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朝奔楚,带走了周室典籍,也引出了一句千年古训

读历史的人也许都会有这感觉,春秋战国时代的各个诸侯国,就像是一张纵横交错的大网,既相互依附,又相爱相杀。有人总结的好,整个春秋战国史,就是一帮亲戚在打来打去。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春秋时期的东周,实行的是分封制。分封制,顾名思义就是分土封侯的意思。为了巩固社会秩序,从周武王和周公开始,周朝大规模的开始实行分封制。周王室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把王室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给他们一亩三分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自己的诸侯国,并定期朝觐周天子及缴纳一定的供奉。

所以呢,周天子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而其他诸侯国呢,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大家或远或近的都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即使没有血缘关系,也会出于利益的考虑,会有政治联姻,通过政治联姻来达到姻亲关系,比如“秦晋之好。

王子朝奔楚,带走了周室典籍,也引出了一句千年古训

所以,怎么算来,大家都是自己人。

自己人打架,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左转》里有这么句话:兄弟虽有小忿,不废雠亲。就是说,兄弟之间,即使发生矛盾,互有怨愤,也不要忘了大家都是骨肉同胞。所以,即便是一个个诸侯国打的山河变色、日月无光,这地上站的也还是华夏子民,这天下,名义上也都还在周天子手里。而断不会像某朝,打着打着,就要割地赔款给八杆子打不着的外人——外国人。

虽然,在某些争权夺利的过程中,有些王公贵族会一时假以夷狄、戎族之力,但一旦目的达到,便会毫不留情的马上让他们滚的远远的。因为,蛮族除了光有一身蛮力之外,他们往往还会没长脑子的蛮干。而以中国古人的智商,是完全不难明白这一点的。

比如申侯引狼入室把西戎给引到了周王室的镐京城,可看到他们烧杀抢掠、赖着不走时,又厚着脸皮,写了三封密信,请求晋侯、卫侯、秦君发兵驱戎,而三路诸侯见信也毫不犹豫,一致联手对外。

而在周室的篡权政变和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不断发生,边境的游牧族群趁机入侵、华夏文明遭受危机之时,齐桓公也曾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明确提出:

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多次联合其他诸侯国,发兵攻打戎族,以救被其侵略的诸侯国。

这蛮族们也是一次次的懵了。抱头鼠窜、落荒而逃之时,一脸的困惑——不就看他们打得热火朝天,我才来个趁火打劫,想捞点油水吗?怎么现在都齐刷刷的朝我打过来了?!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肥水不流外人田……这些道理,对于那些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野蛮人们来说,太深奥了,不懂。

王子朝奔楚,带走了周室典籍,也引出了一句千年古训

但是,打架毕竟不是过家家,玩玩算了。为了一己或一国之利,而不时的互殴、群殴,不仅使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居无定所,苦不堪言,也使华夏文化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比如,王子朝奔楚。

如果说,项羽火烧咸阳宫,先秦典籍化为灰烬是华夏文化的一大灾难,那么,王子朝带着大量的周室所藏典籍投奔楚国,典籍最后却不知所终,则又是华夏文化的一大浩劫。

所不同的是,项羽之所以火烧咸阳宫,毫不吝惜,是因为他目光短浅,一心想的是要锦衣夜行,而王子朝带着大量周室典籍负重前行,则恰恰是因为,他要的是天下。

史料典籍在中国的历史上,究竟有着何等重要的地位?

王子朝逃亡,为什么要不惜疲累而带上周室典籍?

众所周知,中国的历朝历代都会有专门的史官负责记录自己的历史,这是中国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也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主要文化特征之一。各个朝代对档案的管理和保护也非常重视,并建有用于保存史籍档案的专门档案库。而史官们对史籍的记载和保护,更是视同如生命。

例如,卫懿公好鹤亡国,太史华龙滑、礼孔用计,才得以从戎人手里侥幸逃脱,逃回了国都。

没想就要进城之时,礼孔却说:“与主公一同出征,却不能与主公一同回来,人臣的道义何在?我将到地下侍奉主公。”说完拔剑自刎。

华龙滑说:“不能让国家的史籍受损失。”于是进了城,抱着史籍随同卫侯的后宫家眷,连夜乘车出逃……

对于史官来说,史料的记载、保护和传承重若生命,而对于有望继承君位的王室子孙来说,王室所藏典籍,则是王权正统的象征。同时,也是治国理政必需的档案资料,更是国家的文化血脉。

据史料证实,“王子朝奔楚”并非是仓皇出逃。其出走时携带有大批象征着周朝王权的典籍,包括黄帝以来尤其是夏商的青铜礼器、周代列王的诰命、诸侯各国的信符奏章,以及各方的地理、人口、风俗等文书档案资料,意图复位。

王子朝奔楚,带走了周室典籍,也引出了一句千年古训

周景王的儿子当中,嫡世子叫猛,次子匄。王子朝,姬姓,名朝,是周景王姬贵的庶长子。王子猛生性懦弱,而庶长子王子朝却有勇有谋,有王者风范。景王宠爱朝,就嘱咐大夫宾孟,想要立朝为世子继位。

但未及颁诏,景王暴病,便以大夫宾孟为顾命大臣,遗诏传位于王子朝。周景王死后,大夫单旗、刘文公等人认为,若立王子朝,他们必然失去权势,于是便刺杀了顾命大臣宾孟,立世子猛(姬猛)为王,是为周悼王。

“单穆公政变”的暴行引起满朝文武的愤怒。尹文公、召庄公等人集合族人,以南宫极为帅,击溃单旗等人的军队,周悼王王子猛逃出洛邑,向晋国告急。诸大臣立王子朝为王。

曾极力反对周景王变法的晋国得知,便遣大夫籍谈、荀跞率军队渡过黄河,直逼洛邑。王子朝见晋师威猛,无法取胜,遂带百官迁居于京(今洛阳西南)。晋国军队护送周悼王入居王城(今河南洛阳)。而王子猛作为傀儡,难于应付局势,当年冬天惊吓病死,王权落入了晋国手中。

晋又立王子匄为王,是为周敬王。公元前519年,晋军攻打王子朝,王子朝受挫逃到尹(今河南新安西南),不久之后,晋军撤走。王子朝马上又重新杀回洛邑,又把周敬王赶跑了。

王子朝见京城不少人仍支持自己,索性便自立为王。由于周敬王出逃后跑到了洛邑之东,因此被称为东王,王子朝便被称为西王,东周由此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

王子朝奔楚,带走了周室典籍,也引出了一句千年古训

但随着王子朝最为倚重的大臣召庄公和将军南宫极的相继去世,再加之民众听信谣言而人心不稳,最终,王子朝不敌周敬王的强力外援晋军,而只好带着部分周室典籍,逃往楚国。

王子朝虽然此时跑到楚国去了,可他的余部仍然控制着王城洛邑。周敬王不敢回去,于是便在成周住下。

周敬王的卿大夫刘文公和苌弘,想在成周筑起城墙,使它成为王城,就派人去晋国请求支持。晋国的国君晋定公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联合别的诸侯国一起帮周敬王在成周建立了一个王城。

正好这时卫国的大夫彪傒来到这里,听说筑城的事,很不赞成。然而他没有公开表示意见,而是去谒见周敬王的另一位卿大夫单穆公。

他十分诚恳地对他说:

“我看苌弘、刘文公就要遭殃了。天的支柱是不能坏的,而一旦坏了,天也就不能支持了。现今周朝的支柱已经坏了,已经支持不下去了,这是天意,人力是无法挽回的。周朝从幽王以来,就已经慢慢衰落下去了。

谚语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水火所造成的灾祸尚且不能挽救,何况是上天所降的灾祸呢?

你回顾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兴衰,哪个不是如此!先前的夏朝从孔甲开始乱法,仅经过四代就灭亡了;商朝的兴起从玄王开始,勤身修德,经过十四代才获得天下,可从帝甲扰乱殷政,只七代就垮台了。后稷振兴周族,经过十五代才建立起来,幽王扰乱周政,以来已经十四代了周朝经过十五代才建立起来,可是从周幽王扰乱周政到现在又过去十四代了,已经完全无法补救了,灭亡是必然的了。可是苌弘还想把它扶起来,这不是白费工夫吗?恐怕他将来还可能因此而招来灾祸呢!”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第一次因“王子朝之乱”而出现在《国语·周语》中。

水火之所犯犹不可救,而况天乎?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

这句话是说,水火之难都很难挽救,何况天都说:‘学好有如攀登高山那样难,学坏就像山崩塌从高处滚落一样容易。’

这里的善,不是当今流俗意义上的“善良”,而是说,人要遵循天地之道,以德治国,以德治天下。否则,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没过几年,果然应了彪傒的话,周敬王为了平息晋国赵氏对周室的讨伐,下令杀了忠心耿耿的苌弘,而苌弘所倚靠的刘文公在周定王时,也被灭族。“碧血丹心”的苌弘最终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王子朝奔楚,带走了周室典籍,也引出了一句千年古训

但彪傒没想到的是,王子朝最后也在这场王室内乱中,以惨败告终。当然,他也许就没想过这个问题。

王子朝当初之所以选择楚国,是因楚当时为南方强国,正与晋争霸主地位。但在王子朝奔楚之际,恰逢楚平王死,楚国在继位问题上发生动荡,使得王子朝只能滞留在楚边境地南阳一带。一来可得楚相助,二来距洛阳较近,一有机会,便可重新入主洛阳。

但没想到的是,公元前505年,吴国和楚国爆发柏举之战,楚国首都郢被吴军攻破。周敬王抓住有利时机,派人前往南阳杀死了王子朝。《左传·定公五年》载:“五年春,王人杀子朝于楚。”

一场历时19年的周室大动乱,终于落下了帷幕。斯人已去,其携带的这批周室典籍也因此下落不明,成为千古之谜。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但有准确记载的文明却不足3000年,就是由于缺乏明确的文献佐证。由此不得不说,王子朝携国家典籍奔楚,却使周室典籍下落不明,中华文明自此形成断崖,这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大不幸。

对于这次动乱,史上一般皆以王子朝为无道的王位觊觎者,《史记》和《左传纪事本末》均持此说点。然而,也有人为王子朝喊冤,如《左传微.王子朝之乱》和《韩非子》就认为“王子朝之乱”是春秋史上最大的一桩冤假错案。

归根到底,“王子朝之乱”其实不过是春秋时期大夫作乱的延续与升级而已,是典型的权臣犯上作乱。而王子朝奔楚,使周王室典籍大量移入楚国,造成了“唯楚有才”和南阳人文荟萃的辉煌历史,楚国也因此变成了与宋、鲁一样的文化中心。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周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天子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王子朝奔楚,一些有专门技艺、知识的乐官、百工也由此从周王室分散到了民间,周王室的音乐文化由此下移,也是社会“礼崩乐坏”的表现。

如果说,周平王东迁是周天子走下神坛的开始,那么王子朝之乱则更使日薄西山的周王室如坠深渊。《国语.周语》云:“景王崩,王室大乱。及定王,王室遂卑。”靠着诸侯国帮助才平定动乱的周王室,其仅剩的一点尊严在此场动乱中被消蚀得干干净净。

不久之后,中国历史迎来了比春秋还要动荡的战国争霸时期。曾经为华夏民族创造过辉煌文明的周王室,也最终在风雨飘摇中逐渐走向了终结。

王子朝奔楚,带走了周室典籍,也引出了一句千年古训

所庆幸的是,近年随着河南南阳王子朝“不见冢”冢的发现及基本确定,因王子朝奔楚造成的一系列千古之谜,也由悬而未决过渡到悬而待决的阶段。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遗失千年的那批周王室典籍,在不久的将来,终会重见天日。

是华夏民族的智慧及历代上到统治者,下到史官们对史籍的重视、保护和传承的由来已久的思想和传统,给了我们这份自信和一份美好的期待。


-------- 本文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