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為何衰亡?這個毛病,比藩鎮割據還要命

晚唐為何衰亡?這個毛病,比藩鎮割據還要命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杜甫·《憶昔二首》

五穀豐登,萬家燈火,這是杜甫筆下的盛唐,可惜這巍巍大唐卻如易碎的琉璃一般,在安史之亂後盛極而衰,再不復昔日盛況了。

正因如此,總有人認為大唐之所以衰亡,罪魁禍首便是安史之亂後的藩鎮割據。其實,晚唐時期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直接為大唐奏響了謝幕曲。那麼,這個比藩鎮割據還要命的問題,究竟是什麼呢?

答案是兩個字:腐敗!

晚唐為何衰亡?這個毛病,比藩鎮割據還要命

一、監察削弱

中晚唐的腐敗有多嚴重?唐王朝的監察制度演變,就是一面鏡子。

監察制度,本是大唐王朝一樁驕傲的成就。唐朝初期,擔負監察之職的官員們不僅能夠對世間不平事仗義執言,還擁有堅持真理不受詔命的權力。比如魏徵就多次駁回唐太宗的臨時徵兵詔書,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恢復;李素立等人也曾拒受詔書,保護了罪不至死的犯人性命。從初唐到盛唐,無論政局發生怎樣的動盪,大唐為何都能保持蒸蒸日上的國勢?這強大的監察制度功不可沒。

可是,也就是在大唐如日中天的盛唐天寶年間,唐王朝的監察制度,卻已悄然變了味:李林甫擔任宰相期間,為了自家權位,就開始拼命往大唐“監察系統”裡塞私貨。李林甫的兩名親信吉溫、羅希奭成了殿中侍御史。從此只要是跟李林甫唱反調的官員,這二人必然鞍前馬後,玩命羅織罪名,不把對方整倒絕不罷手。曾是監督腐敗“利器”的御史,就這樣做了宰相排斥異己的“打手”。

而到了安史之亂後,唐王朝內有朋黨之爭,外有藩鎮割據,御史們的地位,更是急轉直下。曾經令貪官們打哆嗦的他們,此時越有責任心,恐怕處境就越困難。比如曾經做過監察御史的韓愈,就因為上書揭發長安一帶的饑荒,竟被唐德宗怒責,一度被貶為陽山縣令。這樣的鬧劇,放在貞觀或是開元年間,顯然難以想象。

晚唐為何衰亡?這個毛病,比藩鎮割據還要命

“說真話”的代價如此沉重。肩負監察大權的御史們,到了士風敗壞的中晚唐年間,當然也就得過且過。而且隨著中央對地方控制力的減弱,一些外官開始兼職御史形成“外臺”,逐漸形成了地方監察官演變為行政官的局面。

為此,唐朝後期開始實行以巡院監察地方的做法,自此後,代表中央權威的憲臺長官逐漸形同虛設,最終宣宗大中時無法履職的監察御史許渾只能喟然長嘆一句“虛戴鐵冠無一事,滄江歸去老漁舟”。這還是吏治相對清明的晚唐宣宗年間,其他時候?那更是靠邊站。

既然監察制度成了“虛戴鐵冠”,徹底沒了話語權。那麼中晚唐的腐敗,當然也就成了開閘的洪水,瘋狂蔓延。

二、上樑不正

說起歷代的腐敗,後人往往會大罵“奸臣當道”“貪官橫行”。但放在中晚唐歷史上,卻還有特殊一景:皇帝帶頭腐敗!

當然,對“帶頭腐敗”這事兒,中晚唐的幾位皇帝們,也是一肚子苦水:安史之亂鬧一場,朝廷窮的叮噹響,正常的賦稅收不上來,不就得用些“小手段”搞錢嘛。而且大唐藩鎮割據,朝廷話語權暴跌,官員們能聽話就是好官,貪點也就貪點嘛。

於是唐肅宗大肆賣官斂財,甚至給軍將發賞賜,都是隻發空的“委任狀”,等於是甩手鼓勵軍將們去撈。唐代宗更放縱各地節度使斂財,各個理直氣壯。

晚唐為何衰亡?這個毛病,比藩鎮割據還要命

但大唐王朝的吏治“底線”,也在這一次次折騰裡,變得越發無底線。甚至皇帝帶頭沒底線,到了唐德宗年間,皇帝乾脆親自捲袖子上陣撈。“尤專意斂聚”的唐德宗,慣用的伎倆就是鼓勵各地官員向他“進貢”。這些“進貢”來的財物,號稱“稅外方圓”,也就是正常賦稅之外的錢財。

送來後也不入國庫,直接送進唐德宗的內庫,供他個人揮霍。但這些錢財,地方官們哪會自己“買單”?最終還要甩鍋到老百姓身上。

如此一來,皇帝壓榨官員,官員壓榨百姓,惡性循環下,大唐的吏治可以想。而唐德宗本人,對於官員貪腐的現象,情緒也是十分穩定,反而是“不貪”的官員,叫他十分不舒服。貞元年間擔任宰相的陸贄,僅僅因為拒絕所有來京城辦事官員的禮物,就被當成是官場中的“異類”,就連德宗也專門派人開導他說:“愛卿為官不要太過清廉,對人家的禮物一律拒絕是不通人情世故,像馬鞭、鞋帽之類的小禮物,收受一點也無關緊要。”

但像陸贄這樣的業界良心,當時只能算少數,發展到後來,更是少之又少。有了皇帝的“上樑不正”,唐王朝的朝堂上下,各級官員自然紛紛跟風,挖空心思狠撈。

三、貪墨成風

中晚唐的腐敗風氣有多厲害?可以看看一位因電視劇而出名的“唐朝熟人”:元載。

晚唐為何衰亡?這個毛病,比藩鎮割據還要命

這位歷史上的中唐一代權相,身為大唐百官之首,撈錢更是獨佔鰲頭,家中的財產到了“外方珍異,皆集其門,恣貨不可勝計”的地步。這數目恐怖的財富,元載當然不是一人在撈,他的兒子就是“唯以聚斂財貨,追求音樂為事”。當時大唐的吏治,更是“貨賄公行,天下不按贓吏者貽二十年”。也就是說,所謂貪汙腐敗,行賄受賄,放在當時,就像“自由市場”一樣常見。

而到了晚唐時,唐懿宗時代更有民謠:“確確無餘事,錢財忽被收,商人都不管,貨賄幾時休”。腐敗,已經深入到大唐的骨頭裡。

貪墨之風席捲之下,晚唐政壇腐敗叢生,不但整個國家千瘡百孔,國家的官員選拔,也變成了金錢開路。誰有錢誰就能高官厚祿,真正立志報國者很難有出頭之日。親手滅唐的朱溫手下有個頂級謀士李振,他本來是忠良之後,一心想要報效國家,可惜李振在腐敗的唐朝政壇有志難伸,屢受打擊,終於在心灰意冷下變成了唐朝的毀滅者。

最後,當輔佐朱溫的李振,雄赳赳殺進長安城,親手毀滅掉大唐王朝後,他更咬牙切齒,給朱溫出了個狠主意:這些唐朝高官,人前號稱“清流”,人後卻蠅營狗苟,不如扔到黃河裡去,叫他們統統變“濁流”——大唐王朝,就在這悲慘一幕裡落幕!

晚唐為何衰亡?這個毛病,比藩鎮割據還要命

曾經繁華璀璨的唐王朝就在這腐敗叢生中日漸沉淪,慢慢步入歷史的塵埃中,只留下一曲末日輓歌,千年之後,仍有餘響。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繆雄平《唐中後期廉政制度毀壞的鏡鑑》、王春瑜《中國反貪史》、景旭《大唐忠良之後,卻以兇殘方式,親手滅亡唐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