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汀縣河田鎮伯湖村老紅軍傅炳玖的傳奇人生

傅炳玖,1908年出生於長汀縣河田鎮伯公嶺(今伯湖村),1930年加入赤衛隊,曾任汀東遊擊支隊支隊長、河田區蘇軍事部長等職。1931年被選送江西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學習,1932年春畢業後分配在中革軍委工作,擔任朱德的助手。後奉組織委派,調回福建軍區指揮部工作,後在紅24師17團任指導員,先後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參加了朱坊、獅子巖、吳家坊、松毛嶺保衛戰等40多次戰鬥。1934年底在連城虎氓崬戰鬥中被敵衝散,後輾轉回鄉。1988年去世,享年80歲。

中央紅軍學校的優秀學員

81歲的退休幹部傅能椿從小聽父親講述革命經歷,為父親填寫各種履歷檔案,聽說筆者來訪,觸動了他深埋已久的心事:“父親青少年時期就開始做小買賣,因為經常到長汀城裡來批發貨物,結識了長汀地下黨的梁國斌(長汀策武人)、謝代盛(長汀東街人)等人,開始接受革命思想。父親出身貧苦,從小練過武功,身體素質好,鬥爭意志堅定。1929年紅四軍攻下長汀,父親跟著本家宗親傅善成、傅克勤等人參加河田暴動。因為作戰勇敢,機智靈活,很快成為一名戰鬥骨幹。

1931年11月,父親被選拔到江西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學習。紅校設在瑞金葉坪,中革軍委主席朱德經常到學校檢查指導、講課。父親那時候年青活潑,走南闖北見過世面,又會唱歌、拉二胡,很受師生喜歡。在紅校幾個月,時常和朱德在一起。他說朱德很隨和樸素,天天和學員一樣吃番薯、芋卵、鹹菜。空閒時朱德就會讓父親拉幾首曲子、唱唱山歌。我記得父親唱過的一首興國山歌:噯呀來--炮火聲、戰號聲,打只山歌給你聽。槍衝鋒追擊要拼命,紅軍哥,捉幾隻(敵)師長送我們。父親唱起歌來就特別開心,什麼煩惱都沒了。

父親在紅校軍事訓練成績優秀,經常拿第一。有一次射擊訓練時教官做示範,打了幾次都沒上靶。父親說讓他試試,結果三發三中。教官換了一支槍讓他再試,還是三發三中。父親說武術講究‘手打三分腳打七,目珠一看一滴’,射擊打靶也是同樣道理。腳底下站穩,眼睛看目標,缺口、準星、目標三點一線,呼吸平穩,子彈基本不會跑靶。綜合考核後,父親被評為紅校的特等射手。1932年春畢業時被評為優秀學員,紅校頒發了學員畢業證、鍍金獎章,這些物件父親帶回家視如寶貝,我小時候親眼看到過,後來不知道下落了。”

馳騁在反“圍剿”的血火戰場

“父親在紅軍學校畢業不久,就被朱德直接要到紅軍總部工作。第一次跟隨朱德上前線打仗,是打江西的南城。從瑞金出發,剛開始朱德還有騎馬,後來就跟著部隊步行。從瑞金到南豐再到南城,在南城打了大勝仗。父親說國民黨軍隊一打敗仗,槍支、彈藥、衣服、橡膠鞋,什麼東西都不要了,紅軍一路撿獲了許多戰利品。那時父親還穿著有破洞的紅軍服裝,紅軍把能穿、能用的都換上了,草鞋換成了膠鞋,父親這時候佩上了兩支頭號的駁殼槍。

後來因為福建蘇區武裝力量發展,需要大批軍事指揮幹部,張鼎丞、譚震林等人向中央要求增派指揮員。父親是長汀人,又是優秀的軍事幹部,奉命從紅軍總部回到福建。他在中央蘇區反‘圍剿’鬥爭中打過很多仗,其中松毛嶺保衛戰我印象比較深。第一次在連城朋口和國民黨第19路軍打,因為事先紅軍做過統戰工作,實際上沒有真打。虛張聲勢一陣,19路軍把很多槍支彈藥都送給紅軍了。

後來蔣介石下了死命令要真打,國民黨軍工兵部隊和民工邊開公路邊築碉堡,一步一步向中央蘇區腹地推進。松毛嶺保衛戰持續時間達兩個多月,敵人有飛機、大炮狂轟濫炸,紅軍陣地都被摧毀了,損失無法估計。父親總是不服氣,說如果單憑輕武器,敵人10個也抵不上紅軍一個。紅軍很勇敢很堅強,戰略戰術運用也很好,大家都在拼死保衛蘇區、保衛黨中央。每次戰鬥,打光一個連隊再上一個連隊。打到沒幾個人了,倖存的還不願意退下來。

紅軍裝備非常差,每個連隊沒幾挺機槍,能連發5顆子彈的自動步槍都很少,很多戰士都是拿大刀、梭鏢上戰場。戰鬥時間持續太長,裝備物資補充困難。父親特別強調,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沒有不怕死的精神,松毛嶺是守不了那麼長時間的。父親是松毛嶺戰場最後一批撤下來的,一生引以為榮。”

死裡逃生繼續堅持地下鬥爭

“松毛嶺保衛戰中,父親的右腳掌被流彈打穿。最後七天七夜決戰失利後,紅軍一路節節抵抗。有一天,父親和戰友在河田劉源村被反動民團包圍。好在父親槍法準,接連打倒了幾個團丁後,敵人暫時停止了進攻。父親在濯田戰友王惠民的揹負下,一路狂奔轉移到策田村。在親戚的照顧下傷口逐漸痊癒,沒想到被壞人舉報,反動民團把父親五花大綁關進牢房嚴刑拷打,吃盡了苦頭。

父親是長汀城郊羅坊鄧家的女婿,鄧家在長汀有一定的家族勢力。紅軍北上後,梁國斌在泰寧一帶隱蔽鬥爭。我母親鄧金蓮通過樑國斌弟弟梁友山等人,輾轉找到當地民團團總黃月波出面說情。經過反覆交涉,由黃月波開了路條,但要求父親不能再在長汀出現。家裡為父親湊齊了‘贖身’的大洋,父親連夜從長汀到達寧化治坪,後來又到將樂白蓮的茶湖一帶藏身。白蓮、茶湖距離長汀地下黨負責人遊榮長等人藏身的明溪下洋一帶比較近,便於隨時聯繫。伯公嶺的傅馬生叔公長年在將樂白蓮當武打師傅,經他引見,父親在白蓮替一個富戶當武打師傅,為了不連累家人還改了名。直到1937年國共第二次合作後,父親才敢回家鄉露面。

回到伯公嶺,父親在一邊種田、造紙,一邊和當年的老戰友保持秘密聯繫。1946年間,地下黨安排父親又從家裡到清流、寧化一帶做工,從事地下鬥爭。1948年,伯公嶺恢復地下黨組織,父親也是其中一個重要成員。1949年上半年,閩粵贛邊縱隊獨立第七團在伯公嶺成立,因為父親讀過私塾、紅軍學校,有才藝,對鄉村教育比較有經驗。組織上安排他在伯公嶺以創辦小學為名,建立秘密地下交通站。父親聘請堂弟傅星擔任小學教員,一邊辦學一邊為獨七團做情報工作。

1949年底長汀解放後,伯公嶺成立了鄉人民政府,父親任副鄉長兼武裝隊隊長。當時周邊地區還有許多殘餘土匪勢力來騷擾新生政權。土匪幾次包圍伯公嶺,但都不敢衝進來,聽說是因為村裡有父親這樣的神槍手。有一次,土匪到了村口的庵子前,後來灰溜溜地退走了。組建龍巖地區行署時,父親曾經和老戰友範雲龍一起去永安和龍巖從事公安保衛工作,後來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回到家裡種地養家。”

傅炳玖一生養育了9個孩子,這位曾經叱吒風雲的神槍手,一生坎坷,飽經磨難,但始終樂觀向上,對黨和人民忠心耿耿。晚年自食其力,教育子孫不向國家伸手,立志成才報效國家,用熱血和忠誠書寫了自己完美的人生篇章。(來源:閩西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