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縣錦山

錦山的得名,自古以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最早的傳說,據說與秦始皇嬴政有關。

井陘縣錦山

相傳,秦嬴政王二十六年,橫掃六舍,統一中國後,自詡“德媲三皇,功蓋五帝”,為實現皇權萬古、江山萬年的願望,他做起了長生不老夢。為尋找長生不老藥,他就今天一批、明日一撥地四下派出親信,訪名山、歷大川。求仙方、採神藥。

傳說有這麼一撥人馬,奉旨領命,跨水越澗,歷經艱險,來到井陘南部的蒿亭一帶,下馬打尖休息時,只見,峻峰突兀擁翠微,碧水環流魚蟹肥。雲集祥鳥賽喉亮,瓊花異草競芳菲。來人驚歎,好一處錦山秀水,真乃人間仙境也,這夥人等,每日只顧貪戀遊山玩水,把採集長生藥的事早就丟到腦後去了!眼瞅時限迫近,這才“新媳婦臨上轎扎耳朵眼兒——慌了手腳!”此對人馬顧不上再往遠處趕路,決定抱著僥倖心理在當地找些特產以便覆命。一是此隊人馬運氣好;二是錦山奇珍多,他們在當地人的指點下,毫不費力在翹頭嘴的陡壁懸崖中採集了幾株千年靈芝仙草,隨後又在紅龕巖旁的碧蓮池內灌了幾葫蘆靈泉聖水,高高興興地回朝覆命去了。

秦始皇在享用這些仙草、聖水之後,頓覺心情氣爽,對尋藥官們大加讚賞。對錦山本來就心存感激的尋藥官藉機把井陘南麓秀美山水,天花亂墜地描述了一番。秦始皇只聽得心神搖曳,飄飄欲仙。連連讚賞;如此說來真乃錦繡河山,又顧語群稱道:“待翌年出巡,朕定要到此瞻覽,要御篆“錦繡河山,刻石留銘,以傳後世!”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攜少子胡亥,丞相李斯和中車府令趙高等隨從,開始了他的第五次巡遊。他們從咸陽出發,過武關,沿丹水、漢水流域至雲夢(湖南洞庭湖一帶),再沿江東下,經丹陽(今安徽當塗)至錢塘(今浙江杭州),臨會稽,刻石自頌功德。然後由會稽北返,從江乘(今江蘇省鎮江市)渡江,北至琅琊(今山東膠南市琅琊鎮境內)。後取道臨淄西歸。車到平原津(今山東平原縣)秦始皇身染重病,行至沙丘平臺(今河北省鉅鹿東南)氣斷身亡。為掩人耳目,實現奪權篡位的陰謀,胡亥等人將秦始皇的遺體放在一個既密閉又通風的車中,讓一個親信做了陪乘,一路上一日三餐照常獻,其他人也像往常一樣奏事。隊伍到達井陘時,正值七月盛屬,趙高等載鮑魚一石,以亂屍體腐臭,車達白石嶺陡坡正中,御馬突然停蹄不前。任憑御官百鞭抽打,紋絲不動。丞相李斯心虛,懷疑是秦始皇顯聖責難。為平安返朝,決定暗送御筆陘南,踐始皇生前留銘題鐫之願,以討好之。隨後,即與趙高商議。不想趙高也早有此意。二人議定後,就讓靈車在馳道旁一巨石上停歇,世稱此石為轀輬臺,百姓俗稱歇靈臺。令人驚奇的是,親信剛走,御馬便精神煥發,猛力十足,毫不費勁就將御車拉上了高坡。

據老輩人傳言,地方官員受寵若驚,將御筆作為鎮山之寶。畢恭畢敬地齋戒沐浴三日之後,用上等的黑綢緞,裡三層外三層地將秦始皇御筆包裹得嚴嚴實實,吹吹打打地臺上山來,放置在事先選好的風水寶地之中。說來也怪,這座山峰從此之後日擴夜長,千百年之後竟然出類拔萃地成了海拔1273米的井陘第一高峰。後來,地方官員就把此山稱作為御筆峰了,因秦始皇金口玉言賜封錦繡河山之故,遂將這塊方圓百里的秀美山川稱為錦山了。

錦山青青南寺掌長,幹陶河兩岸勝天堂......一曲燕歌落鳳凰,雙唱小調柳輕揚。燕歌繞得錦山綠,小調喚醒了南寺掌。優美動聽的錦山小調,在錦山秀水的幹陶河兩岸,從古至今傳唱不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