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第一背鍋俠,扇貝

A股第一背鍋俠,扇貝

獐子島的扇貝又死了。

A股第一背鍋俠,扇貝

2019年11月11日晚,獐子島公告稱,根據目前已抽測點位的畝產數據彙總,2018年存量底播蝦夷扇貝平均畝產約3.5公斤,畝產水平大幅低於前10月平均畝產25.61公斤,初步判斷已構成重大底播蝦夷扇貝存貨減值風險。

這部分資產合計賬面價值達到3億元,抽查結果顯示扇貝的死亡率達到90%。

沒有合理死亡原因的“死亡”,可能又是一次獐子島的甩鍋大戲。

而在股民們早已習慣的“甩鍋”背後,其實是獐子島的艱難保殼之路。故事還要從2014年說起。

2014年10月,獐子島發佈公告稱,由於北黃海遭遇數十年一遇的異常冷水團,於2011年和2012年播撒的100多畝扇貝絕收。

扇貝“跑路”導致當年和次年虧損11.89億元和2.43億元。於是公司開始了披星戴帽,如果再虧一年,就將面臨退市。

第三年,公司實現歸母淨利潤7,959.34萬元,大幅扭虧,成功保殼。

但是,2017年再次“翻臉”。

2018年1月,獐子島稱,由於海洋牧場遭受重大災害,餌料短缺,扇貝“瘦死”,2017年鉅虧7.23億。

至此,獐子島從有數據的2003年至2017年的15年間,合計實現歸母淨利潤-2756.76萬元。

也就說,公司從2003年到2013年賺的錢,在2014年、2015年、2017年三年就虧完了。

從2014年開始的一系列么蛾子讓獐子島成為了奇葩公司的代名詞。而獐子島終於也在今年進入了監管層的視野,證監會對其進行立案調查。

2019年7月,證監會認定獐子島2017年蝦夷扇貝抽測結果造假,因涉嫌財務造假、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等原因,決定對公司給予警告並處60萬元罰款。

公司造假被坐實。

獐子島的造假並非孤例。在A股,曾經有過很多讓人大跌眼鏡的造假奇案,均出自農業股之手。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特殊的行業。

本文將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1 農業股造假簡史

2 農業股造假套路

3 農業股為什麼造假頻發


1. 農業股造假簡史

2001年8月2日,《財經》雜誌在互聯網登出凌華微、王爍採寫的《銀廣夏陷阱》一文的摘要,認為“中國藍籌第一股”銀廣夏股價連續兩年上漲的背後“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騙局”。正文將在第二天刊出。

當晚,銀廣夏高管知悉了這個消息,連夜申請緊急停牌。並在第二天,召開董事局臨時會議,急謀對策。

但造假就是造假,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

2001年8月3日,證監會對銀廣夏正式立案調查。

之後,銀廣夏股票從8月9日起停牌30天。復牌後股價從30.79元狂跌至6.35元,市值蒸發67.96億元。

半年之後,證監會公佈調查結果:銀廣夏在1998-2001期間,累計虛構收入10.50億元,少計費用4945.34萬元,虛增利潤7.72億元,成為中國藍籌股造假第一案,轟動全國。

15年後的2016年5月26日,寧東鐵路借殼銀廣夏上市,改名為“西部創業”。

就在證監會對銀廣夏立案調查之後不久,劉姝威在《金融內參》發表600字的文章《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揭開了藍田股份最後一塊遮羞布。

劉姝威與藍田股份的高管鬥爭和藍田股份的暴雷成為2002年最轟動的經濟事件。

在2003年初,劉姝威因與藍田股份進行的鬥爭,被評為中央電視臺“2002年經濟年度人物”和“感動中國——2002年度人物”。

後來經證監會調查發現,藍田股份在1999年和2000年兩年間虛增營業收入36.90億元,虛增淨利潤9.4億元,實際結果分別為6400萬元和虧損3200多元。

銀廣夏和藍田股份的暴雷並沒有給市場足夠的警示作用,造假還將繼續存在,並且花樣百出。

2003年和2006年,豐樂種業和草原興發先後案發。

1997年4月上市的豐樂種業,至案發的2003年,上市8年有6年造假,虛構主營業務收入1.8億元,虛構利潤4006萬元。

1997年6月上市的草原興發,虛構銀行存款7.7億元,還用虛構的銀行存款購買房產、設備和草地使用權等,至2006年案發,累計虛構資產總計14.15億元。同時,虛構營業收入、成本及稅金,至案發時累計虛構利潤達到13.2億元,一舉超過造假前輩銀廣夏和藍田股份。

還有“中小板造假第一股”的綠大地,這家2007年12月上市從事園林苗木的公司,在上市前的2004年至2007年6月使用虛假合同和虛構交易,虛增資產7011萬元,虛增營業收入2.96億元;上市後到2009年,再次虛增資產2.88億元和虛增營業收入2.50億元。

以及相當轟動和造假手法高超的“創業板造假第一股”萬福生科。公司2008年至2011年累計虛增收入7.4億元左右,虛增淨利潤約1.6億元。

在A股短短不到30年的時間裡,造假層出不窮。在分析農業股為什麼會成為造假高發地帶之前,有必要聊一聊A股常見的造假套路。

A股第一背鍋俠,扇貝

2. 農業股造假套路

先科普一個從報表層面理解會計交易的觀點——資產負債表觀

我們都知道三大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資產負債表的左邊是資產,右邊是負債和淨資產,左邊等於右邊,即資產=負債+淨資產。

利潤表是什麼?在資產負債表觀看來,利潤表記錄的是資產的變動。

比方說,企業賣出它的存貨,一般會收到現金,如果收到的現金大於存貨,企業就有了利潤。當然瞭如果客戶賒賬,形成了應收賬款,應收賬款增加大於存貨的減少,資產增加而負債不變,同樣也形成了利潤。

總之一般來說,淨資產增加就是利潤,淨資產減少就是虧損。

一般來說,因為國家對現金的管理非常嚴格,要求大多數款項要通過銀行劃轉,所以現金造假比較困難。很多企業會虛構銷售,對應地虛構應收賬款,以此來增加收入和利潤,這就是虛增收入最基本的一種手段。

這種造假方式非常容易識別。只需要看應收賬款和營業收入的增長和比例是否穩定,如果應收賬款增長得過快或者與營業收入的增長不匹配,投資者就需要特別注意。

另外,還可以通過以後的收款情況來判斷。應收賬款大部分的信用期在一年以內,到期沒有及時收回,往往會形成爛賬。

所以投資者如果發現,某公司某年突然計提了大額的壞賬準備,就需要對其特別關注了。

2018年,大量的應收賬款佔比高的上市公司被市場拋棄,說明這種造假手段和識別途徑已經被市場大多數投資者所掌握。

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當一種小把戲被越來越多的人揭穿的時候,就有了更高明的把戲。

比如有的公司採取了這麼一種辦法。將上市公司持有的某一個資產(如林地等)在自己構造的幾個關聯方之間循環一遍回到上市公司,既增加了收入也增加了成本,也有了配套的現金流。

比如,綠大地先把自己的無形資產以604萬元的價格賣給農戶,農戶以604萬元賣給關聯方A。關聯方A再以11011萬元的價格賣回給綠大地,綠大地支付給關聯方A 11011萬元,關聯方A再把604萬元給到農戶。資產回到上市公司之後,被以10407萬元的價格轉給了關聯方B。而關聯方B支付的10407萬元則從關聯方A劃轉。

這樣一圈資金的循環,就使得資產憑空增加了10407萬元,收入虛增了10407萬元,經營性現金流入也多了10407萬元。

多奇妙的會計魔術!

順便說一句,綠大地之所以設計成604/11011/10407這樣的數字,是因為設置成整數會更引人注目,容易被人發現並露出馬腳。

可能有的讀者會疑惑了,為什麼同一個無形資產可以從604萬元,轉一圈就賣到11011萬元呢?

這與農業股資產的特性有關。農業股的資產可能是一個魚塘,一片林木種植區,一片海域,要判斷這些生物性資產值多少錢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往往會找一個有某種利益關係的評估公司對這種資產進行評估,而評估結果由上市公司說了算。

這就是農業股造假高發的原因之一。

以上這種資金循環的做法,如果按照嚴格的業務要求來,造假成本是非常高的,比如高額的稅收成本。

很多公司造假的原因就是業務不賺錢,所以根本無法承擔稅收成本。對於這樣的造假手法,往往可以通過分析營業收入、經營性現金流入和支付的稅金的變動趨勢來找出一些造假的跡象。

但是有的公司人狠錢多,資金循環的時候,該交的稅全交了。

這裡有必要仔細說一說一家“一條龍”造假的公司,權當見識一下“造假”可以“真”到什麼程度。

它就是創業板造假第一股——萬福生科。公司老闆叫龔永福。

這是一家收購大米進行加工的企業,其開展業務需要向大量的農戶收購農產品。因為收購農產品可以由收購方開具發票,因此這種公司在收購環節很容易造假。這家公司也是如此。

我們知道,公司的業務會涉及採購、進貨、生產、銷售等環節,需要有收購發票、進貨單、領料單(生產領用購入的原材料)、成本計算單、入庫單(產品入庫)、出庫單、銷售發票等等。

這家公司最牛逼的地方在於,他們偽造了這個過程的大部分憑證,基本上審計會查到的他們都考慮到了,儼然是針對會計師事務所來設計的。

首先,他們借用大量農戶的身份證到銀行開立個人賬戶,讓這些賬戶為自己所用。

公司先將自有資金到達這些個人賬戶,偽裝成向農戶採購而產生的預付賬款(記住這個環節,後面會出事也是從這裡開始的),然後自己開具虛假的收購發票。

接著,公司再把這些“預付賬款”轉回上市公司,冒充成是客戶支付給公司的貨款,這樣就增加了收入。

當然了,這些錢在循環的時候,並不是公司打給農戶賬戶之後就直接回到公司,而是經過了多次拆分和週轉。比如,有兩個500萬轉出去,回來時很可能會被拆成幾筆。這樣就能夠掩人耳目,給審計工作帶來了麻煩。

A股第一背鍋俠,扇貝

這裡還有一個問題。偽裝成客戶的個人賬戶將錢打到公司賬戶的時候,銀行流水上會顯示付款方和付款賬戶。

因此,只要能夠看到賬戶的銀行流水,則一下子就能看出付款賬戶和銷售合同的客戶不匹配的問題。

但是,審計人員一般並沒有權限直接去查公司的銀行賬戶流水,只能通過公司到銀行打印的銀行回單來確認付款賬戶是不是能對得上。

一般情況下,這種來自銀行的單據理論上是很可靠的審計證據,所以審計人員根本就不會想到這種回單會有問題。

可以說,導演萬福生科這場騙局的人深諳審計的流程和固有的缺陷。他們請來了非常有經驗的造假人士。

A股第一背鍋俠,扇貝

他們私刻若干銀行印章,製作出了非常逼真的銀行回單,不僅瞞過了審計人員的眼睛,即使後來東窗事發,調查人員也經過了好一番折騰才找出了造假的回單。

通過這樣事無鉅細、由上至下、有計劃有預謀的一系列造假,公司的進存產銷四個環節嚴絲合縫,很難發現破綻。

不過,畢竟百密一疏。

2012年9月,證監局在例行巡查中發現了預付賬款金額高得不合理(上文提到這些預付賬款都是假的),於是展開了一系列調查,最終發現了問題。

原來,為了虛增利潤以便成功上市,龔永福在外面借了大量的個人債務。上市之後為了還債,利用增加預付賬款和在建工程的方式將資金轉移到自己的口袋。

到這裡就要問一個問題了。公司老闆借了這麼多債務,又承擔了高額的稅收造假成本,就為了給公司做一個好業績,划算嗎?

當然划算了。

上市之後,龔永福以12億元的身價晉身湖南最富農民。即使東窗事發,公司承擔罰金850萬元,龔永福承擔罰金10萬元,獲刑3年6個月。

比起造假的鉅額收益,造假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農業股的造假套路做到極致,大概就是萬福生科這個樣子。可以看到,這種套路對於只有外部信息的投資者來說,完全沒有辦法識別。

即使是監管部門,也只能從異常的數據查起(而這些異常數據並沒有顯示出很明顯的造假特徵),你往往需要非常深入細緻的調查,才能找到板上釘釘的造假證據。

甚至有理由相信,如果龔永福不是著急還款以至於在預付賬款和在建工程上留下了馬腳,很可能到現在都逍遙法外。

說到這裡,君臨只能感嘆一句:

對於農業股,投資者最好的應對方式,莫過於不投資。

A股第一背鍋俠,扇貝

3. 農業股為什麼造假頻發

相信通過上文對農業股造假的基本盤點和農業股造假套路的簡單介紹,容易看出農業股造假套路其實並不複雜。

他們既不涉及高深的會計知識,也不涉及複雜的金融交易。

那麼,為什麼農業股的造假一直層出不窮呢?

首先是,農業股是靠天吃飯的行業,受到各種自然災害的影響。

種樹、養豬、養魚、收購大米等等,都對自然環境很敏感。只要氣候稍微變化或者產生疫情,就會給公司的業績帶來巨大的影響,這讓農業上市公司的利潤波動更大。

為了滿足上市公司的利潤要求,其平滑利潤的需求和動機也就相當大。

獐子島養的蝦夷扇貝就是一種對生存條件要求很高的品種,這也是其扇貝屢屢出事的原因之一。

從另一個角度看,自然災害還容易成為農業股造假的藉口。會計上把上市公司將以前虛增的應收賬款等資產一次性提大額的減值稱為“洗大澡”。

自然災害,就是洗大澡最好的藉口。

其次是,農業上市公司的上下游常常是大量的農戶,造假很難被會計事務所查出來。比如萬福生科的騷操作,利用的就是這點。

再有是上文提到的一點,很難確定農業公司資產的價值。比如魚塘裡的魚和王八的價值,海域裡扇貝的價值等等,都是不容易確定的。

不過,這一點隨著技術的發展,還是能夠提供越來越透明的信息。比如衛星、無人機等高科技手段,就給了牧場確定牧群的數量提供了相當可靠的信息。

當然,上市公司造假屢禁不止,還有財務造假難以認定、造假成本低、上市公司作為稀有資源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視和包庇等因素。

總之,農業股的造假識別不是每個投資者需要具備的素質,但是投資者可以通過各種造假案例瞭解造假的基本套路,在投資農業股的時候多一份謹慎、多一份細心,就少一份擔心和虧損的可能。

A股第一背鍋俠,扇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