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緊盯民生事 化解百姓憂

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濟寧市堅持把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引導廣大黨員幹部把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深深植根於思想中、具體落實到行動上,圍繞解決群眾最憂最盼最急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這個重點,疏堵點、祛痛點、治亂點、破難點、解熱點,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以整改落實的實際成效取信於民。

找重點——聚焦問題“大走訪”

在主題教育工作中,濟寧市堅持問題導向,聚焦民生關注,從一開始就瞄準問題靶向,推行幹部“沉”下去、問題“浮”上來。各級黨政領導班子成員和廣大黨員幹部走村入戶,聽民聲、訪民情,從嚴從細查擺檢視問題,切實把問題找實、把根源挖深、把群眾期待摸準。

市級領導同志帶頭,全部下沉一線,採取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聽彙報、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層、直插現場的“四不兩直”方式,排查生態環境、市容市貌、道路交通、教育醫療等方面問題254個;縣級領導全部到包保聯繫鄉鎮開展逐村調研;包村幹部逐戶走訪群眾,蒐集意見建議4.8萬餘條。通過12345熱線、電視問政、網絡問政等平臺,收集群眾反映突出問題1586個。同時,組織人員深入到146個鄉鎮(街道)、505個村,進行暗訪調研,發現梳理具體問題661條。儘管一線走訪調研發現的大多是以前沒有引起重視的小問題,但卻關乎群眾的切身利益。為此,濟寧市針對查擺的問題建立問題清單,逐項明確責任單位、責任人、整改措施和完成時限,完成一項、銷號一項,整改結果在主要媒體公示,接受群眾監督。

疏堵點——打通出行“快車道”

百度地圖2019年第1季度擁堵排行,濟寧市交通高峰擁堵指數排名全國第7位,高峰通勤實際速度(最慢)高居全國第二位,交通出行問題已成為群眾最大堵點。“新老城區通行耗費時間長、老城區道路擁堵不僅是道路交通問題,也是重要的民生問題,必須高度重視,下決心加以解決。”濟寧市委書記傅明先作出批示。

在主題教育中,濟寧市把改善道路通行效率和質量作為整改落實的重要內容,成立主城區疏堵保暢指揮部,集中精力、資源、力量,疏堵克難,打通出行“快車道”,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濟寧市實施了交通設施提升專項行動,全力全速推進在建重大工程建設,加快跨線橋建設和綜合管廊升級改造,打通主城區斷頭路125條,對主城區主幹道進行挖潛拓寬,渠化改造交叉路口26處。推進交通管理提效,科學設置過街天橋、人行道,增設移動式通行信號燈,增強道路通行效率;開展電動三輪、四輪車整治工作,對重點區域實施“三小”車輛禁行。簡化道路標識內容,統一道路標識樣式,打造主城區規範化標識系統。

圍繞主題教育開展,在機關黨員中開展了文明交通志願服務活動,按照“一名交警若干黨員”的要求,實現文明交通志願服務在城區路口全覆蓋,讓黨員幹部成為疏堵保暢的主力軍,推進黨員幹部在為民服務中踐行初心使命。“有了黨員文明志願者的疏導,路更通了,心更順了,交通秩序得到了有效改善,群眾的滿意度也更高了。”正在執勤的民警李顯感慨道。

祛痛點——打造紅色“好管家”

住宅小區是市民生活的基本場所,更是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最後一百米”。物業服務關係千家萬戶,關乎百姓切身利益。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濟寧市全面梳理走訪調研、12345熱線、電視問政、網絡問政等方式收集反映的問題,發現物業服務投訴高居第一。通過了解,物業公司態度差、亂收費、不作為等問題,一直飽受詬病,雖然經過多次治理,但都治標不治本,群眾對此頭痛不已。濟寧市決心從群眾最關注、反映最強烈的物業服務問題改起,在全市深入開展了物業服務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行動,組織住建、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累計開展專項檢查行動180餘次,檢查小區500餘個,現場與業主代表、物業服務企業溝通交流,調查核實業主反映的問題,向物業服務企業下達整改通知書60餘份,切實維護廣大業主的合法權益。

堅持標本兼治,激活基層“紅色細胞”。濟寧市探索推行了“紅色物業”服務模式,構建起街道、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社區居委會、物業服務企業、業主委員會“四位一體”物業管理機制,推進物業服務企業和業主委員會黨組織建設,以黨建促進物業服務水平提升,不斷改善小區居住環境。堅持理念創新,把物業用房打造成“紅帆驛站”,積極吸納機關黨員幹部、居民黨員開展志願服務,推進機關在職黨員、居民黨員、物業黨員同頻共振,讓居民群眾有事第一時間能夠找到黨組織、找到黨員,真正實現“黨員在身邊、服務零距離”。

物業化身“好管家”,小區成為“舒心園”。目前,濟寧市很多居民小區隨處可見各種各樣和諧溫馨的情景,到處充滿了“紅”的色彩和溫度,小區居民真切感受到黨建引領的紅色物業向小區延伸的便利,小區環境變得更加美麗、鄰里更加和諧、文化氛圍更加濃郁,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躍升。

治亂點——構建校園“安全圈”

“一到上下學的時候,佔道經營的流動攤販就多起來,造成交通擁擠,孩子的安全難以保證。”“孩子一放學就去買五毛錢一袋的‘三無’食品,我們很擔心會不會吃出問題。”不少學生家長為此揪心。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濟寧市緊盯群眾反映強烈的校園周邊環境及安全問題亂象,深入開展校園周邊環境綜合治理,重點整治校園周邊臨街商鋪出店經營、流動攤販佔道經營、佔道散發小廣告、售賣“三無”食品等問題,打造校園周邊環境“安全圈”。

組織教育、公安、交通、市場監管等部門,加強校園周邊環境綜合整治,落實“護學崗”“高峰勤務”制度,在學生上放學時段加強治安巡邏,維持交通秩序,增設警力整治學校周邊混亂擁堵“頑疾”。校園周邊環境綜合治理監督舉報公示牌制度,明確整治校園周邊環境的主要職責、舉報電話等,充分發動學校和群眾力量,發現問題後及時向有關部門舉報。

建立市、縣、所三級網格化監管體系,對全市中小學校周邊兩百米左右的食品銷售者實行網格化監管,實現校園周邊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明確、量化、主動、及時和可持續,確保履職到位。對全市中小學周邊的食品經營者逐一摸底統計,建立了1968家校園周邊食品經營單位監管臺賬。市縣實施專項監督抽檢2096批次,檢出不合格食品54批,立案查處案件72件,罰沒款49.82萬元,取締無證無照食品經營者 10家。

現在,全市每個中小學都有專人值班,建設治安崗亭210個、護學崗1025個。“黨員幹部不忘初心,對群眾反映的問題很快就進行了整改,現在小攤販沒有了、‘三無’食品也沒有了,我們更放心了。”住在東門小區的學生家長李娜高興地說。

破難點——群眾最多“跑一次”

“辦事難、辦事慢”、“多頭跑、來回跑”,針對群眾和企業反映的這一突出難點問題,在主題教育工作中,濟寧市持續深化“一次辦好”改革,推進黨員幹部在觀念、能力、作風、規矩等全方位提升,讓群眾切實感受到辦事的快捷與便利。

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同志任“雙組長”的推進“放管服”改革工作領導小組,瞄準重點任務,掛圖作戰、集中攻堅。制定了優化提升政務服務20條措施,對全市各類審批服務事項辦理流程進行再梳理、再精簡、再優化。創新實施“市縣同權”,將市級保留的230項行政許可事項,除上級部門委託行使的9項外,全部下放至各縣市區同權辦理。

為進一步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在主題教育中,濟寧市開展了“大培訓、大練兵、大比武”活動,出臺了《政務大廳工作人員正向激勵辦法》,將工作實績與幹部選拔任用、經濟獎勵掛鉤,進一步激發大廳工作人員工作積極性。開通了幫辦代辦和“找茬”專窗,組建“紅色幫辦員”隊伍,推行窗口無否決權機制,實現了服務窗口只說“Yes”、不說“No”。開設了“惠企政策兌現服務”專窗,為企業提供財會法律、融資擔保、知識產權等方面的“打包”服務。在各級大廳推行免費郵寄、免費複印打印,企業開辦免費刻制公章,最大限度為群眾提供高效、便捷服務。剛剛上線的網上自動回訪系統,發送評價信息23萬餘條,滿意率達99.9%。

“以前辦理不動產證的時候,需要去不同的窗口辦理,來回跑、折返跑,很不方便,而且時間也很長,現在到不動產登記綜合窗口半天就可以全辦結,真是快多了。”正在市為民服務中心辦理不動產業務的群眾白聖波笑著說,“主題教育帶來的不僅是黨員幹部作風的轉變,更給群眾帶來了便利。”

解熱點——全面消除“大班額”

隨著濟寧城市化率的不斷提升,進城入學人數急劇增加,城區學校“大班額”問題日益凸顯,城區一些好的小學、初中擁擠到教室多放一張課桌都困難。化解“大班額”問題是教育均衡發展的前提,也是廣大群眾關注的熱點。濟寧市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問題整改,著力健全消除大班額長效機制,進一步加大力度,持續推進中小學校新改擴建工程,實行周調度、月通報,列出清單、明確時限、倒排工期、壓實責任,解決大班額工程建設成效顯著。

紅黃相間的嶄新教學樓佇立眼前,簡單大方的建築風格為校園添色不少。9月份,濟寧高新區第五中學煥然一新。“新校區教室寬敞明亮,辦公環境也方便舒適,特別是教室裡安裝的智慧黑板,將現代科技和智慧教學相融合,為學生們提供了優質的學習環境,也為老師提供了豐富教學資源。”青年教師侯彥麗說。

截止到2019年10月底,濟寧新改擴建中小學校已開工36所,開工面積40萬平方米,完成投資10億元,招聘教師 4284人,新增學位10560個,大班額問題有效緩解,66人以上的超大班額全面消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