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為何在商代晚期突然出現?它其實是源自“楔形文字”?

早在13世紀,歐洲就出現一種奇怪的觀點:漢字與拉丁文非常相似,因此,漢字源於拉丁文。

17世紀,一位傳教士在中國發現一塊刻有中文與敘利亞文的石碑,頓時如獲至寶——在他看來,這塊石碑就是漢字起源於西亞的鐵證。

20世紀初,殷商甲骨文的出現促使西方更新了版本:4000年前,一部分印歐人自西亞遷徙到東方,最終,把楔形文字、青銅技術及馬車傳到了中國。

甲骨文為何在商代晚期突然出現?它其實是源自“楔形文字”?

總而言之,對於部分外國學者而言,世界上的同類型文字都源於同一祖先,表音字來自迦南,表意字源自蘇美爾。

為何甲骨文的出現,無法說服所有人呢?

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甲骨文的誕生時間太晚了,至少比西亞的楔形文字晚了2000年

一、甲骨文探源的困境

甲骨文是已知的中國最早文字,然而,迄今為止,所有發現的甲骨文最早只能追溯到商代中晚期,商以前,甚至包括商代早期(鄭州商城遺址)出土的所有文物,均未出現文字,只有零星一些形似文字的“刻劃符”,而在刻劃符與甲骨文之間,我們找不到任何過渡

甲骨文為何在商代晚期突然出現?它其實是源自“楔形文字”?

陶寺遺址刻劃符

就好像一個從來沒上過學、認過字的孩童,有一天突然識文斷字、出口成章——這如何不叫人懷疑甲骨文的真實來歷?

就拿甲骨文之後的漢字演化來說,從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楷書,直到現在的簡體字,每一步都是循序漸進,承上啟下,有跡可循,然而,即使是換湯不換藥的演變,它們相互間的間隔最少也有數百年之久。

優化都如此之難,更何況憑空而造呢?

但是,如果不是自創,而是借鑑呢?是不是就相對簡單多了?

的確如此,西夏文和契丹文就是典型的案例,這兩種文字出現前,党項族和契丹族是沒有自己的文字的,後來由於政治需求,兩個民族的統治階層紛紛採用“拿來主義”,把漢字重新排列組合後,搞出了一套自己的文字,所用時間非常短,不過數十年。

甲骨文為何在商代晚期突然出現?它其實是源自“楔形文字”?

西夏文

按照這個邏輯推理,甲骨文越看越有可能是依據某套象形文改造的了,比如西方學術界鼓吹的“楔形文”。

如果真如一些學者猜測的那樣,甲骨文是從楔形文借鑑而來,那麼,兩種文字中必能找到很多相似之處。

還是先拿契丹文和西夏文舉例,對於一名普通中國人而言,就算不懂古文字學,只要看到這兩種文字,第一個反應也會是:“這是什麼?每一個字都不認識,但看上去挺眼熟的,感覺就是些寫錯了筆畫的繁體字。”

甲骨文為何在商代晚期突然出現?它其實是源自“楔形文字”?

契丹文銅鏡

對,你會覺得“眼熟”!

為何如此?很簡單,這些改造版的文字無論再怎麼變,其基本框架、邏輯思維與結構外形,始終萬變不離其宗,甚至是書寫順序,也和古代漢字的一致——從上到下,從右到左。

畢竟,

脫胎於母體的孩子,身上總歸會帶著母親的基因。

二、甲骨文VS楔形文

當我們去比較甲骨文與楔形文時,會發現,兩者之間,除了同屬表意不表音的象形文以外,幾乎找不到共同點!

首先,字形與風格:

甲骨文又被稱為圖畫字,主要由點、曲線、折線和直線條構成;楔形文在公元前2400年,已經發展得較為成熟,此時的楔形文主要由橫線、豎線及三角形組成,看上去就像一個個幾何圖形。

甲骨文為何在商代晚期突然出現?它其實是源自“楔形文字”?

楔形文的風格如同數學,規整、抽象、嚴謹,且有固定的格式;而商朝的甲骨文呢?筆畫章法稍顯稚嫩,卻十分生動,字形也大小不一卻富於變化,充滿韻律感,毫不誇張地講,中國的書法藝術在此時已初現曙光。

其次,書寫工具與文字載體:

甲骨文,自不必說,就是在龜甲與獸骨上刻寫出的文字,寫字工具一般為硬度較大的玉製或青銅製刻刀;

甲骨文為何在商代晚期突然出現?它其實是源自“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呢?是寫在泥板上的,蘇美爾人先用削尖的蘆葦筆在潮溼的黏土板上寫字,完成後再對泥板進行烘烤、晾曬,最後形成如今我們看到的泥板“畫”,也正因為在潮溼的泥板使下筆時不好著力,很難畫出完整的圓形、曲線,故而,楔形與直線才成為其筆畫中的主流。

最後,再來看書寫順序:

早期的甲骨文在書寫次序上幾乎是“放飛自我”,毫無規律可言,從下到上,從上到下,自左至右,自右至左,無所不有;

楔形文呢?最開始是自上至下的豎著寫,到後期則變成從左到右,無論如何,也未出現同一時期,兩種順序混合使用的現象。

總之,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在兩種文字身上我們幾乎找不到血脈相承的基因,把兩者生拉硬扯在一起,實在是荒謬。

三、關於甲骨文起源的一點猜想

儘管我們可以找出無數的證據證明甲骨文與楔形文,或者任何一種早期的文字都沒有關聯,但是,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關於“甲骨文為何突然出現於商代晚期”這一關鍵性的問題,始終找到滿意的答案。

我雖不才,對這個問題,也有一些想法,現在提出來,供大家參考。

長期以來,人們持有這樣的觀念:文字應該是在生產過程中,由勞動人民逐漸創造出來的,從最開始的結繩記事與刻劃符,再到連符成詞句,積少成多之後,符號終於演變成了約定俗成的文字。

甲骨文為何在商代晚期突然出現?它其實是源自“楔形文字”?

甲骨文為何在商代晚期突然出現?它其實是源自“楔形文字”?

魯迅也提出過:

“倉頡不止一個,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印,口耳相傳,文字就多了起來,史家一採集,便可以敷衍記事了。”

這樣的一個造字過程看上去是不是非常符合邏輯,合情合理?

但,大家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

這所謂的邏輯和情理,是以現代人的思維角度出發的,我們的社會與教育告訴我們,智慧產生於勞動,靈感來自於平凡,創意來源於生活。

可別忘了一件事,史前時期的先民,他們的生活狀態與我們是天差地別。

甲骨文為何在商代晚期突然出現?它其實是源自“楔形文字”?

在原始社會,普通人最關心的只有溫飽問題

,除此沒有太多需求,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非常少,每個部落基本能自給自足,即使在交換貨物或者協同狩獵等集體活動中,需要溝通交流,一些簡單的音節與肢體語言也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退一萬步講,即使到了文明時代,比如漢唐時期,除了漢族,中原王朝周邊的大多數民族也是沒有自己的文字的,文字只是記錄語言的工具,在語言能解決一切實際問題的前提下,沒有誰願意花心思去搞一套複雜的文字出來。

就算在漢文化圈中,從商朝到民國,除了士族以上的階級,底層老百姓又有幾人識字?

可以說,在過去數千年中,文字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而言並非必需品,離了它一樣能活,既然沒有需求和動力,遠古時期的普通百姓又怎麼可能去創造文字?

甲骨文為何在商代晚期突然出現?它其實是源自“楔形文字”?

我們再來看甲骨文都出現在哪——不是在宮殿區內,就是在王族墓地中;

這些文字都是誰來書寫,又為何而寫呢?根據卜辭內容可知,這些字是由商王或者大巫刻寫上去的,目的是為了記錄占卜的結果。

宮殿、商王、大巫、占卜,所有這些都明確告訴我們,甲骨文是為了商朝的統治階級服務的,和普通百姓關係不大。順著這個思路繼續梳理,我們可以嘗試性地做出以下推測:

一、甲骨文誕生的最大推手是商朝特權階級。

甲骨文為何在商代晚期突然出現?它其實是源自“楔形文字”?

隨著商朝的建立與強盛,為了滿足越來越複雜的政治與宗教需求,商王族急需建立一種能夠較為清晰、完整,並且相對固定地描述一個事物或表達某種意思的系統。

於是,服務於商王的巫祝、智囊團或者官員,開始有目的地去思考文字創作的問題,相對於普通人,他們有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也有能力調動一切資源去完成這個任務。

二、無中生有肯定非常難,但幸運的是,商人還是有參照物的。

甲骨文為何在商代晚期突然出現?它其實是源自“楔形文字”?

在商以前的數千年,中國各文化圈已創造出了一些簡單的記事符號——據統計,自7000年前的賈湖文化到商朝之前,具有一定指事意義的刻畫符已發現691種,共1446個,如果再加上考古人員未發現,或者被破壞的潛在刻劃符,其數量一定非常可觀。

在此基礎上,商朝的官員們,花上數百年的時間,集中精力只幹一件事情,無論如何也能創造出一套文字系統了吧?

同時,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商朝早期不見甲骨文,到了晚期卻突然出現。

甲骨文為何在商代晚期突然出現?它其實是源自“楔形文字”?

很簡單,商朝初期的商王們可能已經開始著手安排造字事宜了,但造字畢竟是一件長期而艱鉅的任務,其難度可能更勝於新中國自主研發兩彈一星,所以,花了兩三百年的時間,到了武丁時期,第一批甲骨文才誕生。

這時的甲骨卜辭,篇幅短小,不講文法,書寫順序也天是馬行空,因為一切都是新的,新生事物總是顯得笨拙、稚嫩——如果是通過借鑑別人而改造出來的文字體系就不會有這種狀況了。

總之,甲骨文是我們100%的原創作品,是中國古人偉大的創造。

在後世看來,它的出現似乎很突然,可是對上古先民而言,它的背後蘊含著數千年的中國智慧,它的誕生不是偶然,而是厚積薄發後的必然,出現於商朝晚期,只是恰好天時、地利、人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