念無限延展開來,往往會藉助小說裡的內力神功,突破了兵器必須要藉助於金屬物的堅硬與尖銳的根本特點,往往扁擔、板凳、柺棍,甚至是筷子、算盤都可成為武器,至於真正的高手,則是隨手摺根樹枝、落葉、花瓣,也可割喉奪命。簡單是萬物都可成兵器。


剛剛講過


眾人拾柴火焰高,我是東北總叨叨。




總叨叨分析,刀劍棒錘能在古代兵器中,成為主要使用兵器,主要有以下原因:

1、刀槍棒錘形制簡單,容易打造,容易複製成統一的規格,方便軍隊,團練的使用。



2、刀劍錘棒,除了作為武器使用,還能當工具用,比如在宴席上表演,武器就成了道具。







3、古人多為力量型選手,刀劍錘棒可以根據使用者的力量情況進行打造,比如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魯智深的水墨禪杖都是按重量打造而成。





4、刀劍棒錘的使用操作簡單,招式套路往往不是那麼複雜,只要有力氣,誰都能耍兩下子,最起碼有個震懾作用。




5、刀劍錘棒,在許多朝代和許多職務當中起到一種標名身份的作用,比如說:砍頭的劊子手刀,官府中的殺威棒,御賜的尚方寶劍,都是能夠表示特殊身份的。






武俠書籍中多是描寫雅士豪俠,這些個雅士豪俠大多都是有身份,有來頭的官二代三代,或者是名門正派的高精尖弟子,他們使用的兵器怎麼可能和平民百姓販夫走卒一樣呢?就好比那個啥王子的來中國溜達,他的皇家保鏢拿一把彈弓,顯然不合適。






總叨叨


首先,問題提到的古時兵器眾多,獨以刀劍棒錘為主這個說法準確地說並不成立。

前商時代、商、西周、春秋前期等關於兵器的記錄相對繁複,從整個冷兵器時代(包括青銅兵器時代和鋼鐵兵器時代)和冷兵器—火器並用時代來看,也相對較不重要,姑且忽略——尼瑪懶就直說行不行?!

從春秋晚期至戰國前期,青銅戈進一步改良的同時,青銅矛、青銅劍開始變成格鬥武器的重要組成部分,戰國中晚期,青銅戈和青銅矛都向戈戟兩用、矛戟兩用的通用型發展,青銅劍依然流行,鐵戟、鐵矛和鐵劍開始嶄露頭角。上述時期,主要的冷兵器是戈、矛和劍。

從秦朝一直到西漢晚期,鋼鐵兵器穩健發展,主要的冷兵器是戟、矛、劍、刀——刀是西漢中葉開始逐步替代劍的,到了東漢環首鐵刀幾乎完全取代了鐵劍。

三國(曹魏)和西晉時期和東漢基本相似,東晉(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戟被馬矟(shuò ,同“槊”)替代,矟或槊是一種重型騎槍,實際上可以理解為針對具裝騎兵的一種特殊功用的矛,

這個時期主要的冷兵器也可以說是矛和刀。

唐代,步兵使用長槍、腰刀、陌刀、白棓( bàng ,同“棒”),騎兵使用啄錘、斧鉞。這一時期主要的冷兵器是槍、刀、棒、錘和斧鉞。

宋代,主要使用的依然是長槍和以長柄大刀為重點的刀類。元代使用槍(元人有時也稱為槊)和刀。這一時期,主要的冷兵器是槍和刀。明清同樣如此。

綜上,縱觀歷史,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戈戟類武器曾經有過重要的地位,但是在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人馬皆披鎧的重裝騎兵出現後,其主導地位被鐵矟取代,逐漸只在門戟等方面充當儀仗作用,到宋代將門戟改成木製,這一類武器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第二、矛——在我國矛不充當投擲類武器——歷史悠久,在西漢前期成為地位僅次於鐵戟的主戰武器,後世一直以各種形式發展,矟、槊、槍其實都是矛,一直到現代軍隊的刺刀,矛可謂壽命最長的兵器。

第三、刀劍兩種武器得分開來談。鐵劍從漢代中期就逐步退出主戰武器的行列

,成為少數人士佩戴的武器;刀卻一直有不同方向和層級的發展,直到現代軍隊,騎兵依然使用馬刀。

第四、棍棒取得相對容易、教習簡單快捷,很早就被使用,唐代棓是步兵的建制武器,大約有20%的兵士配備,由其還發展出狼牙棒等武器,明清軍隊中棍棒仍有配置。

第四、錘就是裝有柄杖的鋼鐵重錘。錘除個別歷史故事的力士使用外鮮有記載,唐代騎兵配置的啄錘現在沒有實物和圖像資料作為參考,不清楚其樣式重量。威力巨大的錘必然重量很重,只有個別人能夠使用,特別不利於長時間持續作戰,因此其軍事價值不高。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古時兵器眾多,但從軍事上廣泛作為建制武器使用的角度,並不是如題所說獨以刀劍棒錘為主,而是以刀、矛(槊、槍)為主,同時
棍棒類可以算做次一級的為主。

根據本題的題意,遠射武器如弓箭、防護裝具如甲冑等都不作涉及。

錘類(還有鞭鐧類)因為對使用者力量要求比較大使用者不多,劍主要成為彰顯身份和道家法術使用的器具,都不能稱為為主,其他钂叉類、斧鉞類等武器,都存在流行時間不連貫、分佈區域不廣泛等的問題,也談不上為主。


談古論金


感謝邀請,我是嘉道文流我並不覺得古代兵器以刀劍棒錘為主

在古代打仗的時候,士兵一般用戟、槊、矛、槍等長兵器的比較多,畢竟“一寸長一寸強”,在戰場上拼命那會兒,還是與敵人拉開距離安全點。至於刀劍這種短兵器,適合貼身近戰使用,棒的殺傷力有限,錘對使用者的膂力要求太高。所以我並不覺得古代以這四種兵器為主。


當然了,“劍”這種兵器比較特殊,它甚至已經超越了武器的範疇,成為了一種象徵符號,古時候貴族喜歡隨身攜帶寶劍。比如韓信,他未發跡以前,喜歡隨身攜帶寶劍,後來淮陰有個屠戶就嘲笑韓信配劍,讓韓信從他胯下鑽過去,韓信最後也受了他的胯下之辱。從這個歷史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劍”在古代人們心中的地位。武俠小說中,有“劍乃兵器中的君子”一說,一般正派人士都喜歡用劍,而且他們的劍法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比如《俠客行》中綽號“黑白雙劍”的石清閔柔夫婦;也有一些偽君子,用劍對自己進行偽裝,比如《笑傲江湖》裡的“君子劍”嶽不群。


在武俠世界裡,兵器可以作為使用者的物化特徵。比如一個人使用了怪異的兵器,那這個人可能就是一個怪人或者反派,比如使用金蛇錐、金蛇劍的金蛇郎君夏雪宜。既然兵器有如此作用,所以作家在寫小說的時候,有時候會別出心裁的寫出很多特別武器,比如古龍 的“七種武器”系列,所以武俠書籍何來精簡了兵器這一說?


嘉道文流,一個文史知識的原創作者,歡迎關注,歡迎點贊!


嘉道文流


問題說的有一點兒不對,歷史上面軍隊裝備的武器絕不能用單一,這兩個字來形容軍的武器很多,你比如說最著名的唐朝,中國冷兵器時代的巔峰,這個時候,唐朝軍隊裡面是裝備有各種各樣不同形狀,作用的冷兵器,陌刀,唐刀,馬槊,唐劍……各個時代,各支軍隊裡面都有特殊的有相應特色的軍事武器裝備,但是在軍隊裡面佔據主流的人然還是以刀劍棒錘為主。

首先這些特殊的裝備,比如說漢朝的斬馬巨劍,唐代的這一系列特色裝備都是要花錢來砸的,不說其他的,斬馬巨劍就必須增加這個裡面鐵的重量,在遇到敵人的時候,(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劈砍下去,就帶有一種錘子的作用,能夠利用自身重量把敵人戰馬再加上面的人劈成兩截,無論是材料還是製作工藝,這種武器要求都特別高,要求高了,那麼需要的錢也就多了,需要的材料也變多了,這就造成了到了東漢時期,漢靈帝那個時代,這個皇帝想要打造一批斬馬巨劍來顯示自己威儀,結果窮盡全國之力,一共製造了500把,而且這種武器對付的人很特殊。如果說你遇到一個近身肉搏,拿著打到短刀跟你打的,你是打不過的,因為人家跟你一近身,你這把刀根本就揮舞不起來,所以這種武器後來也就淘汰掉了。

再者說到唐朝,肯定大家先想到就是各種乾的冷兵器,這些冷兵器確實,大唐的軍隊依靠的這些兵器上面技術上的先進性,橫掃天下,鮮逢敵手,但是後來隨著大唐王朝自身內亂,稅收供不上去,然後國內的各種各的兵器做法也遭到了敵人的破壞,以後部分東西失傳了 而且雖然有部分兵器了下來,但是後人根本就不知道這些兵器是幹什麼用的?把這兵器用到戰場上,也是被敵人直接給擊敗,你想想看,敵人的軍隊就花那麼一點點錢武裝起來,這麼一大批人,我耗盡心力,打造出來的先進武器,我自己搞不會用,而且還被別人吊打我當然是選擇不要這些武器了,我直接要那些普通的東西,我還可以大規模的武裝軍隊呢,我何樂而不為呢?

說白了,這些花費重金研究出來的武器,好像是拿水晶打造出來的一把刀,這把刀他在特定的時候可以用做手術刀,鋒利無比,但是必須要注意這個東西該怎麼使用,如果說這個玩意兒被敵人知道弱點在哪裡,避其鋒芒,擊其脆弱的地方,那麼這個水晶立刻破碎,相比較來說,還是擁有傳統技能的那些傳統武器,刀劍棍錘,這些東西就像鋼鐵一樣,你就算是個庸才,你把這些人紮成一堆,就是一個刺蝟陣啊!用起來更加靈活一點,只要是個人,稍微對這些武器略加熟悉以後就能夠使用,而且便宜,便宜就能夠大規模武裝,就能夠製造大量的炮灰,有更多的炮灰就能夠增加你勝算,畢竟在某些時候,絕對的數量優勢能夠壓倒不絕對的質量優勢。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類似上面很多軍隊根據不同的時期都有特有的特色裝備,但是這些裝備都消失在歷史長河裡面,並不是說這些裝備不成功,在局部戰場上面能夠給自己青史留名的裝備都是好裝備彈,這些裝備都有的特定的環境和特定的人員使用,一旦離開了這些東西的支撐,這個裝備還不如一把刀一把劍,一把槍,一個錘子來的更加的方便,畢竟在戰場上面人的生命是脆弱的,所以這些特色裝備慢慢的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裡面,這並不讓人感到驚訝,軍隊就是追求的高效率,沒有效率的軍隊是最容易被敵人擊敗的軍隊。


漩渦鳴人yy


嚴格來說,刀劍棒錘都不是主戰武器。

戰鬥中,需要快速殺傷敵人,儘可能的保護自己。所以,槍矛弓弩這類有效攻擊距離長使用簡單的兵器才是主武器。

真正戰爭中使用的槍矛,大多有三四米長,而且方法簡單,只要士兵學會刺擊、回拉,就可以上場作戰了。




弓弩上手更容易,臂力夠,會上弦,能射出去就行。大規模作戰多以拋射為主,連準頭都不需要,大致方向對了就行。


有一個詞叫短兵相接,是形容形勢兇險的。意思就是說,你已經被敵人進了身了,不得已拔出身上的短兵器,刀啊、劍啊、錘啊之類的來保護自己的。刀劍大多數都是短兵器,是作為副武器,防身用的;少部分是長兵器,使用方法複雜無法大面積推廣。錘,用金屬多製造成本就高,而且過重不是大多數人能使用的了的,所以也沒法推廣。

至於棒,這是唯一與主戰武器有關係的。首先澄清一點,棒和棍不是一回事兒。棒是一頭粗一頭細的,棍是兩頭一樣粗的。所以孫悟空的金箍棒,應該是長得跟棒球棒差不多。這也就是為什麼說金箍棒縮小了像根針,因為他有一頭是尖的。



宋以後的軍隊常規訓練是以棒為主的,林沖號稱“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教的就是這個。其實這個棒,就是去了頭的槍,也就是槍桿。拿掉槍頭可以減少誤傷,並且也利於槍頭的保養。所以平時訓練,就用棒了。


丁見龍


古代,其實劍在青銅器時代才多人用。因為銅的韌性高,但硬度不行,所以那時候用刀大力砍殺不現實,對砍兩下就成了鋸子了,而劍用於刺、割比較靈活。後來鐵器時代,正好又反了過來,真正用在格鬥中,厚背刀肯定優於劍,用鐵製劍,太脆易折,用銅製劍,太軟易斷,但文人與將軍還是習慣佩戴劍,以應古風。將軍手中的劍則相當於日本軍官的指揮刀,用於司令時用的。

至於棒啊錘的,其實比刀劍殺傷力大。以前七八十年代,社會人幹架,用的武器有菜刀、板磚、鐵尺、自來水管、六紋絲、板手、殺豬刀、自制狼牙棒等等,但如果真的頑命之徒,好像還是用錘子的多,幾乎都能一下秒了,還沒聲音。

要說書中以這幾件武器為主,當然是因為這幾件最接近生活中的工具了。佩刀佩劍的,裝飾用也行,棍子錘子,更是生產工具,不會太驚悚。就像國人一樣,你上街腰間別著一把手槍很正常,但你扛著一挺機關槍就太不和諧了。


又吹過一陣清涼


刀與劍,在古代最早其實是一類兵器,單刃為刀,雙刃為劍。

刀,是古代軍隊中裝備最多,應用最廣泛的兵器。它操作簡單,經久耐用,殺傷力強。

劍,起初是實戰器,後來漸漸退出戰場。作為禮器,是一種裝飾品,尤其受到士人和權貴的追捧。


槍類兵器是古代戰場最實用的兵器,一杆好的槍類兵器,製作極其困難,常人根本就無從入手。

棒,是槍類兵器的鼻祖。槍法多出自於棒法,練槍必先練棒。

此三者本就是古代最常用常見的兵器,小說演義也需要取材於現實,自然也就多以其為主。

至於說錘,小說演義中的錘,現實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幾百斤重的錘,那麼大的頭,那麼細的柄,根本就沒有實際操作的可能。

這種錘的出現,確實是小說演義為了彰顯某個人物的武力,刻意捏造出來,而後不斷被延承。

古代的錘,多是小頭或釘頭,威力雖強,但較為冷門。


歷史天天談


武俠小說中所使用的兵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反映使用者的人物形象。

比如說劍,被稱為兵器中的君子。使用者往往瀟灑飄逸。


刀,被稱為兵器之王。使用者就多是威猛剽悍者。

棍,多數是僧人的兵器,有懲戒敵人卻又不忍傷生的意思,所謂“用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

兵器對於武俠小說渲染情節氣氛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兵器一變,整個畫風就會改變。

似舉例子:

楊過一晃掌中五股拖天叉,直奔金輪法王就杵了過去,金輪法王大叫一聲:“來的好!”,舉起手中八稜流金錘接架相還,兩人頓時殺的難解難分。一旁的小龍女見到楊過險險的避過法王的金錘,不禁擔心起來,嬌斥一聲:“不要傷了我的過兒!”,舞動手中狼牙棒,衝進戰團……

算了,畫面太美,我實在編不下去了。


摩雲山客棧大掌櫃


謝邀,古時兵器眾多,卻以刀劍棒錘為主,這既有小說演義的原因,當然更多地也有反映客觀現實的一面。

一丶古代兵器有正兵器和奇兵器。用咱現在講,正兵器相當於標準配備(或常見常用兵器),如刀,槍,劍,弓箭等。而奇兵器是一些特別的兵器(或罕見罕用兵器),如棒,錘,鐧,斧等。所以刀劍棒錘是範指所有的兵器。當然,這其中也和使用數量,人們熟悉度等方面更具代表性有關。

二、刀劍是進攻武器的代表,盾牌鎧甲是防禦裝備的代表,而棒錘等是反防禦武器的代表。這又是從武器功能上以刀劍棒錘範指所有兵器的原因。

三、其實武俠小說中,對兵器不但沒有精減,而且在功能,形狀,種類等方面還有不少的誇張和臆想。因為武俠小說作為文學作品的一種,它畢竟要忠於現實,更要高於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