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宣德年间一件盗墓赃物无人能识,说破原是五代十国舶来品珍物

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建立者王审知在同光三年(925)十二月十二日去世,终年64岁。 王审知生前有许多人劝他僭号称帝,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力排众议说:『我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也就是说,王审知虽然雄踞一方,但是始终没有为个人欲望割据称霸的野心。然而,王审知次子王延钧称帝之后,还是追谥王审知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因此后来史书也称王审知为『闽太祖』。

明朝宣德年间一件盗墓赃物无人能识,说破原是五代十国舶来品珍物

因对福建发展贡献很大,王审知被尊称为“开闽尊王”、“开闽圣王”或“忠惠尊王”。

明朝宣德年间一件盗墓赃物无人能识,说破原是五代十国舶来品珍物

王审知取消闽江流域的关卡,以便货物畅通,并在黄岐开辟对外贸易港,即甘棠港(今白马港)

王审知去世之后,先是安葬在福州城北闽县的凤池山,到了长兴三年(932),闽国君臣将王审知改葬到永福山,永福山后改名莲花山,也就是今天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斗顶村的斗顶山。王审知陵墓被称为『宣陵』,按照风水等方面的说法,坐北朝南,面对五虎(五虎山),闽江横亘,旗鼓对列,是气势宏伟、泽及子孙的郁郁佳城。闽国还存在的时候,王审知陵墓有着殿堂牌坊,还有起到护持祭祀作用的莲花、永兴两座寺院,闽国灭亡之后,这些大都都废弃了,但是因为王审知有开闽的大功,又在闽国有着有口皆碑的善政,因此世代受到福建百姓的缅怀追思,其墓地一直有人拜谒吊祭,也得到了一定的保护。

让人没想到的是,到了约500年后的大明宣德四年(1429),王审知陵墓却遭到了一场浩劫。

这一年,福州一带驻屯的士兵30人打算学一把摸金校尉发一笔横财,他们把目标瞄准了王审知陵墓。因为陵墓的圹门(墓门)非常坚固,无法正面破门而入,盗墓者便从陵墓的上方一角凿开一个孔洞,然后用又粗又长的绳子绑在一个同伴的腰上,慢慢下到墓穴之中。忽然,先下去的那个盗墓者不动了,呼叫他也不答应,盗墓者们都十分愕然,便用松脂做火把,点火作为墓穴的照明,然后借着长梯鱼贯而入,进到里面,这时他们才看到之前先下去的那个人已经死了。

盗墓者们发现,王审知的陵墓宽广得像一个屋子,供奉着王审知的画像,画像前排列着五种祭祀用的礼器,炉、瓶、烛台等等都是用黄金、美玉制成的,后墓室安放着两具红棺,就是王审知与其夫人任氏(闽王夫人任内明)的灵柩。

到此地步,这些盗墓者当然毫不客气,便将陪葬的器物、珍宝尽数一股脑儿都搬走了。

明朝宣德年间一件盗墓赃物无人能识,说破原是五代十国舶来品珍物

“鬼吹灯”的科普解释就是墓穴中氧气不足或者有有毒有害气体,王审知陵墓第一个盗墓者可能就是因此而死。

那个用绳子吊入墓穴暴死的盗墓者的妻子梦见丈夫哭诉,说自己盗墓的时候先进去就被大蛇咬死了,『论功行赏』,要分得所盗财物的一半。剩下的那伙盗墓贼哪里肯把到手的财宝分出来这么多,自然拒不答应。于是,死者之妻就向当地驻军的管屯百户王杰控告盗墓罪行——前文说到这些盗墓贼都是士兵,王杰应该就是他们的长官——而王杰受了盗墓者贿赂,根本不予追究。死者之妻便又向福州府怀安县(当时的行政区划,万历年间并入侯官县,县治在今福州市仓山区)控告,怀安县典史(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朱王也接受了盗墓者贿赂的金镯、玉带,还是只当没事发生,不予追究。死者之妻不依不饶,又上告到福建的提刑按察使司,这回提刑按察副使李素鲁与佥事邹穆可没打算含混了事,他们彻底查办此事,把盗墓者全都抓了起来关进监狱。

怀安县典史朱王听到这个消息可吓坏了,认为自己不只是受贿,还藏匿了古代帝王使用的器物,犯了大不敬之罪,便想上吊自杀。有人教他还是自首求得宽大吧,于是朱王便真的跑去官府自首,还把金镯、玉带等都上交了。

当时,福州有个秀才姓名叫做王琨,向官府自报是王审知的后裔,应当依法领回盗墓所得的这些赃物,官府怎么可能听他一说就相信,可看了王琨提供的王氏家谱,才发现王审知陵墓中陪葬的器物财宝悉数记载在上面。于是便按照王琨提供的王氏家谱所记载的内容对盗墓者进行审问追赃,结果所盗的赃物都被追了回来。

办案官员把王审知画像悬挂在官府堂上,只见画像中的王审知『方面大耳,巨目弓鼻,紫面修髯,俨然可畏』。被盗赃物中有个水碗,晶莹剔透,呈现出金色光芒,人们都不能识别这是什么宝物,召来回回商人分辨,回回商人说:

此玻瓈碗也(这是玻璃碗) 。

明朝宣德年间一件盗墓赃物无人能识,说破原是五代十国舶来品珍物

上海玻璃博物馆所藏古代玻璃珍品。

明朝宣德年间一件盗墓赃物无人能识,说破原是五代十国舶来品珍物

《唐末五代闽王王审知夫妇墓清理简报》中提到玻璃碗的部分文字。

这些追缴回来的被盗赃物追缴后都收藏在官府库房之中,只把其中的十分之一与王审知画像交与王琨领了回去。

官府还派人修缮了王审知陵墓。而到了约170年后的万历三十年(1602),王审知的22世孙王亮担任福建都运司副使,对王审知陵墓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1949年之后,文物部门对王审知陵墓也进行过多次修缮, 1981年重修时进行过科学清理,总体来说,王审知陵墓还算得上保存完好。

明朝宣德年间一件盗墓赃物无人能识,说破原是五代十国舶来品珍物

闽王王审知陵园是福建现存最古老的陵园。

明朝宣德年间一件盗墓赃物无人能识,说破原是五代十国舶来品珍物

1961年,王审知墓被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前面讲到,王审知陵墓被盗财物中包括了一个珍稀难识的玻璃水碗,而王审知本人,也有一个与玻璃器物有关的故事。

有一次,闽国出使南方三佛齐国的使者回来献给了王审知一个玻璃瓶 ,王审知拿着这个玻璃瓶观看把玩了很久,然后把它掷到了地上,对左右说:

好奇尚异,乃是奢侈之本。今天我阻止之,就是为了后代不要有奢靡的苗头发端。

明朝宣德年间一件盗墓赃物无人能识,说破原是五代十国舶来品珍物

王审知的统治,使得闽地三十年间,一境晏然。

史书对王审知的评价是『每以节俭自处……省刑惜费』(《旧五代史·僣伪列传一》)、『为人俭约』(《新五代史·闽世家第八》)、『审知性俭约』(《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七》),这与他『起自陇亩』、出身贫苦有关,也与他『轻徭薄敛,与民休息』的政策导向有关,王审知甚至有一个很让人惊异的节俭表现,一次他的裤子破了,便从酒库里面用来压槽取酒的醡袋来补,完全就像一个普通百姓。此外,按照司马光的记载,王审知平时所穿的是麻鞋,府邸宅第又矮又简陋,他也从不营造修葺。

这么一个简朴俭约的人,逝世之后却有引起盗墓者觊觎大量宝物陪葬,颇给人以『由俭入奢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感觉,可是细想的话,王审知陵墓中的陪葬品是他儿子改葬时候放入的,不能算在他的头上。

另一方面,这些陪葬品以及由此引发的特大盗墓案,其实隐含着闽国在王审知的统治之下『公私富实』的盛况,也见证着五代十国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由于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日益扩大,福建泉州作为海上贸易的重要中转站,在唐代后期就已经成为四大港口之一。五代十国时期,王审知统一福建后,收抚流民,发展生产,使得福建社会较之北方相对安定太平;与此同时,王审知还增添建设外贸口岸,大力开辟海外新航线,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与鼓励措施,积极『招来蛮商』、『尽去繁苛,纵其交易』,为促进其下辖地区的对外贸易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本人也成为扩大福建地区与东亚、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乃至更远地区贸易往来的先驱者之一。在王审知的苦心经营之下,闽国的海外航线北线已到新罗、日本,南线则到达了三佛齐、印度以及阿拉伯诸国。

总之,在王审知统治之下,福建地区的对外贸易进人了独树一帜、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为闽国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巨大财富。

明朝宣德年间一件盗墓赃物无人能识,说破原是五代十国舶来品珍物

闽国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在唐宋之间承前启后。

前文我们说了,王审知本人自奉甚俭,但是王审知进贡给后唐朝廷的就有犀角、象牙、玳瑁、珍珠、乳香、没香、龙脑等品目繁多的大批珍宝与香料,其中同光二年(924)一次进贡的香料就达万斤,珍珠就达廿斤。王审知对中原王朝的态度主要就是名义上礼节性的恭顺与服从,并不需要过分地奉承讨好,进贡数量如此之多,价值如此之高,除了在商言商考虑后唐等中原王朝会有所回馈之外,

主要是因为在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当时,这么一些在中原看来珍稀名贵的货品,在闽国来说基本上就是司空见惯的平常之物。

从这个意义上,王审知本人俭约,在物质生活上非常节制,是为了保持不沉溺奢侈的一贯作风,也是为了给子孙后代做出楷模榜样,但是当时的闽国,在发达的对外贸易的支持下(包括因为外贸商税使得『国用日以富饶而可以减轻闽国百姓其他的负担),整个地区『公私富实』,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很多在当时中原看来属于奢侈品的物品也成为百姓日用。

500年后那起特大盗墓案中让明朝人觉得最惊异最值得一提的玻璃碗,虽然也能算是宝物,但是或许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当王延钧改葬王审知的时候,玻璃制品已经不像王审知掷玻璃瓶时那么价值连城,无论是否是生前使用赏玩的物品,用来随葬,应该也不算过分,勉强也能算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吧——根据《唐末五代闽王王审知夫妇墓清理简报》,王审知陵墓中夫人任氏的随葬也有浅黄色泛红的玻璃器皿口沿残片留存,与明代被盗的玻璃碗相似。

值得一提的是,盗墓案发生在宣德四年,次年也就是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公元1431年1月),年迈的郑和从龙江关(今江苏省南京市下关)启航,开始他的第七次下西洋,也就是说,此时的大明还没有对海洋关闭门户,但是,处于沿海地区的福州官民,已经不认识玻璃碗了——这里或许也反映出明朝的『下西洋』,与五代十国闽国对外贸易『利涉益远』有着明显的差异,对于大明的官员百姓来说,对舶来品远没有闽国的官员百姓那么熟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