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山,這些名字耳熟能詳,背後的故事卻鮮為人知

1.唐山——不止是地名

在唐山,這些名字耳熟能詳,背後的故事卻鮮為人知

唐朝時,李世民東征,屯兵現在市區的大城山,山賜唐姓,唐山由此而得名。唐朝曾經是歷史上的強大國家,當時在海外享有很高威望。唐朝末年,爆發了黃巢大起義,沿海居民為躲避戰亂,紛紛流落南洋。移居海外的人就自稱“唐人”,稱祖國為“唐山”,這個稱呼代代相傳,包括後來的歐美華僑華人也都自稱唐人,聚居地稱為唐人街。

2.唐山——不止“五個第一”

在唐山,這些名字耳熟能詳,背後的故事卻鮮為人知

唐山被被譽為“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先後誕生了“五個第一”被人津津樂道,其實這裡至少誕生了“七個第一”:中國第一座機械化採煤礦井、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第一臺蒸汽機車、第一桶機制水泥、第一件衛生陶瓷、現存的第一張股票、第一位中國本土大學教授。

3.開灤煤礦——托起兩座城市

在唐山,這些名字耳熟能詳,背後的故事卻鮮為人知

開灤煤礦創建於1878年,至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唐山正是依煤而建。因煤炭運輸需要,修建了秦皇島煤炭碼頭,也催生了秦皇島這座港口城市。

4.唐山勞動日報——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報頭

在唐山,這些名字耳熟能詳,背後的故事卻鮮為人知

1949年7月,原冀東區黨委機關報《冀東日報》與《新唐山日報》合併,定名為《勞動日報》。時任中共唐山市委書記的吳德恰好去北京開會,便請毛澤東主席為報紙題寫報頭。當時毛澤東正忙於籌備建國重大事宜和指揮解放全中國的戰事,日理萬機,但毛澤東主席仍高興地答應了,並說,“‘勞動日報’這個名字好”,“要學會建設好人民的城市”。他還提議應加上“唐山”二字,即定名《唐山勞動日報》。毛澤東在百忙之中為一家地方報紙題寫報頭在全國是不多見的。

5.唐山交大——孕育了中國多所親緣高校

在唐山,這些名字耳熟能詳,背後的故事卻鮮為人知

1926年,唐山交大在遼寧錦縣建立分校,後獨立成為東北大學。

1948年,唐山部分教授、專家幫助組建瞭解放軍工程兵學院(現石家莊鐵道大學)。

1950年3月,鐵道部鐵道技術研究所在該校成立,後遷至北京,現已成為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

1952 年院系調整,唐山交大部分教授、專家支援組建中國科學院,建築系、化學工程系調整到天津大學,礦冶系調整到新組建的北京鋼鐵學院(北京科技大學的前身), 採礦系調整到北京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的前身)和北京礦業學院(中國礦業大學的前身),材料工程系調入北京鐵道學院(北京交通大學前身),電機系電訊組調整到原哈爾濱鐵道學院,土木系水利組調整到清華大學,並部分支援了河海大學。

1956年組建的唐山業餘工學院(現唐山學院)、1958年組建的蘭州分校(現蘭州交大)、唐山礦冶學院(現華北理工大學)也都有唐山“老交大”的血統。

1971年,為支援三線建設,時名唐山鐵道學院的這所著名學府遷入四川,更名為西南交通大學。

6.遷安——黃帝部落曾在這裡生活

在唐山,這些名字耳熟能詳,背後的故事卻鮮為人知

考古發現,五帝時代以五千年為界可以分為前後兩大階段,以黃帝為代表的前半段主要活動中心在燕山南北。位於遷安市區北6華里的安新莊遺址成為遷安黃帝古都的生動佐證,遺址面積11.6萬平方米,遺址上遺留著大量的陶片,並發現有居址和灰坑遺蹟,遺物有石器、陶器、骨器等。據專家鑑定,遺存與黃帝時代相吻合。遺址中發現了具有黃帝文化特徵的多角形砍砸器——天黿,並被認為是黃帝部落的族徽。

7.喜峰口——歌曲《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發源地

在唐山,這些名字耳熟能詳,背後的故事卻鮮為人知

地處遷西縣境內的喜峰口,是一個在史冊中閃閃發光的名字。 1933年3月9日,日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向喜峰口發動了瘋狂進攻。當夜,二十九軍109旅趙登禹旅長組織500人的大刀隊,深夜摸入敵陣,手刃600多名日軍。作曲家麥新取材29軍大刀隊英勇殺敵的感人事蹟,創作了歌曲《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極大激發了全國人民奮起抗戰的決心。

8.清東陵——孝陵為何從未被盜?

在唐山,這些名字耳熟能詳,背後的故事卻鮮為人知

清朝滅亡後,清東陵的所有陵寢幾乎都被盜賊光顧過。孝陵之所以成為清東陵唯一沒有被盜的陵寢,倒是應該感謝“順治並沒有葬入地宮”的民間傳說。既然是空的,自然沒有什麼珍寶,這就使大部分盜賊對它失去了興趣。孝陵的功德碑上的的確確寫著“皇考遺命:山陵不崇飾,不藏金玉寶器”。當然,仍有盜賊幾次偷挖孝陵,抱著試試看的僥倖心理。幸好當時已經是新中國成立的前後,東陵各村的民兵都加強了戒備,盜匪沒能得手,只留下一個不足兩米深的大洞。

9.鳳凰山公園——保留著一處清末建築遺蹟

在唐山,這些名字耳熟能詳,背後的故事卻鮮為人知

鳳凰山公園是唐山建園最早的公園,前幾年進行了大規模改造。改造過程中,由唐廷樞倡議捐款修建的一段石階被保留了下來,那是臨近山頂南坡最為陡峭的石階,有70多級,為我市留下了一處清末建築遺蹟。

10.高麗鋪——曾有眾多高麗人在此生活

在唐山,這些名字耳熟能詳,背後的故事卻鮮為人知

高麗鋪村位於豐潤城西2.5公里處,原名“謊糧坨”,是歷史上朝鮮半島通往北京的唯一陸上通道。公元935年,朝鮮半島統一後,建立了高麗國,與我國經濟、文化交往日趨密切。為了便於高麗人來中國進行商貿活動和文化交流,在大唐盛世時期,朝廷撥專款在由北京通往東三省的路線上,朝廷按三十里一鋪,六十里一站,沿馳道兩側相繼建立了許多鋪舍、驛站。唯獨高麗鋪驛站不是中國朝廷官辦的,而是由高麗人依照朝鮮族生活習慣、民俗風情自己投資建造,是高麗官員進京覲見皇帝和高麗人來中國洽談商貿活動的落腳休憩的場所。到明代時,“謊糧坨”已定居了眾多的朝鮮族人,村名也由“謊糧坨”更名為“高麗鋪”,一直沿用至今。

11.沙石峪——接待過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

在唐山,這些名字耳熟能詳,背後的故事卻鮮為人知

沙石峪村位於遵化市東南20公里處,是全國聞名的當代“活愚公”村,創造了“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的世界奇蹟。20世紀 60年代,被周恩來總理讚譽為“北方農業的一面旗幟”,至今先後接待了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參觀外賓人數達1萬多人。

12.三屯營——抗倭英雄戚繼光在此駐守16年

在唐山,這些名字耳熟能詳,背後的故事卻鮮為人知

三屯營鎮位於遷西縣西部,歷史上的軍事重鎮。1458年,也就是明天順二年,成為明代薊鎮總兵府新的駐地。隆慶二年,明朝皇帝特別將在東南治海抗禦倭寇有功的著名將領戚繼光調到北方,負責薊鎮軍事,總兵府設在三屯營。戚繼光駐守薊鎮三屯營長達16年,在這段時間裡,他一方面訓練將士修築長城,一方面重修和擴建了三屯營城和鎮府。

13.胭脂稻——幾株稻穗挽救了這一珍稀品種

在唐山,這些名字耳熟能詳,背後的故事卻鮮為人知

胭脂稻是我市豐南區王蘭莊鎮特有的珍稀特種稻,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栽培歷史。外觀形似旱粳子,有芒,胭脂米呈橢圓形,粉紅色,味清香可口,特點是出飯率高,飯粒回鍋三次不僅不爛,還可伸長三倍左右,俗名“三伸腰”。 《豐南縣誌》記載:胭脂稻已經於上世紀70年代絕跡斷種。據王蘭莊村農民李明介紹,上世紀70年代初,有種植胭脂稻傳統的王蘭莊村民們為提高糧食產量都改種其他種類的糧食時,李明的父親李洪發悄悄留了幾株胭脂稻稻穗,將其插在老土坯房的牆角,保留下來了這一珍稀品種。

14.菩提島——候鳥銜來菩提樹

在唐山,這些名字耳熟能詳,背後的故事卻鮮為人知

菩提樹,是生長在我國南方和東南亞地區的一種長綠喬木,渤海灣的小島上生存下來實屬罕見。一般認為,是候鳥把菩提樹種子帶到了該島上繁衍成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