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攻江夏為父報仇,還過豫章收劉繇其家,兵不血刃得豫章的經過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孫策(十八)兵不血刃

據《三國志吳書孫策傳》記載“曹公表策為討逆將軍,封為吳侯。

在這裡的“吳侯”很明顯是一個郡侯,比《江表傳》中記載的孫策承襲父親孫堅的烏程侯—縣侯爵位更具政治地位。其實《三國志》中的這段記載最初也是來自於《江表傳》,只不過時間上是在建安三年。

孫策攻江夏為父報仇,還過豫章收劉繇其家,兵不血刃得豫章的經過

據裴松之註釋《三國志》引用《江表傳》中的記載“建安三年,策又遣使貢方物,倍於元年所獻。其年,制書轉拜討逆將軍,改封吳侯。

我之所以要強調這一次孫策派遣使者前往許都朝廷的時間是在建安三年,是因為在歷史上這件事是有過分歧的。據《三國志吳書張紘傳》記載“建安四年,(孫)策遣(張)紘奉章至許宮,留為侍御史。

在《資治通鑑》中,司馬光將這段建安四年關於張紘的記載與《江表傳》中孫策“遣使貢方物”並被拜為討逆將軍改封吳侯的記載聯繫在了一起,並記載在了建安三年的條目之下。也就是說司馬光認為這次孫策派遣到許都的使者就是張紘,只不過時間是發生在《江表傳》中所記載的建安三年。

孫策攻江夏為父報仇,還過豫章收劉繇其家,兵不血刃得豫章的經過

我們現在並不知道司馬光的這種判斷的依據是什麼,但是《江表傳》中的這種時間上的記載,我認為更為可靠。因為孫策在建安二年有意無意的破壞了曹操聯合呂布、陳瑀、孫策的“會合三將”討伐袁術的計劃,也就是孫策派遣屬下出奇兵襲擊海西陳瑀的戰事。

這件事無論如何都是孫策破壞了朝廷的計劃,所以孫策必須要給朝廷一個交代。個人感覺,《江表傳》中的這次孫策“遣使貢方物”應該就是他派人去給朝廷做一個彙報或者說是辯解。辯解的內容無外乎就是搬出陳瑀曾經派遣屬下都尉萬演等密渡江,交結山越宗賊祖郎、焦已、嚴白虎等人的“事實”。雖然這種辯解的事實必須要打上引號,因為他是有時效性質的栽贓成分(見孫策(十五)吳郡太守,原標題《解密孫策派兵攻打海西的真實原因,隱藏在江表傳時間錯位記載真相》),但是對於當時曹操主政下的朝廷來說,儘量避免多樹強敵,以籠絡人心是為上策。更何況孫策當時是最好的牽制袁術的人選。在《資治通鑑》中也給出了“曹操欲撫納之

”的判斷。這也就是朝廷,或者說是曹操,在明知道孫策攻打海西陳瑀的用意,是針對吳郡太守的任命一事的情況下,依然進一步封賞孫策的主要原因。

孫策攻江夏為父報仇,還過豫章收劉繇其家,兵不血刃得豫章的經過

那麼,是《三國志吳書張紘傳》中的“建安四年”記載錯誤了嗎?這個恐怕也不是。張紘傳中的記載其實主要強調的是張紘被曹操留為侍御史的事情。也就是說張紘這次出使許都朝廷是在建安三年,只不過由於他的傑出表現而被曹操或者說是“別有用心” 的留在了許都,並在建安四年委任其為侍御史。據《吳書》記載,張紘在許都期間極力的跟“

在朝公卿及知舊”講述孫策的“材略絕異,平定三郡,風行草偃,加以忠敬款誠,乃心王室”。總之就是孫策很牛,又很忠於朝廷。

這裡的成語“風行草偃”典故出自於《論語·顏淵》中孔子的話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偃就是倒伏的意思。“風行草偃”的表面含義是說風一吹草就會倒下。引申比喻為道德高尚的人會使人們所折服。

孫策攻江夏為父報仇,還過豫章收劉繇其家,兵不血刃得豫章的經過

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張紘留在許都,一方面是曹操朝廷的要求,但另一方體面也是江東孫策的意願。因為江東集團需要一個在朝廷中替自己說話通氣的人,這樣更有助於自己的發展。而實際上張紘也的確在後來起到了他應有的作用。比如在孫策去世的時候,曹操本想要“因喪伐吳”,正是在張紘諫阻下,曹操才放棄了這個想法。而孫策之所以能夠得到討逆將軍和吳侯的封賞,很多大程度上可能也是要歸功於張紘的舌辯之功。

孫策攻江夏為父報仇,還過豫章收劉繇其家,兵不血刃得豫章的經過

不過,當然,朝廷的這個討逆將軍可不是平白封賞的。所謂“討逆”自然是要出兵討伐叛逆,為朝廷出力辦事的了。

據《江表傳》記載“策被詔敕,與司空曹公、衛將軍董承、益州牧劉璋等併力討袁術、劉表。”這大概就是朝廷所說,並派給孫策的“討逆”任務。

對於建安三年的孫策來說,相繼敗給曹操和呂布的袁術其實已經算不上什麼威脅了。而打著朝廷的名義,日漸強大的曹操,反而成了江東潛在的威脅。這一點孫策可以清楚的看到,所以他當時的發展方向不會是互為唇齒的袁術以及袁門故吏廬江郡的劉勳,而應該是江東以西的劉表。

孫策攻江夏為父報仇,還過豫章收劉繇其家,兵不血刃得豫章的經過

孫策出兵打劉表,是有在情感道義上的優勢的。因為孫策的父親孫堅當年就是死在了征討荊州的戰場上的。射殺孫堅的雖然只是江夏太守黃祖手下的一個小兵,但是這筆賬勢必要算在黃祖和劉表的頭上。於是孫策就發起了征討荊州劉表,攻打江夏黃祖的戰事。

這一段在各種史書記載中,由於牽扯到袁術的去世以及廬江郡劉勳的敗北,所以頭緒比較繁雜,相對比較混亂,一般讀者很難捋順出一個頭緒。我在經過一番斟酌分析之後,得出了一個可能性的時間先後順序,不知道對不對,今天拿出來大家參謀一下。

孫策攻江夏為父報仇,還過豫章收劉繇其家,兵不血刃得豫章的經過

從地圖我們就可以看出,孫策要想攻打荊州江夏的黃祖,必須要經過廬江郡或者是繞道豫章郡。廬江郡的劉勳此時依然保有一定的實力,而且有跡象表明他與荊州劉表已經結成了臨時同盟。所以孫策從這裡進軍江夏根本就不可能。相比之下豫章郡的狀態更容易入手。

上一篇我們講過,當劉繇去世的時候,孫策派遣太史慈前往豫章郡探查豫章郡守的虛實,並得出了豫章郡混亂的基本狀態。

那麼,當時的豫章郡混亂到什麼程度呢?史書記載,當時在豫章郡境內至少盤踞著五股較強的勢力。

孫策攻江夏為父報仇,還過豫章收劉繇其家,兵不血刃得豫章的經過

第一股就是屯駐在郡治南昌的豫章太守華歆。個人猜測,華歆的豫章太守位置雖然是由劉繇任命,但由於他自身的能力和野心不足,導致他一直都沒能夠統一豫章郡。

第二股勢力就是盤踞在彭澤的揚州刺史劉繇的餘部。興平二年劉繇被東渡的孫策所迫,採用許劭聯絡曹操和劉表一同對抗袁術的建議,而來到豫章郡彭澤發展。可是沒想到計劃還沒有實施,劉繇團隊內部的不安定因素,也就是笮融的叛亂,進一步導致劉繇的實力受損,這也應該是他在豫章數年間毫無建樹的一個原因。最終劉繇也在建安二年去世。

孫策攻江夏為父報仇,還過豫章收劉繇其家,兵不血刃得豫章的經過

劉繇

第三股勢力是盤踞在廬陵縣的丹陽人僮芝,他自擅自立詐稱已經被朝廷詔書任命為新的豫章太守。

第四股勢力是就是鄱陽民帥,也就是盤踞在鄱陽縣的宗族勢力。史稱他們“阻兵守界,不受子魚(華歆)所遣長吏”聲稱他們已經另立為郡,需要漢朝廷派遣真正的太守來,才能“當迎之耳”。

第五股勢力就是在“海昬上繚壁”結聚為宗伍的五六千家,也應該是一種宗族勢力。雖然他們由於距離郡治南昌較近的關係依然還給郡守上交“租布”,也就是稅賦,但是郡守想要徵召他們的人卻不可能。說明他們具有一定的自治權。

這裡的“”讀作“昏”音,其意古同。據專家考證,漢朝的海昬縣大致位於今天江西省北部南昌市新建區昌邑鄉遊塘村一帶,2011年因在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發掘出中國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代列侯等級墓葬—海昏侯墓,而使得這裡一度成為被關注的焦點。有興趣的大家不妨瞭解一下。

孫策攻江夏為父報仇,還過豫章收劉繇其家,兵不血刃得豫章的經過

這裡所謂的“上繚壁”應該是有上繚城或者是上繚寨的含義。壁這個字本身是具有軍壘、軍營的意思的。

東漢時期,豫章郡十八縣,只在史書記載下就有這樣五股各自獨立的勢力,恐怕沒有被記載下來的宗族勢力還不止這些。可見其混亂的程度非止一般。太史慈向孫策傳遞出的這種豫章郡的混亂信息,堅定了孫策出兵豫章郡的決心。不過《江表傳》中所記載的孫策平定豫章郡“

頃之,遂定豫章”的過程,肯定是有誇張的嫌疑,絕對不會是如此的簡單。我個人認為,孫策收服豫章郡應該是在他西伐黃祖返回吳郡的過程中發生的。

孫策攻江夏為父報仇,還過豫章收劉繇其家,兵不血刃得豫章的經過

首先,孫策奉朝廷的命令以討伐荊州劉表的名義,出兵去攻打江夏黃祖,順便也是為父報仇。由於有之前太史慈前往豫章郡收服劉繇餘部的鋪墊,所以孫策應該是從豫章郡北部的彭澤縣,借道去打黃祖的。彭澤縣當時是劉繇餘部的勢力範圍,由於劉繇已經去世,他的兒子劉基當時只有十四歲難以服眾,團隊內部又缺乏領袖人物,所以《三國志》記載“

後劉繇亡於豫章,士眾萬餘人未有所附”正說明了這一點。當時劉繇的屬下們曾經想過奉華歆為主,但是卻被華歆以“因時擅命,非人臣之宜”的理由所拒絕。

個人猜測,孫策之前派遣太史慈來豫章郡,主要就是去彭澤,趁著這樣的節點來收服人心,並且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所以孫策才能夠順利的從彭澤借道去攻打江夏黃祖。

孫策攻江夏為父報仇,還過豫章收劉繇其家,兵不血刃得豫章的經過

黃祖

孫策攻打江夏黃祖的過程,在《吳錄》中所記載的一篇後來孫策寫給朝廷的報捷表文中,以孫策的口吻詳盡的記載了下來,雖然難免有美化自身的嫌疑,但整體還是可信的,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我們先來看一下這一段原文:

臣討黃祖,以十二月八日到祖所屯沙羨縣。劉表遣將助祖,並來趣臣。臣以十一日平旦部所領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將周瑜、領桂陽太守行徵虜中郎將呂範、領零陵太守行蕩寇中郎將程普、行奉業校尉孫權、行先登校尉韓當、行武鋒校尉黃蓋等同時俱進。身跨馬櫟陳,手擊急鼓,以齊戰勢。吏士奮激,踴躍百倍,心精意果,各競用命。越渡重塹,迅疾若飛。火放上風,兵激煙下,弓弩併發,流矢雨集,日加辰時,祖乃潰爛。鋒刃所截,猋火所焚,前無生寇,惟祖迸走。獲其妻息男女七人,斬虎、【狼】韓晞已下二萬餘級,其赴水溺者一萬餘口,船六千餘艘,財物山積。雖表未禽,祖宿狡猾,為表腹心,出作爪牙,表之鴟張,以祖氣息,而祖家屬部曲,掃地無餘,表孤特之虜,成鬼行屍。誠皆聖朝神武遠振,臣討有罪,得效微勤。

從這段表文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孫策這次攻打荊州,雖然既沒有擒獲劉表,也讓黃祖跑了,但畢竟是打了勝仗,抓獲了黃祖的妻子和兒女,還斬首了兩萬餘級,掠奪了大量的軍資財物。

孫策攻江夏為父報仇,還過豫章收劉繇其家,兵不血刃得豫章的經過

孫策

而孫策收復豫章郡就應該是發生在他從江夏撤兵的過程中。他先是在返回彭澤的時候“收載繇喪,善遇其家

”,當時王朗聽說了這件事後,可能是害怕孫策會由於與劉繇的過節而遷怒其家人的緣故,所以就寫了一封勸說孫策優待劉繇家人的信,《三國志》原文是這樣:

劉正禮昔初臨州,未能自達,實賴尊門為之先後,用能濟江成治,有所處定。踐境之禮,感分結意,情在終始。後以袁氏之嫌,稍更乖剌。更以同盟,還為讎敵,原其本心,實非所樂。康寧之後,常願渝平更成,復踐宿好。一爾分離,款意不昭,奄然殂隕,可為傷恨!知敦以厲薄,德以報怨,收骨育孤,哀亡愍存,捐既往之猜,保六尺之託,誠深恩重分,美名厚實也。昔魯人雖有齊怨,不廢喪紀,春秋善之,謂之得禮,誠良史之所宜藉,鄉校之所嘆聞。正禮元子,致有志操,想必有以殊異。威盛刑行,施之以恩,不亦優哉!

孫策攻江夏為父報仇,還過豫章收劉繇其家,兵不血刃得豫章的經過

王朗

從這封信中可以看出,當年劉繇來揚州發展的時候的確是得到過孫氏家族的支持,這一點我們在之前也曾經分析過,主要是得到了吳景和孫賁的支持。後來因為孫策投效到袁術的手下,併為其攻打當時廬江郡的太守陸康,而導致劉繇對孫氏家族產生誤解和擔心,於是就形成了劉繇迫逐吳景孫賁,以及孫策東渡攻打劉繇,雙方反目局面。這件事在孫策與太史慈的一次談話中也曾經做過總結,或者說是孫策的自我反省(詳見上一篇《劍指豫章》)。

以孫策的行事風格肯定不會因為王朗的這一席話就改變自己的初衷,不過他對劉繇的家人還的確是做到了“善遇其家”,後來劉基也的確在吳國享有尊崇至極的地位。不過這些都是後話,咱們以後會講到。現在先言歸正傳。

孫策攻江夏為父報仇,還過豫章收劉繇其家,兵不血刃得豫章的經過

孫策

在這之後,孫策就提出了要“旋軍欲過取豫章”的計劃,這個指的其實就是要吞併華歆在南昌的勢力。於是孫策就領兵南下來到了椒丘。椒丘就是今天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的東北部,算是到了南昌的門戶,華歆的大門口。

孫策攻江夏為父報仇,還過豫章收劉繇其家,兵不血刃得豫章的經過

南昌

不過,對於一向有名士之稱的華歆,孫策是不會冒然發起進攻的,因為那樣會有害賢之名。正所謂先禮後兵,孫策自然要有對華歆進行一番勸降的過程。於是他就找來了虞翻作為使者前去南昌勸降。

據《江表傳》記載,當時孫策對虞翻說道:“華子魚自有名字,然非吾敵也。加聞其戰具甚少,若不開門讓城,金鼓一震,不得無所傷害,卿便在前具宣孤意。

從孫策的這段話可以看出,對於收服豫章他是比較有自信,也對華歆的各種情況瞭如指掌,基本上是志在必得。

孫策攻江夏為父報仇,還過豫章收劉繇其家,兵不血刃得豫章的經過

虞翻

虞翻就在這種狀態之下前往南昌,來見華歆。史稱虞翻見華歆的時候有一個舉動就是“請被褠葛巾與歆相見”。這裡的“”讀作[ gōu],本意是指直袖口的單衣,在古代也指一種臂套,就是今天所說的套袖。葛巾就是一種葛布做的頭巾,是最簡單的裝扮。其實這個舉動就是將自己的手露出來,以最簡單藏不了任何利器的裝扮來見華歆,是坦誠的一種表現。

孫策攻江夏為父報仇,還過豫章收劉繇其家,兵不血刃得豫章的經過

華歆

虞翻和華歆的這一段對話,在《江表傳》和《胡衝吳歷》中有比較完整的記載,我們先來看一下:

《江表傳》:“謂歆曰:‘君自料名聲之在海內,孰與鄙郡故王府君?’歆曰:‘不及也。’翻曰:‘豫章資糧多少?器仗精否?士民勇果孰與鄙郡?’又曰:‘不如也。’翻曰:‘討逆將軍智略超世,用兵如神,前走劉揚州,君所親見,南定鄙郡,亦君所聞也。今欲守孤城,自料資糧,已知不足,不早為計,悔無及也。今大軍已次椒丘,僕便還去,明日日中迎檄不到者,與吾辭矣。’

《胡衝吳歷》:“孫策擊豫章,先遣虞翻說歆。歆答曰:‘歆久在江表,常欲北歸;孫會稽來,吾便去也。’翻還報策,策乃進軍。

從這兩段對話我們可以看出,華歆對於自身的狀態還是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的,他對於打仗也沒有一個充分的準備,所以在他的心裡已經基本確定了向孫策投降的決定。

孫策攻江夏為父報仇,還過豫章收劉繇其家,兵不血刃得豫章的經過

不過,作為一個太守,一陣諸侯,必定手下還有彪人馬,他們的意見也是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所以華歆自然也要徵求一下他們的意見。這一點在《江表傳》中同樣有所表述:“孫策在椒丘,遣虞翻說歆。翻既去,歆請功曹劉壹入議。壹勸歆住城,遣檄迎軍。歆曰:‘吾雖劉刺史所置,上用,猶是剖符吏也。今從卿計,恐死有餘責矣。’壹曰:‘王景興既漢朝所用,且爾時會稽人眾盛強,猶見原恕,明府何慮?’

這裡所說的王景興,就是王朗,他是朝廷所任命的會稽太守,後來兵敗投降了孫策,並且也算是受到了孫策的禮遇。功曹劉壹以王朗的境遇來規勸華歆,雖然也是屬於實情,但是我們可以感覺得到,當時華歆的屬下中基本上支持投降的多。

孫策攻江夏為父報仇,還過豫章收劉繇其家,兵不血刃得豫章的經過

王朗

就這樣,豫章太守華歆在眾人的支持之下,明智的選擇了向孫策投降。《江表傳》記載,華歆在虞翻走後,又聽了功曹劉壹的話,就連夜“逆作檄,明旦出城,遣吏齎迎”孫策的軍隊。

逆”這個字除了反方向,牴觸,不順從,叛逆等含義以外,還有一層不太被人們所熟知的含義,多出現在古文當中,也就是“事先”的意思,比如“逆知”“逆料”等。在這裡的“逆作檄”就是事先寫好檄文的意思。所謂的檄文,除了曉諭、徵召、聲討等文書的含義以外,還有政府公文、通知的意義。在這裡很明顯就是華歆連夜提前寫好了投降孫策的政府公告,然後在黎明的時候親自出城,並派人去迎接孫策前來接管南昌的軍隊。

《胡衝吳歷》記載,當時華歆也是“

葛巾迎策”,孫策見到華歆之後,對其說道:“府君年德名望,遠近所歸;策年幼稚,宜脩子弟之禮。”於是孫策就向華歆施行拜禮。

孫策攻江夏為父報仇,還過豫章收劉繇其家,兵不血刃得豫章的經過

所謂的“”讀“修”音,就是古時候學生送給老師的見面禮,一般就是乾肉。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孫策是以師長的地位來看待華歆的,他對華歆還是很尊敬的。在《華嶠譜敘》中也有許多後來孫策禮遇華歆的相關記載。

從各方面來看,華歆向孫策投降可謂明智之舉,畢竟打又打不過,與其拼死對抗,害得一方百姓生靈塗炭,還不如和平的交出權力,自己落得一身輕鬆不說,也避免了一場不必要的流血戰爭。

不過,後世也有人對華歆的這一舉動進行過批判。比如東晉史學家,《魏氏春秋》的作者孫盛,他就曾經對這件事進行過評價,他說:“夫大雅之處世也,必先審隱顯之期,以定出處之分,否則括囊以保其身,泰則行義以達其道。歆既無夷、皓韜邈之風,又失王臣匪躬之操,故撓心於邪儒之說,交臂於陵肆之徒,位奪於一豎,節墮於當時。昔許、蔡失位,不得列於諸侯;州公實來,魯人以為賤恥。方之於歆,咎孰大焉!

孫策攻江夏為父報仇,還過豫章收劉繇其家,兵不血刃得豫章的經過

孫盛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有大雅名望的士人,在處世行事的時候,必須要先審查清楚隱沒與顯現的時機背景,以判斷該怎麼做。否則就只能為了保全自身而選擇緘默,或者只能在平安順勢的時候出來貫徹自己的主張。華歆本來就沒有什麼能力,他崇尚隱退遠避的風氣,又失去了作為王臣忠於朝廷的節操。所以他心裡想的都是邪門歪道的邪儒們的說辭,所結交的也都是自高自大任意妄為的人。結果太守的位置被一個豎子所奪走,失節墮落如此。曾經春秋時期的許國和蔡國的國君因為交出了國位,而不得位列於諸侯之間;亡國之君州公實來到魯國的時候,魯國人都輕賤羞辱於他,以他為恥辱。以此看來華歆的過錯,實在是太大了!”

孫策攻江夏為父報仇,還過豫章收劉繇其家,兵不血刃得豫章的經過

孫盛這個人,本是曹魏時期驃騎將軍孫資的後代,西晉馮翊太守孫楚的孫子,說起來也是官宦名門出身。但是他以善清談而聞名,所以仕途上並不順利。可能也是因此原因,他是有些憤世嫉俗的感覺,所以在歷史上孫盛一向以刁鑽刻薄的言論著稱。北宋詩人唐庚就曾經對他的這段話進行過調侃,說假如讓孫盛在魏文帝時期做廷尉的話,那麼華歆“當以私饋盜施誅矣”還不被砍掉腦袋了嗎!

總之,孫策就這樣不費一兵一卒得到了豫章郡。那麼之後他的發展方向又會是哪裡呢?請看下一篇,紀傳體三國評傳,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系列文集《三國默示錄》,為您繼續解讀!

孫策攻江夏為父報仇,還過豫章收劉繇其家,兵不血刃得豫章的經過

小A斯蒂芬發表於2019年11月18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