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给家家户户都发一本《大诰》,到底有何用?

如果去过明孝陵都会发现朱元璋墓前立着一个石碑,石碑上面写着:治隆唐宋,这是康熙皇帝亲笔书写的,他每次路过南京都要在明孝陵对朱元璋行三跪九叩之礼。治隆唐宋意思是朱元璋对国家的治理要超过唐宋。唐宋所创造的盛世景象,在历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而朱元璋在整顿官吏,反贪打虎上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特别是对于规章制度的建设上,一直影响到清朝。

朱元璋为何给家家户户都发一本《大诰》,到底有何用?

当然由明太祖颁布的刑典数量繁多,其中《大诰》就有两百多条。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尤其重视吏治,针对大明王朝初期的官员怠政,贪污腐败等情况,他于洪武十八年亲自编定了《大诰》,并且要求每家每户都要有一本,朱元璋通过一段时间案件审理,并以《大诰》告诫军民不要重蹈覆辙。

可以想象,《大诰》在明朝洪武年间是具有的法律效应,甚至比当时的《大明律》法律效应还要强,官员量刑的时候首先参考的是《大诰》,其次才是《大明律》。

但是《大诰》个人色彩太过于浓烈,一些语言以及量刑上有失偏颇,所以在朱元璋去世之后,便被遗弃了。但是朱元璋通过《大诰》所传递出来的严刑峻法的精神,却在明朝传递下来,甚至影响到后来的清朝。

朱元璋为何给家家户户都发一本《大诰》,到底有何用?

为何颁布《大诰》

《大诰》不是一篇简简单单的文诰,而是由四部分组成的,分别在洪武十八年,为《大诰》作序并且颁布了最初的79条,次年为《大诰》续编了87条,同年十二月份再次编写了《大诰》43条,前前后后一共颁布四次《大诰》。

明朝初年,经过长期的战乱,民生凋敝,蒙古时期遗留下来的种种不良风气大行其道,比如官员开始强占土地,百姓开始逃避兵役以及税收等行为,极大影响了当时社会稳定,而且买官卖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朱元璋为何给家家户户都发一本《大诰》,到底有何用?

朱元璋意识到必须整顿吏治,特别是修正官员的风气,他认为元朝之所以会灭亡,就是因为吏治不严所导致的“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因此他颁布了《大诰》,《大诰》在量刑上有很大的随意性,而且要比《大明律》量刑要重。

朱元璋在《大诰》序中写道,之所以要推行《大诰》,是因为之前发生的一系列大案,比如洪武九年的“空印案”,官员在没有行文的告书上先行盖上印戳;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作为宰相胡惟庸,结党营私;洪武十八年“郭桓贪污案”,这些案件株连上万人的性命。

朱元璋认为“昔者元处华夏,实非华夏之仪”,元朝时期的政策太宽松了,给明朝留下了太多的弊端,以至于到了洪武年间的时候,这些犯罪现象屡禁不止,所杀之人尸体都还没有来得及移走,新的罪犯又来了,都是前朝遗留下来的风气所导致的。所以朱元璋一改前朝时期的宽松政策,要例行峻法,要用《大诰》来继续巩固其执政纲领的实施。

朱元璋为何给家家户户都发一本《大诰》,到底有何用?

大诰源自于《尚书》当中周公姬旦的故事,周公在征讨殷商的时候,对民众下的训诫名为《书·大诰序》,“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诰》。”后来孔子评价:“陈大道以诰天下”,所以成了名篇。

朱元璋通过严格的律法约束自己的臣民,以此达到整顿朝纲的目的。但是朱元璋并不是野史当中记载的暴君,在徐祯卿编撰的《翦胜野闻》以及祝允明的《野记》都把朱元璋形容为暴君,其实朱元璋的严苛主要体现在吏治上,对于经济领域,朱元璋主要还是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在农业上采取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开垦屯田,抑制豪强等积极的经济政策。

朱元璋为何给家家户户都发一本《大诰》,到底有何用?

《大诰》所表现出的种种严刑峻法,和朱元璋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朱元璋出生于元末动乱年代,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伴随着不断的天灾,农业生产凋敝,百姓困苦不堪,各地农民起义也是此起彼伏,并以星火燎原之势遍及华夏大地。

在朱元璋17岁的时候,他家因为遭遇淮北大旱,紧接着是饿死之人,无人掩埋,造成了大面积的瘟疫,饿殍遍野,他父母长兄都在这场灾难当中都被饿死,朱元璋只能被迫进入皇觉寺做和尚,以此来养活自己。可是后来寺庙内也没有余粮养活他,于是在寺庙呆了8年的朱元璋,投奔了当时的一支起义军郭子兴。

朱元璋为何给家家户户都发一本《大诰》,到底有何用?

在投奔郭子兴之后,凭借自身的才干,朱元璋逐步得到郭子兴的重用,并且成为郭子兴的女婿。1353年,朱元璋向郭子兴请求去家乡凤翔募兵,从而有了自己的亲兵部队,并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到了1355年,郭子兴病死,朱元璋便掌握了这支队伍的实际控制权。经过艰苦打拼,在他的人生不惑之年,自立为帝,创建了明朝,实现了从草莽到天子的人生角色转换。

所以朱元璋对于贪污渎职的行为恨之入骨,采取了零容忍的态度,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诰》的量刑要比《大明律》要严峻很多。量刑的轻重对民众的震慑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对严令禁止的行为施以重刑,是减少犯罪行为的有效手段之一。

朱元璋为何给家家户户都发一本《大诰》,到底有何用?

《大诰》的不足之处

《大诰》作为一部刑法典章,量刑是非常严苛的,而且还有很强的随意性,比如量刑当中经常会用斩首、凌迟、灭族等刑罚,据统计被《大诰》处以极刑的案件不低于万件。

同时量刑的随意性,也给另有企图之人,拿着《大诰》得以进行私刑。比如陈寿六案件,陈寿六原本一农民,因为被县吏欺负,于是把县吏五花大绑送到南京,此事得到朱元璋的褒奖,并且免除了陈寿六的赋税,而且规定“设有捏词诬陷陈寿六者,亦族诛”。不得对陈寿六进行诬陷,否则诛九族,如果他人都效仿,给正常的司法带来很大麻烦。

朱元璋为何给家家户户都发一本《大诰》,到底有何用?

朱元璋在《大诰》中规定,官员受贿枉法者赃1贯以下杖刑70,每5贯加1等,至18贯处以绞刑;监守自盗仓库钱粮等物者,1贯以下杖80,至40贯者斩首;管理贪污至60两银子以上的枭首示众,并处以剥皮之刑。朱元璋经常把各地寺庙作为剥皮场所,用人皮实草,警告百姓,让人触目惊心。

《大诰》不是明朝初期就有的,而是朱元璋统治二十多年之后才实施的重刑,其实在《大诰》之前,朱元璋已经开始他酷刑的政策,但是效果不佳,而且还遭到臣民的反对。朱元璋认为之所以没有起到应有效果,是因为刑法不够重,因此他不断加重刑法,以达到效果。

朱元璋为何给家家户户都发一本《大诰》,到底有何用?

在《大诰》中还充斥着大段的说教之词,比如朱元璋表示推出这些刑典也是迫于无奈,“粮长之设……定殷实之家。当关勘合之际,面听朕言,朕乃竭气语谕之再三日‘毋害吾良民’。更兼前大诰内,戒敕分明。岂其所在粮长不遵大诰,仍前为非,虐吾民者多矣”。

但是总体来说,朱元璋的严刑峻法并没有起到廉政的效果,在《大诰》颁布之后,浙江、广东、福建等地的官员,居然出现了没有一个是任职期满的情况,都是因为贪腐问题下台的。

朱元璋为何给家家户户都发一本《大诰》,到底有何用?

同时朱元璋利用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控制,逐步缩小司法和执法部门的权力。比如鞭笞五十以上的刑罚要县一级的官员决定,杖刑八十要由州一级的官员决定,如果是重刑,都要经过他这里。如果像朱元璋、朱棣这种勤政的皇帝还能够执行,如果是隆庆、万历这种怠政的皇帝,整个刑法都会混乱。

结束语

《大诰》当中不但有刑法典章,而且还有各阶层人们的行为规范,甚至涉及到家庭教育等方面。比如《大诰》中“:“且孝,冬温、夏清、晨省、昏定;饮膳洁净,节之……事君以忠,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战陈勇敢;不犯国法”,这些类似于《朱子家训》训诫,希望百姓能够各安其分,遵守自己的伦理道德。甚至还对百姓使用的器物、服饰的花色、饰物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甚至规定百姓房子不允许雕花,否则都要处以重罪。

朱元璋为何给家家户户都发一本《大诰》,到底有何用?

朱元璋一生活了71岁,在位时间达到31年,所以他有足够的时间借鉴前朝的经验与教训,去设计国家制度,以及刑法典章等。明朝的国家制度既是前朝的延续,同时朱元璋在自己实践经验当中不断总结,发展出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参考资料:《明太祖实录》《明史》张廷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