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縣旅遊:迷失的黔中郡

沅陵縣旅遊:迷失的黔中郡

沅陵位於酉水與沅水的匯合處,曾經是湘黔一帶的交通要道,但是由於不通鐵路,山高水深路遠的它漸漸被人遺忘。“三千里碧水為路,五萬峰青山作營”。從五強溪坐機動木船溯沅江而上,沅陵是那樣的美麗和神秘。

三塔成一線

連綿的群山如畫屏一般在身後徐徐退去,沅江上有名的青浪灘、九溪灘如今已無跡可尋。江上的淘金船正在忙著發財致富。山裡不通公路,唯一的對外交通只有船。少得可憐的薄田,能種出一點口糧。在河裡放下大網,用守株待兔的方式捕魚。開門七件事,除了鹽以外,其餘皆可自給,但是自然條件駕馭人的一生,對於生長在偏僻山村的人來說,大家都是一色的貧窮。

船靠近沅陵縣城時,依次可以看到三座古塔。立在山頂上的鹿鳴塔,只剩下半截。合漲洲上的龍吟塔,背陰一面長滿了苔蘚,塔身還長出了小樹。塔下至今仍有百姓居住,多少年來不管沅江如何漲水,卻從來沒有被淹過。這在當地被視為奇蹟。沈從文筆下夭夭與土匪的浪漫愛情故事就發生在這裡。鳳鳴塔在縣城對岸的山坡上。三塔成一線,每日迎來朝陽,送走晚霞。

張學良與鳳凰山

鳳凰山與沅陵縣城隔江相望。山上有座明神宗年間所建的鳳凰寺,數百年間香火鼎盛。一九三八年十月,張學良被蔣介石囚禁在鳳凰山。他經常走的那條路,被人們愛戴地稱為“少帥石板路”。天王殿中的羅漢威武雄壯。大雄寶殿當中卻端坐著將張學良將軍的塑像。後面的觀音殿,經常有幾位老尼戴著眼鏡,在夕陽下做針線活。

大雄寶殿兩旁的廂房陳列著將軍的生平事蹟。有木走廊通向張學良將軍的兩間住房。外間一桌一椅,裡間一張木床,陳設很簡單,人們稱它“將軍樓”。門口有座天橋與前方不遠處的望江樓相連。登上望江樓,看見波光粼粼的沅江,薄暮中的沅陵城。當年張學良在鳳凰山被幽禁二十個月後,又轉移到貴州。

湘西剿匪的勝利紀念

湘西與鄂、川、黔、桂四省毗鄰,山河阻隔,地脊民貧,數百年來土匪橫行。一九四九年冬,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七軍進入湘西,經一年激戰,肅清土匪八萬人,解放湘西二十二縣。看過《湘西剿匪記》和《烏龍山剿匪記》的人,相信對此有所瞭解。為了紀念在剿匪中英勇犧牲的1005名烈士,1951年元月,湘西公署將中山公園改建為勝利公園,建湘西剿匪勝利紀念塔,高16米,塔身下面立有一尊高3.2米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塑像。

黔中郡:揭開古墓葬之謎

沅陵,從字面意義理解,就是沅水之畔高地。但當地人固執地認為,沅水邊上的君王陵,才是“沅陵”二字的真實含義。沅陵之名最初出現在漢高祖五年,兩千多年來,一直是州府所在地。1985年8月,沅陵搶救發掘元代知州黃澄存夫婦合葬墓。這是國內歷代墓葬中首次最完整的發掘,死者身上的飾物服裝等保存完好。首次發現元代三十文面值的錢幣和一件世界上最早的商品包裝廣告。據說黃知州的夫人譚氏出土時,面色紅潤,神態安詳,彷彿熟睡了一樣。但是因時值盛夏,措施不當,屍體很快就腐爛了。當時黃知州的血管還依然暢通,工作人員從其股動脈裡注入了數百毫升的防腐藥水。現在保存在虎溪書院的地下室裡供人參觀。

1986年,考古人員在縣城正西南十餘里的窯頭村,發現一處佔地十萬平方米的古城遺址,確認為“秦黔中郡郡城遺址”,並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窯頭村周圍被四十餘座圓土山所環繞,經專家考證,這裡每座山頭都是一座巨型墓葬。這些墓葬與尚未發掘的秦始皇墓有相同之處:都被水銀包裹著。

1999年,考古學家又在沅陵虎溪山發現一座漢墓,所獲的珍貴史料可與長沙馬王堆漢墓媲美。經考證墓主是第一代沅陵侯吳陽。墓葬出土的內外棺現在存放於龍興寺旃檀閣。房間兩頭是吳陽的外棺、內棺,大塊槨板在屋子當中堆積如山。

二酉藏書洞,秦前文化的“諾亞方舟”

酉水旁有一座二酉山,峭壁上有個山洞,洞口下方,刻著“古藏書處”四字,據考證為清光緒年間湖南督學張亨嘉題贈。洞口狹窄低矮,僅容一人爬臥而進,入洞後豁然開朗,有兩個小洞直通地下河。曾經有人下去過,但沒有到達底部。秦始皇焚書坑儒,使秦前文化面臨絕滅。朝廷博士伏勝為拯救中華文化,冒著誅滅九族的危險,領著一個家將,偷偷將千卷書簡運出咸陽,擇地而藏。船至二酉山下,選中了二酉洞做藏書之處。“學富五車,書通二酉”的典故即來源於此。因此,也可以說,沅陵是秦前文化的“諾亞方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