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奇蹟男孩》,通過怎樣的小說改編策略讓35萬人打出8.6分?

2017年上映的《奇蹟男孩》可以算作一部非常成功的改編電影,原著小說《Wonder》是一本暢銷書,曾經120周蟬聯《紐約時報》童書排行榜榜首,儘管是一部虛構小說,作者帕拉西奧卻是根據一起真實事件改編而成:她和三歲的兒子外出買冰激凌時看到排在隊伍中的女孩臉部嚴重傷殘,兒子被嚇哭,帕拉西奧迅速帶著他離開,而身後小女孩的媽媽則非常冷靜地說道“好了,孩子們,我們還走了哦”。

親身經歷的這件事深深觸動了帕拉西奧,她通過虛構還原出了一個真實可信的男孩故事。這個故事之所以動人,源於作者在本書中投入過多的真情實感,在小說中,似乎作者就是那位不幸孩子的母親,所思所想的重心都放在了這個孩子身上。這種情感的投射再加上真實生動的人物形象,讓每位讀者都會產生身臨其境的閱讀體驗。

導演斯蒂芬·卓博斯基看過此書後也被深深的震撼。對於小說改編,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導演對於小說有感情,他必須先讓自己相信這個人物是真實的,然後才能通過藝術加工或再造的方式在觀眾面前還原出他心目中的這個人物。

電影《奇蹟男孩》,通過怎樣的小說改編策略讓35萬人打出8.6分?

可以說,《Wonder》這本書的完成質量非常之高,從第一章奧古斯特的介紹開始,逐一描述了奧吉身邊的朋友、家人,以他們的視角為切入點,記錄了他們對於生活和周圍人的觀點想法,並最終在第八章落回到了奧古斯特的小學畢業上。(小說中為奧古斯特,電影中習慣叫做奧吉)

小說需要讀者通過語言的解讀進行轉碼,在腦中構思出整部作品中的不同人物形象,在根據他們的行為、活動來體會閱讀的快感。而電影的一張畫面就能包含更多文字的信息,但由於停留時間所限(我們經常說的“視覺暫留”),會掩蓋住很多文字優美之處和獨立思考的時間。正是由於這兩者的天然區別,所以對於電影改編,往往需要導演既熟悉人物故事,又能利用好鏡頭和敘述特點,有所取捨地完成對於電影主題的展示。《奇蹟男孩》改編之所以成功,在我看來,與以下四點策略密不可分。

電影《奇蹟男孩》,通過怎樣的小說改編策略讓35萬人打出8.6分?

01、通過視覺化的優勢完美“還原”了吉奧形象,每一次形象展示都隱喻了故事內涵。

小說意境的營造可以通過不同人物的講述,可是到了電影中則無法進行過多隱藏,這一點集中體現在對於吉奧的面容上。在小說中的第一章,我們知道奧古斯特長的比較嚇人,可是小說採用的是含蓄內斂的方式,只是通過“沒有人用普通的眼光看我”和“我有鄂裂”來間接表達主角的長相異於常人。真正揭示奧古斯特真實長相的是通過第二章姐姐維婭之口:

“他的容貌看起來好像融化了,形同垂淚的蠟燭。一系列矯正上顎的手術在他嘴巴四周留下了好幾個疤痕,最醒目的是一條鋸齒狀的切口,從他的上嘴唇中央一直延伸到鼻子。他的上牙很小,並呈八字形斜開。他有很嚴重的齙牙,還有一副尺寸過小的顎骨,下巴也小得可憐。在他很小的時候,如果不是動手術把他的腿骨移植到了下顎,他根本就沒有下巴。如果沒有下巴,他的舌頭就會從嘴裡掉出來。”

但是對於電影來說,奧吉的形象就成了影片成敗的關鍵

,聚光燈下的奧吉必須儘快勾住觀眾的眼睛,所以從第一個鏡頭開始,導演就將頭盔視為他的護身符,而惟妙惟肖的奧吉形象“完美”還原了上述的面部特徵。關於奧古斯特的頭盔在小說中並沒有被過度提及,可是在影片中卻比比皆是。無論是在家玩耍還是上學放學,頭盔都成為他隔絕外部世界,躲避紛爭的武器,這映射出他孤獨且略有自卑的心理。

電影《奇蹟男孩》,通過怎樣的小說改編策略讓35萬人打出8.6分?

在小說中,這個頭盔是米蘭達送給他的禮物,而奧古斯特和米蘭達的關係情同兄妹。從七歲之後奧古斯特就找不到頭盔了,因為父親把它扔了。可是電影中,改成了父親並沒有扔掉,而是藏了起來,不管扔與不扔,其實都傳達出一種聲音:自己的外形並不能改變,只有強大內心才能抵禦外界的聲音。

而頗為有愛的一幕就是奧吉的被褥上封著宇航員服裝,他的夢想就是成為宇航員,從這個房間的佈置觀眾可以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愛,想盡一切辦法滿足他對於夢想的追求。

小說對於奧吉每年萬聖節服裝有很詳細的描述,第一年打扮成南瓜,第二年跳跳虎,第三年彼得·潘,第四年胡克船長,第五年宇航員,第六年歐比旺·肯諾比,第七年克隆帝國風暴兵,第八年達斯·維達,第九年骷髏幽靈,今年波巴·費特。10年間有5個《星球大戰》的人物裝扮,看的出奧吉很喜歡這部電影,於是在電影中隨處可見楚巴卡的形象。同時,影片中使用了骷髏幽靈的裝扮其實頗有深意,因為這個面具底下有血汩汩滲出,與奧吉聽到最好朋友傑克威爾對他的話“他長的太醜了”造成傷害的心境極為相符。

當聽到這句話時,我們發現奧吉是愣住的,他的內心在滴血,如果是旁人還可以理解,可傑克是自己最好的朋友,這種友情的殺傷力難以言表,用骷髏幽靈很貼切地展示出當時的心境。

宇航員、頭盔、萬聖節和真實的奧吉分別隱喻出奧吉內心的快樂、憂愁,他渴望變成一個普通人,儘管影片一直傳達“卓爾不同”的觀點,但我更願意理解為孤獨對於每個人都是公平的,雖然外貌無法改變,但是奧吉卻通過尋求真我克服了人生道路上的悲觀情緒,成為更好的自己。

電影《奇蹟男孩》,通過怎樣的小說改編策略讓35萬人打出8.6分?

02、從孩子的視角轉為全知視角,將零碎的故事放置在奧吉五年級上學到六年級畢業這一時間段上。

儘管《Wonder》受眾是8-12歲兒童群體,但是我們發現無論是書籍還是電影都得到了成年人的極大擁護。書籍中每個孩子的觀點雖然有些瑣碎,但主要是滿足設置懸念的需要。到了電影情景中,顯然更快的引入主題並進行深化才是王道,因此將孩子們發生的事情都濃縮到五年級到六年級畢業這個時間段就順理成章了。

相較於小說的分章節介紹,在一個故事中通過人物的逐一登場更方便觀眾瞭解前因後果。於是傑克、朱利安、薩默爾、米蘭達在影片中呈現出了戲劇化的舞臺張力,這條主線也構成了奧吉的成長軸。

小說中,每個孩子的視角都是從第一視角,比如維婭從奧古斯特出身開始回憶,傑克從接到校長圖什曼電話開始,薩摩爾從第一見到奧古斯特開始。他們的起點都是奧古斯特,但是電影講究故事性和流動性,更注重故事的起承轉合,因此在延展性上更強,也更容易表現人物的見解和感受。

而對於電影而言,顯然全知視角更容易全面地反應出奧吉成長的各個方面,他的困擾和快樂。比如當奧吉母親見到校長之後,傑克成為引導奧吉參觀學校的學生,奧吉從腳上的鞋推斷奧吉較為貧窮,這裡的畫面一方面刻畫出自卑的奧吉不願抬頭示人的心理,還幽默地調侃了一下傑克。這種視角的轉換摒棄了小說中從傑克的描述就知道了他的行為結果:要主動友好的對待奧古斯特,因為這是校長的任務,關乎到他的獎學金。

電影《奇蹟男孩》,通過怎樣的小說改編策略讓35萬人打出8.6分?

小說可以在不經意間告訴讀者,儘管校長有意安排,但其實傑克對於奧吉並不討厭。恰恰相反,他從剛見到奧吉時就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而這轉化為了影片故事的高潮轉折點,也就是當奧吉在萬聖節穿著骷髏幽靈衣服出現在傑克面前時,傑克並不知道他的存在,和夥伴們說出自己同樣討厭奧吉的話語。

在我看來,傑克真的討厭奧吉嗎?顯然不是,隨後的一系列舉動證明了這點,他發現了奧吉異常的舉動並且試圖挽回。究其原因,無非是小孩子未長大前對於自我身份認同的迷失。對於傑克來說,他想要得到同伴們的認可,希望得到鼓勵和陪伴,而不希望形單影隻地像奧吉一樣被孤立。所以他才會在說之前確認一下奧吉在不在場,可是卻忽略了最重要的因素:萬聖節所有人都會化妝。

影片將每個孩子對於生活和朋友的思考通過奧吉有效地連成了一條線,所有人的內心在全知視角下都被清晰完整地展現出來,讓觀眾進一步反思孩子們的成長過程。僅僅是孩子的面容就有如此大的影響力,而這僅僅是人生中一個不算非常重要的事件。那麼比如膚色、性別、財富這些問題呢?孩子們在面對每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會有思考和判斷,而

對他們來說最為重要的是形成正確且獨立的價值觀。

電影《奇蹟男孩》,通過怎樣的小說改編策略讓35萬人打出8.6分?

03、電影儘管選擇了群像刻畫方式,但所有的焦點都集中在奧吉身上,小說中所有的細枝末節都進行了節選、濃縮和改編。

影片中的故事起點和終點都是奧吉,故事圍繞奧吉展開,通過奧吉深化,並進行深刻反思。

奧吉身上有種磁力,不是吸引別人,而是讓別人遠離。就連自己的親姐姐對於這幅面容也表達過無法接受的描述。小說中用了三個詞來描述“恐懼!噁心!害怕”。恐懼的是這樣一個孩子竟然是自己的弟弟,噁心的是當時奧古斯特的舌頭無法閉合,口水還一直往外淌。害怕的是這種生活會一直延續下去。這種短暫而準確的情緒反應不管對於姐姐是這樣的,父母呢?朋友呢?如果剝離了親情的外衣,誰又能用真心對待奧古斯特呢?

小說中的父母形象都是通過孩子們的口述進行形象還原,可是電影中,他們是真實存在且對孩子經歷感同身受的。在影片開始時奧吉開玩笑的說父親正開心地錄製著視頻,可是卻因為一名上班第一天的大夫發生了意外。

然而事實是,小說中提到了接生者是一位暴戾的大夫,奧吉的真正原因其實是基因缺陷,這種缺陷是由雙方父母共同作用產生的,姐姐維婭同樣是隱性攜帶者,只是奧吉成為了顯性的代表。

電影通過這種移花接木的方式更容易調動起觀眾的情緒,而幽默則化解掉了其中的悲痛成分。這種改編是忠於原著精神的,形式上更靈動和有趣,刪改了很多無關重要的細枝末節。

電影《奇蹟男孩》,通過怎樣的小說改編策略讓35萬人打出8.6分?

在沒有和奧吉接觸過的人來看,奧吉是自卑和討厭的,但是對於奧吉、家人和同伴來說,奧吉相當的樂觀、善良。他輕描淡寫地提到“經過27次手術改造”,而且說“我是經過多麼大的努力才變得這麼帥的”,對於奧吉來說,外貌是不可改變的,真正懂他的朋友們是不會因為外貌而嫌棄他的。

但是這種自信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有一段他和媽媽的對話揭露了這點“我為什麼會這麼醜?”,“你一點都不醜”“你是因為是我媽媽才這樣說”“正因為我是你媽媽,所以我說話才算數,因為我最瞭解你,所有想認識你的人都會明白這一點”。

正是媽媽的鼓勵和陪伴才讓奧吉敢於面對真實的自己。

父親的鼓勵同樣重要,每次一家人走路時,父親總是會習慣性地敲奧吉的頭盔。在小說中,奧古斯特的父親是萬眾矚目的焦點,風趣幽默且熱心,這種特質讓他在影片中非常善解人意,不僅關心奧吉還會關心姐姐,他知道因為奧吉而忽略姐姐後會有一種排斥情緒出現,他也會陪著奧吉打遊戲講笑話。影片似乎刻意弱化父親的言語功能,卻通過他的陪伴道出了千言萬語

小說中提到奧古斯特的臉有如瘟疫,讓每個孩子不敢接近,在影片中直接強化了這點,只有薩摩爾敢接近他,朋友們說碰了他的手會得病,這是一種如此荒謬而真實的說法。試問哪個孩子沒有因為旁邊人的一句話而產生過深深的擔憂,比如親一個女孩之後他會生孩子,吃到耳屎後會變聾子等等,而這些說法卻又由於知識的匱乏真實的出現在每個孩子的腦中。

影片有一種天然光環,將所有的焦點都聚焦在奧吉身上,所有的矛盾、質疑、恐懼和歡樂皆因奧吉而起,小說中那些不起眼、無關痛癢的信息,表現其他孩子天真活潑或者調皮搗蛋的細節在影片中毫無蹤跡可尋,這讓奧吉成為討論的重中之重

,讓觀眾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奧吉和他的朋友們發生了這些轉變?又或者我們的孩子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又該如何處理呢?正是這種多角度單一主角的敘事結構讓主題更加突出,讓思考的分量愈發濃重。

電影《奇蹟男孩》,通過怎樣的小說改編策略讓35萬人打出8.6分?

04、電影結尾用旁白形式凸顯奧吉一年來的變化,而非小說含蓄的鋪墊和簡單的解析,讓觀眾心中充滿了溫暖。

在小說中,頒獎環節只是如夢境一般存在,奧古斯特獲得了亨利·沃德·畢徹獎章,和家人開心的合照,回家,睡覺。從五年級到六年級對於奧古斯特是一種最好的體驗,所以奧古斯特在睡覺前親了媽媽,對他說“謝謝你帶給我的一切”,而媽媽在奧古斯特耳邊輕聲說道“你真是一個奇蹟。”顯然小說在凸顯親情的可貴,正是親情的存在讓奧古斯特發生瞭如此的轉變。

可是電影的結局要求拔高主旨,那就是鏗鏘有力,感人肺腑。所以含蓄內斂的方式似乎有些過於平淡。於是影片選擇了在奧吉最高光的時刻全身而退。

電影《奇蹟男孩》,通過怎樣的小說改編策略讓35萬人打出8.6分?

小說中詳細描寫了亨利·沃德·畢徹獎章的含義,“我們要談的不只是善良的本性,而是一個人的善良的本性。一個人的友情的力量。對一個人的人品的考驗。一個人的勇氣的力量。勇氣,善良,友誼,人格,這些品質把我們定義為人類,有時候能推動我們成就偉大。這就是亨利·沃德·畢徹獎章的意義所在:發現偉大。”並且在之前進行了漫長的鋪墊:西蒙娜·陳獲得了“學習成績全優獎”的金獎,夏洛特獲得了銀獎。夏洛特還獲得了音樂金獎。阿莫斯獲得了“體育成績全優獎”, 薩默爾獲得了“創意寫作金獎”,而奧古斯特認為最為重要的亨利·沃德·畢徹獎章表彰的應該給夏洛特,因為她組織了今年的“捐寒衣活動”。結果沒有想到的是圖什曼唸到的名字竟然是自己。那一刻的感覺用兩個字來形容:“漂浮”。

但是他真的不清楚為什麼獲得這枚獎章嗎?顯然不是,小說中用了這樣一段話“這就像有時候你見到一些人,你無法想象他們的生活——無論是那些坐在輪椅上的人還是不能說話的人。我只知道,對人們來說,我便是這種人,也許對禮堂在座的每一個人來說都如此”。

影片的結尾則要儘量涵蓋更多的內容,是這樣展示的:他上臺前會去擁抱父母,上臺後會特意感謝永遠支持自己的姐姐,幽默的爸爸和從未放棄過他的媽媽。他說“沒有人是普通的”,這正如影片中多次強調的“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主旨相符。

電影《奇蹟男孩》,通過怎樣的小說改編策略讓35萬人打出8.6分?

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其實就是他結尾的最後一句“善良一點,因為每個人都在與人生苦戰。如果你想真正瞭解他人,你只需要用心去看。”其實對於奇蹟男孩來說,他經歷的苦難只是開始,小說中曾經提到過“到目前為止,奧古斯特那花椰菜般的小小耳朵的聽力還算不錯。但是助聽器只是他所有問題中最小的一個”,他的視力、味覺、感覺最後可能都會退化,但是面對人生的諸多苦難,他在頑強地鬥爭,對於那些身體健康的人來說,還有什麼理由不去用心地看,努力地生活呢?

影片結尾更具有感染力,通過具有反思性的話語讓觀眾自行體會其中的苦樂悲喜,這種表現方式簡單明瞭極具力量,也正是這種溫馨十足的收尾方式讓觀眾們更加溫暖,在喜悅中反思人性之美。

電影《奇蹟男孩》,通過怎樣的小說改編策略讓35萬人打出8.6分?

結語:《奇蹟男孩》無論小說還是電影都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讓觀眾沉浸其中一看到底,奧吉是一個平凡的孩子,小小身軀中卻蘊含著巨大的能量,這是天賜的禮物,也是生活磨練給出的結果。導演斯蒂芬·卓博斯基用全身心的愛忠實地還原中一個孩子生活中應該有的快樂與開朗。這裡面有家庭的因素也有朋友們的幫助,生活對於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儘管奧吉有很多的先天缺陷,上天卻為他打開了心靈的窗戶,賦予他美滿的家庭和友愛的朋友。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都是值得回味的,揭示愛與平等,善良與人性。這不正是生活本來的樣子嗎?只是工作的繁忙和家庭的瑣事容易矇蔽掉我們的雙眼,就像奧吉說的,如果你想真正瞭解他人,那就用心去看、去感受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