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件背后的内在逻辑

如果我们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待日本偷袭珍珠港的行为完全就是“脑子进水”的作死行为:要知道美国的领土面积是日本的二十多倍,人口也比日本多出一倍有余,美国的工业产能更不是日本所能企及的,以致于山本五十六在偷袭珍珠港之前曾说:“只要看看德克萨斯的石油产量就能知道这是一个何其疯狂的计划”。况且日本还不只面对美国一个对手——此时的日本早已深陷中国战场而无法自拔。那么日本为什么敢于在深陷中国战场的同时对比自己强大得多的美国开战呢?这在事后看来无疑是脑子进水的表现,可在当时日本决策层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其实珍珠港事件的发生是日美关系长期博弈发展的结果,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事实上当时在日本也有石原莞尔、山本五十六等人对与美国开战是持反对态度的——在他们看来:中国尽管在长期的军阀割据混战后陷入了积贫积弱的状态,然而毕竟是一个大国,拥有比日本丰富得多的战争资源,日本绝不可能彻底征服中国这样庞大的国家。如果在深陷中国战场的同时再去挑衅美国这一庞然大物无异于作死之举。然而这时的日本实际上面临的是一个无解之局,无论石原莞尔、山本五十六具有何等战略眼光,此时实际上都已无力回天。

珍珠港事件背后的内在逻辑


其实美日矛盾可谓由来已久: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经历了飞跃式的发展——由独立时大西洋沿岸的十三个州发展成为横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疆域面积900多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国家,人口也已发展到9800万,在世界工业生产的相对份额中已超越原来的世界工厂大英帝国,跃居世界第一,军队人数也已增长到100000人。1898年美国在美西战争中打败了老牌殖民帝国西班牙,获得了古巴和菲律宾等殖民地。随着自身综合国力的提升美国已不再满足于单纯谋求美洲霸主地位的门罗主义,而是开始积极谋求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提升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和传统的殖民扩张所不同的是:美国的扩张模式是占领国际航运贸易的关键节点,以迫使别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途径实现经济上的渗透。美国海军学院院长、《海权论》作者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指出:美国应当以北美大陆为轴心,同时向太平洋和大西洋扩张自身海权,由于这一时期美国相比欧洲列强还不具有绝对的优势地位,所以马汉特意强调美国应当利用地缘和经济上的优势向亚太地区扩张。美国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在从西班牙人手中夺取菲律宾后的次年向英、俄、法、德、日、意六国提出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要求,对此除沙俄外的其他五国均表示有条件的认同。沙俄的不回应态度使美国将其视为自己在亚太地区的绊脚石,于是美国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暗中支持日本,从而进行了一场代理人战争。然而日本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在日俄战争后迅速扩张并渐渐威胁到美国在华利益,这就使美国将日本视为继沙俄之后自己在亚太的又一大敌。马汉作为美国海权理念的鼻祖在此之后多次提醒美国政府务必注意日本在亚洲的扩张野心。

珍珠港事件背后的内在逻辑


事实上这一时期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扩张的确遭到了作为后起之秀的日本的挑战:1869年日本明治政府设置北海道开拓使,加大向北海道移民、屯垦的力度,不断蚕食当地阿依努人的土地;1875年日本从英国手中取得了小笠原群岛的所有权;同年通过与沙俄签订《库页岛和千岛群岛互换条约》获得千岛群岛;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王国,将其改为日本治下的冲绳县......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同美国构成了强烈的竞争关系。1893年美国基督教传教士策动的政变颠覆了太平洋上的岛国夏威夷。就在这年的1月17日一艘飘扬着太阳旗的军舰驶入夏威夷——这艘军舰是排水量2250吨的二等铁甲舰”金刚号“。2月23日由日本本土派出的排水量3709吨的巡洋舰”浪速号“抵达夏威夷,而当时停泊在夏威夷的美国军舰只有排水量3189吨的巡洋舰”波士顿号“和两艘炮艇,此时日本海军在夏威夷的军力已超过美国海军。”浪速号“舰长东乡平八郎公然在岛上巡视日本侨民社区,尽管日本军舰按国际礼仪向美国军舰行了礼,但却公然表示不承认美国扶植的夏威夷临时政府。1894年7月4日在美国的授意下夏威夷临时政府升级为夏威夷共和国,当然其实权操之于亲美派人物手中。与此同时日本方面也没闲着:他们在夏威夷完成了驻防军舰的轮换。然而几个月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驻夏威夷的日本军舰这才被调离。然而这只是暂时的战略收缩,随着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胜利就使日本觉得自己具备了向太平洋扩张的更多资本。1900年美国正式吞并夏威夷,随即在夏威夷瓦胡岛南岸的珍珠港建立了海军基地,将打造成为向西太平洋继续开拓的前进基地。当美国人强化对夏威夷的控制力度时日本人并没闲着:1895年日本在甲午战争后通过《马关条约》侵占我国宝岛台湾;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扩大在我国东北的势力范围并取得了南库页岛;1910年日本通过《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半岛。

珍珠港事件背后的内在逻辑


日俄战争后日本在中国的扩张行为已引起美国的不满:日本将中国东北视为自己的禁脔,禁止英、美船只进入大连港进行贸易,美国认为此举是对门户开放政策的破坏。1908年11月日本在美国的压力下签订了《高平鲁特协定》:应允各国在中国东北的工商业方面机会均等,但另一方面美国则需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已取得的各种特权。1905年有着“铁道大王”之称的美国大资本家哈里曼试图凭借自己雄厚的财力从日本手中取得南满铁路的控制权,1908年他又提出要收购东清铁路,然而均被日本方面拒绝。这种失信行为引起了美国的不满,随即美国国务卿诺克斯在1909年提出满洲铁路中立化的要求,由此引发了美日之间的外交摩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一步加深了美日之间的矛盾:由于欧洲列强忙于欧洲战场的厮杀,亚太地区成为美、日势力角逐的博弈场所——日本以英日同盟的名义对德宣战,从德国手中夺取了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以及太平洋上的原德属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实际上相当于把美国从夏威夷向西连接西太平洋的岛链扩张计划拦腰一刀,由此造成了美日之间在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对峙格局。美国面对日本这个太平洋上的暴发户的挑战自然不会坐视:1919年美国建立了太平洋舰队。一战结束后作为战胜方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在巴黎和会上缔结的《凡尔赛条约》将德国原来在中国山东的特权以及太平洋上的属地移交给日本。美国不能坐视日本在亚太的扩张,于是在美国的倡议召集下英、法、意、日、比、荷、葡、中八国的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与会九国缔结了《九国公约》:日本被迫交还以前德国在中国山东的胶州租借地,但仍保留诸多特权。同时美国同英、法、日、意达成《五国海军条约》:五国主力舰总吨位限额被确定为美、英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17.5万吨即五国按比例为5∶5∶3.∶1.75∶1.75,美国以此实现了遏制日本军备扩张的势头。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挑起侵华战争,此举在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对《九国公约》的破坏,而作为《九国公约》主导者的美国这时一则忙于国内的经济危机,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利用日本遏制苏联的意图对日本的行为睁只眼闭只眼。

珍珠港事件背后的内在逻辑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美国逐渐开始意识到日本妄图侵占整个中国的野心。事实上日本野心还不只是侵占中国——1939年日本拟定了南下和北上两个作战计划:所谓北上是指侵占苏联的西伯利亚以实现日本所谓的“满蒙生命线”的安全;所谓南下是指侵占石油、橡胶资源丰富的东南亚。1939年5月至9月日本关东军同苏蒙联军在中蒙边境的诺门罕地区爆发军事冲突,在遭遇苏蒙联军的打击后北上计划遭到遏制,于是日本开始执行南下计划。当时的东南亚地区只有泰国是独立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当时是法国殖民统治下的法属印度支那,缅甸、新加坡是英国殖民地,印尼当时是荷兰统治下的荷属东印度,菲律宾则是美国殖民地。表面上看日本南下似乎除了菲律宾之外不会再威胁到美国的任何利益,尤其是考虑到当时法国、荷兰已在欧洲战场败于纳粹德国之手,日本可以毫不费力地侵占法国、荷兰在东南亚的领地,再不济也可以对忙于欧洲战争的英国下手,似乎没必要去挑衅美国。然而实际上只要日本执行南下计划,那么日本与美国的冲突就无可避免。表面上看:美国在东南亚只有菲律宾这一处殖民地,可实际上美国看重的是东南亚在国际航运贸易中的战略地位,美国真正所不能容忍的是日本对亚太航线的垄断。这时的美国正处于国力稳步上升的阶段,其实早在二战前甚至还在一战前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就已跃升世界第一,只是这时美国仅就直接军力而言还无法完全同英、法等老牌强国抗衡,但在支撑战争的工业生产能力上已是无人能敌。二战使英、法、德、苏、日等国深陷战争泥潭而无法自拔,这就使美国的实力凸显出来——无论美国加入哪一方作战都将极大改变双方的实力对比。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其实自己也有心改变传统的孤立政策,转而开始谋求世界霸权。正在谋求世界霸权的美国自然无法容忍其他国家崛起成为某一方区域霸主,进而威胁自己在该地区的利益。日本恰恰在谋求成为东亚地区的霸主,这已严重威胁到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

珍珠港事件背后的内在逻辑


有鉴于此的美国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否则将对日本实施包括石油禁运在内的一系列制裁措施。这样一来对日本而言:处境就相当尴尬了——如果答应美国的要求,意味着日本必须放弃已到手的诸多利益;如果拒绝美国的要求,那就必须面对美国的制裁。而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弹丸小国如果被美国制裁,那么其原本就并不强的战争潜力将遭到进一步削弱,这对已深陷中国战场无法自拔的日本而言显然是不能承受的。况且在日本看来:美国在采取制裁行动后是否会进一步加大对日本的打击力度呢?如果美国主动进攻日本,那么以日本的国力是完全无法与之对抗的。既如此,不如索性对美国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从而争取战略主动权。当然在开战之前日本当局也不是没衡量过美日之间的实力对比:二战前的美国尽管在工业生产能力上已位居世界第一,因此拥有强劲的战争潜力,然而在直接军力层面却并非世界第一,二战前美军在兵力规模上甚至还比不上保加利亚这样的小国。相比之下作为当时世界五大工业强国之一的日本其实还是具备相当实力的:尽管日本只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弹丸岛国,但需要注意的是当时的日本是通过侵略战争获得了朝鲜半岛、中国台湾以及东北等地的,日本得以凭借这些地区的丰富资源实行以战养战之策。日本的国情和美国不同:在美国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都必须通过参众两院,然而日本实行的是法西斯独裁统治,日本统治阶级将一切资源优先用于军备扩张,国民经济完全为战争服务。在珍珠港事件之前日本陆军在兵力和武器装备的数量上已超过美国,日本海军拥有包括十艘航母在内的上百艘先进舰艇,总吨位高达119万吨,这已相当于美国海军70%以上的实力,同时凭借地利上的优势得以掌握西太平洋地区的制海权。相比之下美国的扩军计划必须充分征得国内民意的支持,这在日本看来对自己而言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日本甚至幻想美军士兵会在民主富裕的氛围中养尊处优,从而丧失与经过严格训练的日军士兵对抗的能力。况且日本在近代史上的崛起过程本身就是建立在一次次豪赌的基础之上: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日德战争中日军都没必胜的把握,然而一次次豪赌的胜利使日本的实力和野心都极度膨胀起来。一次次战胜之后日本统治者开始宣扬日本是神国的理念,这本来是用来鼓舞士气、打击对手自信的宣传口号,可这种口号喊多了之后连自己也多少相信了——事实上二战中日本军官曾不止一次向士兵灌输这样一种思想“日本人是天照大神的子孙,而西方人是猴子的后代,那么神的子孙战胜猴子的后代不是理所当然之事吗?”就是这种毫无根据的无稽之谈却被当时处于军国主义狂热之中的日本人深信不疑。

珍珠港事件背后的内在逻辑


在这样的军国主义狂热情绪之下日美开战已成为必然。如果我们单纯只从珍珠港事件本身的具体策划来看:不仅不是一次愚蠢的军事行动,甚至还设计得天衣无缝——日军绕过了距离自己更近的菲律宾和马里亚纳群岛,悄无声息地偷袭了珍珠港。这次偷袭使美国海军在此后的六个月中无法发挥应有的战斗力,日军得以从容不迫地横扫东南亚、太平洋西南部。至于最终日本的战败是由两国整体实力决定的,即使日本不偷袭珍珠港,美国也会采取各种手段打压限制日本,而日本面对美国的蹂躏同样将无计可施。然而在珍珠港事件中日军依然犯下了致命的错误:日军并没对珍珠港的战略目标进行认真的分析,而仅仅满足于狂轰滥炸一通以增强该事件的国际影响力,结果导致日军事先没掌握美军航母的动向,使美国航母躲过了这次劫难。除此之外日军在轰炸中只着眼于美国战舰,而没对船坞和油库进行轰炸。尽管如此珍珠港事件还是使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赢得了半年左右的优势:在这半年内日本横扫香港、新加坡、马来亚、泰国、缅甸、菲律宾、荷属东印度等地,一时间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气焰更加嚣张起来。然而日本却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这半年内美国的战争潜力并未得到充分的释放,况且美国之行的是先欧后亚的方针,这才使日本得以在太平洋战场占据半年的优势,而随着美国战争潜力的释放就使双方的差距充分暴露了出来:1941-1945年日本一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 、潜艇147 艘;而在同一时期美国生产了航母 (包括护航航母在内)131艘、战列舰 10 艘、巡洋舰 48 艘、驱逐舰355 艘、护卫舰498艘、潜艇203艘。从1940年到1944年短短4年内美国的军事工业规模膨胀了整整19倍,美国的军火年产量在1944年达到了德国的2.5倍、日本的6.7倍,德、日两国的军火产量加起来还不到美国的零头。与此同时日本同样也低估了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和决心——在淞沪会战时日本曾狂妄叫嚣“三个月内解决中国问题”,事实却是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近三分之二的兵力被牵制在中国战场。正是对自身优势的过高估计和对手战争潜力的估计不足促使日本盲目进行了一场战争豪赌。在日本看来:此前自己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日德战争中都曾面对看起来比自己强大的敌人进行过类似的豪赌,不过这次他们输得连内裤都不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