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陪伴孩子是竟然“白陪”?原因現在知道也不晚

沒有沒有發現,現在有了越來越多的親子品類的書籍、課程和活動?

親子手工沙龍、親子共讀一本書計劃等等,不計其數。其實,這些並非只是時代的產物,如果我們從科學的角度分析一下,也能發現這些潮流背後與腦科學的關係。

因為,父母陪伴孩子,帶給孩子的安全感,是孩子大腦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

辛苦陪伴孩子是竟然“白陪”?原因現在知道也不晚

記得在我小的時候,我的家人們很少陪伴我。尤其是父母,因為要出去賺錢,很多時候都是爺爺奶奶陪著我。

其實這個現象到現在也有。那個時候的家長,不是那麼重視陪伴的,覺得能給孩子吃好喝好穿好,就是最好的了。

不知道各位家長有沒有聽過馬斯洛倒三角需求理論。

這個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的。書中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人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辛苦陪伴孩子是竟然“白陪”?原因現在知道也不晚

生理需求包括呼吸、食物、水、睡眠等;安全需求包括人身安全、健康、財產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等等。

馬斯洛認為,人是追求安全的。人的感受器官、效應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尋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學和人生觀都看成是滿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只有這些需求被滿足,才會探索頂端的自我實現需求。

當陪伴建立了安全感之後,我們家長還能做點什麼呢?

在國外的一個研究中表明,研究0到6歲的兒童智力提升的影響因素後發現,父母跟孩子的互動以及父母給孩子準備的食物,是很影響孩子智力的。

比如,在父母陪伴孩子閱讀的時候,如果能引導孩子進行交流,比如問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他的大腦開始思考,那麼孩子的智力會有所提升。

但是很多家長卻懶得陪孩子閱讀,或者可以陪伴,但是不互動,各自讀各自的書。那麼這種情況下,孩子的智商其實並沒有什麼改變。

為什麼呢?有點類似於,我不跟別人交流,就能夠認識文字和文字的意思,但是對於文字的讀音、深層的含義等等,則是無法深刻體會的。語言的學習,是需要互動的,足夠的互動,就會刺激大腦的語言中樞進行思考、記憶。

辛苦陪伴孩子是竟然“白陪”?原因現在知道也不晚

同時,大人和孩子在一起的親子時光,會讓孩子有安全的感覺,會感到很快樂,因為孩子感受到了被關注,感受到了愛。所以,這種良好的氛圍也會促使孩子喜歡閱讀。這是一種非常舒服的感覺,也是孩子學習的動力之一。

另外,人與人之間的語言交流、肌膚接觸等行為,會促使大腦分泌很多化學成分,或者說化學信號。這些信號,也間接地影響著孩子的身體、情緒、免疫力的變化等等。

但是,道理都明白,可是有很多家長真的很忙,每天都拿出固定的時間陪孩子共讀一本書也不太現實,錢要賺,孩子也要陪,這個度,我們家長們怎樣掌握呢?


辛苦陪伴孩子是竟然“白陪”?原因現在知道也不晚

給大家三點小建議。

1:至少保證每週一次的親子時間,時長不少於兩小時。這個時間,真的非常珍貴,一定要跟孩子開開心心度過。其實每週兩小時真的太少了,如果不是萬不得已,家長們可以每天都陪伴一段時間。有時候家長很忙,靜不下心來閱讀,那做做手工,拿顏料一起塗塗畫畫也是好的。

2:如果家長在外地,視頻通話也可以。我周圍就有一些家長,因為在北京工作,孩子在老家。都是每天抽出十幾分鍾打個視頻電話,或者提前錄一段故事,等到孩子睡前的時候,家人放給孩子聽。利用科技去互動,比我們小的時候要方便多啦。

3:給孩子一些小驚喜。我們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禮物。對於6歲以下的小孩子,他們需要的不是很貴重的禮物,而是自己感興趣的,爸爸媽媽精心挑選的禮物。

比如,關於書籍,市面上有很多新花樣,立體書,摺紙書等等。如果不是想培養閱讀能力,而是想培養動手能力,也有很多新鮮的玩具。家長們可以關注一下孩子同齡朋友們都在玩什麼,給到孩子一些適合的禮物,不要讓孩子那麼孤獨。

辛苦陪伴孩子是竟然“白陪”?原因現在知道也不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