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宋代的文化繁榮,探析其背後的文教政策

導語: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陳寅恪

說起宋朝,這是一個非常富有爭議的朝代,我們習慣為宋朝貼上許多標籤,一方面為宋朝的受內虛外,積貧積弱而頓首痛心,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為宋代的經濟富強,文化繁榮所深深折服。

宋朝建立後,宋太祖,太宗和他們的後人們吸取晚唐五代十國藩鎮割據 、權臣武將篡位的教訓,於是高度重視文治,宋太祖直接提出:“朕欲盡令武臣讀書,知為治之道”。

於是一個文化繁榮的王朝,一個繼盛唐之後的又一文人盛世便誕生了,直到今天,甚至於還有一種說法是宋代是讀書人最為嚮往的朝代,今天觀點君和大家聊一聊支撐其文化繁榮背後的文教政策。


科舉制度進一步發展

自從隋文帝創科舉以來,門閥大族對人才選拔權的壟斷開始被打破,但是在隋唐時期真正能夠通過科舉入仕的普通人並不多。直到唐代,科舉還只是寒門子弟取得做官資格的一種奢望。唐代科舉不僅錄取規模小,而且考中後還要通過吏部嚴格考核才能做官,也就是說即便最終第,也並不意味著就有官做。

《文獻通考·選舉考》記載:“唐時所放進士,每歲不過二三十人。士之及第者,未便解褐,入仕尚有試吏部一關。韓文公三試吏部無成,則十年猶布衣。且有出身二十年不獲錄者。”

從宋代的文化繁榮,探析其背後的文教政策

到宋代,科舉及第的進士不僅立即就可以做官,而且升官速度之快,絕對讓唐代進士羨慕不已。尤其是那些位列一甲的人。

據統計,宋仁宗朝一共組織過13屆科舉考試,考中一甲者39人,後來位列公卿的,高達34人。其中嘉佑二年的科舉考試堪稱科舉歷史上的最高峰,這一屆的進士榜可謂群星閃耀,《宋史》中留有傳記的共計有24人,並且這些進士中有九人後來官至宰執。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學領域,都有引領時代的人物出現。這一批進士中,除了有我們熟知的蘇軾,蘇澈兄弟外,還有程顥,張載這樣的理學大家,以及呂惠卿,章惇這些後來的政壇新秀。

從宋代的文化繁榮,探析其背後的文教政策

宋代科舉考試圖

而這些人得以湧現的因素,除了其自身優秀之外,還與宋代科舉地位提高,科舉取士受到統治者的更大程度重視有關。如此一來,科舉就成為入仕做官的主要途徑之一(宋代還有一重要取士途徑——恩蔭),甚至於之前對科舉非常不屑的官僚貴族子弟,也開始熱衷於科舉試。“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被讀書人奉為圭皋,整個社會颳起尚學讀書風氣。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

……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另一方面是科舉取士規模的顯著擴大和考試內容的革新。起初,在宋太祖時期每屆錄取進士人數與唐代基本持平,一屆不過二三十人。到了太宗時代開始明顯增加錄取名額。

據史料記載,太平興國二年的(太宗年號)殿試中,共計錄取進士及第者109人,另外還有諸科及第者207人。此後,每屆基本維持在三四百名的錄取規模上 。往後到了真宗,仁宗朝,科舉取士規模更是迅速擴大:

從宋代的文化繁榮,探析其背後的文教政策

此外,鑑於唐代科舉考查的帖經、墨義完全是鼓勵死記硬背儒經,而詩賦考試又與治國沒有太多實際聯繫,於是到王安石變法時,科舉考試廢除帖經、墨義、詩賦等傳統科目,改考經義。所謂經義是指論述儒經某一內容的小論文,能夠綜合考察考生的文筆水平和對儒家經典的理解。

這樣最大程度上保證了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不是隻會死讀書的知識分子,而是像歐陽修,蘇軾這一類既能夠提筆作文吟詩賦詞,又能夠治理一方的文治型人才(事實上,宋代很多著名的官員本身又是文學大家)。


興辦官學

中央官學:

宋代的中央官學是在國子監下面設置的國子學、太學,傳授各種知識技藝的律學、醫學、算學、書學、畫學。太學為了培養出宋代社會所需要的經濟政治文化類人才,其教學組織形式也在不斷髮展

從宋代的文化繁榮,探析其背後的文教政策

國子監圖

宋皇佑、嘉佑年間(即仁宗時期),太學中推行胡瑗的“分齋教學”法,強調理論知識與實幹能力同等重要,因材施教與互相交流結合。到了神宗時期,官學裡又採用王安石提出的“三舍法”,在太學裡分置三舍(即外舍,內舍與上舍,這有點像我們今天的等級教育,後面提到的升舍考試即升學考試),建立起一套成績與德行兼顧、平時考察與升舍考試並重的人才培養制度,將人才選拔與培養融入一體。

地方官學:

為了培養更多文治型人才,宋朝除了設有中央官學之外,還沿襲前朝舊制在地方建立學校。當時宋的地方行政體系分為路、州,縣三級,朝廷在州以下設置講授儒家經典的學校。

地方教育發展到宋朝也出現了許多新變化,使得地方官學呈現欣欣向榮的狀態:

任命專管地方教育的行政官員。王安石變法時,朝廷設置諸路學官,之後又在諸路成立提舉學事司。這樣地方教育就有了專門依附的行政系統。

國家規劃出學田作為地方官學的辦學經費。宋天聖元年朝廷賜給兗州學田,之後又令諸州“給田十頃贍士”,凡是地方官學均可得到相應數量的學田,田租收支歸由地方學校自己處理。

從宋代的文化繁榮,探析其背後的文教政策

建立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建立起了地方各級各類學校的建制與廩養制度、教學、考試、獎懲制度,以及向中央國子監輸送監生的貢士制度等,並且成為明清效仿的對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官學系統中曾設置有小學,承擔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任務。但官立小學,興廢無常,私立學塾成為承擔兒童啟蒙的教育組織,私塾發展到明清時期已經遍佈城鄉,並且衍生出坐館,私塾,義塾等多種形式,成為教育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宋代的文化繁榮,探析其背後的文教政策

私人學堂圖

相比於明清時期封建教育走向僵化,學校成為熱衷於科舉取士,而忽視人才培養的地方,國子監淪為生員取得參加科舉考試的一種工具。又或者較之於兩漢魏晉乃至隋唐,讀書和入仕的權利基本掌握在門閥貴族手中,宋代建立起的一套中央地方官學體系,最大程度上為普通人提供了受教育和入仕的機會,同時也擴大了人才選拔人群和數量,從而為整個社會選拔更多人才。


尊孔崇儒

說起古代讀書人的事,就不得不提起為歷朝歷代君王所推崇的儒家思想。

事實上,尊孔崇儒正是宋代文教政策的核心之一。宋代統治者認為:儒學是“人倫之大綱” ,只有提升孔子地位,尊崇儒家思想,才能維護王朝的長治久安。

從宋代的文化繁榮,探析其背後的文教政策

孔廟圖

宋朝建國之初,宋太祖便恢復被戰亂毀壞的各地文宣王廟。宋代統治者加封孔子為玄聖文宣王,又封孔子以下十哲為公,七十二弟子為侯,賜予孔子後裔爵位,並給予賜官、賞田、免賦稅等特殊待遇。君臣祭祀孔廟,將孔廟釋奠禮上升為帝王之禮。

(宋太祖)詔有司增葺祠宇,塑繪先聖、先賢、先儒之像”,並“自贊孔、顏,命宰臣兩制以下分撰餘贊,車駕一再幸焉。”……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正月乙亥,賜鄉貢進士孔世基同進士出身,褒無聖之後也……三年十月庚申,召見孔子第四十四代孫孔宜,問以孔氏世嗣,擢右贊善大夫,襲封文宣公……同月辛酉,又詔免襲封文宣公租稅(《續資治通鑑長編》)。

宋代尊孔崇儒的政策,除了直接表現為對孔子地位的抬升之外,還間接表現在科舉考試中不斷強化經學的地位。唐代科舉側重於詩賦取士,譬如詩佛王維能夠考中狀元,和他寫得一手好詩是密不可分的。宋初沿襲唐制,但從宋太宗開始,強調科舉取士“須通經義,遵周孔之禮”,南宋理學大家朱熹對儒家經典《孟子》加以詮釋,並且將其與《大學》、《中庸》、《論語》共同列為“四書”,與“五經”共同作為讀書人的必學教材。

從宋代的文化繁榮,探析其背後的文教政策

鵝湖之會,朱熹和陸九淵理學之爭

儒學教育的加強,使得崇儒重教之風更加深刻地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讀書科舉入仕進一步成為宋代社會最為普遍價值追求。


結束語

宋代文教政策通過對科舉考試的進一步發展,興辦官學,提升儒學地位,使更多人選擇讀書,為宋代社會培養了大批文治型人才。最終在整個社會尚學風氣之下,宋朝出現了文人盛世,被譽為讀書人的天堂,在世界文明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因此,才有了“華夏民族文明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的讚譽。

但是,宋代文教政策也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譬如盲目擴大科舉取士規模,造成官僚機構臃腫,行政效率低下,而且每年需要耗費大量財政支出來支撐龐大的官僚隊伍,成為北宋多年收不抵支的重要因素。宋代社會盛行以文為貴、以武為輕的思想,武將地位低下,並且受到文官制約,畸形文官政治為北宋滅亡埋下隱患。

【我是歷史中簡堂觀點君,專注宋史,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