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著≠陪伴,4個方法教你怎樣做一個靠譜媽媽

“媽媽,你猜猜我我做了一個什麼夢?”楠楠早上一睜眼,就拋給媽媽一個問題。

“夢見你的老師了,一邊彈琴一邊教你們唱歌。

“不是。”

“夢到你變成了小魔仙?”

“不對。我夢見變成了一個手機,被你一直捧在手裡… …”

“… …”

“?!”

媽媽先是無話可說,接下來是驚愕——

陪著≠陪伴,4個方法教你怎樣做一個靠譜媽媽

就像一首兒歌的歌詞:“我坐在你的對面,卻變成最遠的距離;我坐在你的對面,你還看著手機。哼… …”孩子是有多麼渴望媽媽能放下手機,好好陪陪自己!

孩子每天守在媽媽身邊,為什麼如此孤單?

現在,手機成了許多人的生活必需品,機不離手是好多人的常態,即使陪孩子寫作業,也是片刻不離——簡直比國務院總理都忙,忙什麼?抖音、快手、朋友圈、微聊… …

其實,陪不陪孩子真的不是時間問題,而是態度問題。那這個態度要怎樣改變、頻道要如何調換? 聽陌陌支招:讓“陪著”變“有效陪伴”,教你如何做一個靠譜媽媽。

陪著≠陪伴,4個方法教你怎樣做一個靠譜媽媽

一、傾聽

別看孩子小,他也需要傾訴。傾訴就需要有傾聽對象。爸爸媽媽通過傾聽,大到可以瞭解孩子的世界,小到可以瞭解孩子的情緒。

下午,媽媽去幼兒園接月月回家。看到女兒的第一眼,就發現孩子精神特別好,好像特別興奮。

“媽媽,今天我又得了一朵小紅花!”

“是嗎?說給媽媽聽聽,讓媽媽也高興高興。”

陪著≠陪伴,4個方法教你怎樣做一個靠譜媽媽

“今天我當值日生了!我幫吳老師擦了桌子,三張,三張哎。還幫雲老師擺碗筷,收拾餐具,手都弄髒了我都沒發現。還幫李老師搬了桌子,又把小椅子擺擺好!雅婷就是個懶鬼,什麼也不做,所以,老師就把小紅花獎我了!”

月月一臉掩飾不住的神氣,媽媽認真地聽著,直到女兒一口氣說完。

這樣的傾聽方式,讓孩子看到媽媽在很認真地聽她說話,就一股腦兒把心裡的話全說了出來。

相反,如果孩子興高采烈地說,媽媽自顧自地刷手機,一定會打擊孩子的傾訴願望,久而久之,變得有話不和你說。

陪著≠陪伴,4個方法教你怎樣做一個靠譜媽媽

二、交流

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要經常運用眼神、語言、情感、心靈等孩子能感知到的交流工具,有效和孩子進行交流。

每天只需十分鐘,問問孩子一些愉快的事情,在學校和老師或和小朋友有什麼讓他開心的事情發生?如果出差不在家,可以電話、微信、視頻溝通,讓孩子感覺到爸爸媽媽時時刻刻都在關心他。

當然,有的父母即便和孩子天天生活在一起,因為沒有交流,或者只問些“今天學了什麼”之類很籠統的話題,陪伴效果幾乎等於零。

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不僅有語言交流,眼神也要有互動,情感要共鳴,心靈要貼近,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交流。

陪著≠陪伴,4個方法教你怎樣做一個靠譜媽媽

三、參與

另一個有效陪伴的途徑就是參與孩子的活動,做他“一個戰壕裡的弟兄”。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遊戲,比如捉迷藏、下棋、手指遊戲、搭積木、洗菜、掃地、整理衣物等等;一起做運動,尤其是男孩子,由爸爸陪著跑步、踢球都是很好的運動;還可以帶孩子去郊遊,親近大自然,發現一些小奧秘。

陪著≠陪伴,4個方法教你怎樣做一個靠譜媽媽

四、滲透

滲透也就是各做各的,互不干涉,互不影響的情況下,能讓孩子感知到爸爸媽媽在做的事情,並讓孩子產生模仿意識。比如孩子在畫畫,媽媽在做家務,孩子在畫畫的同時能感知到媽媽做家務的順序:先擦桌子後刷碗再拖地。

荷蘭教育家伯納德李維胡德在《孩子成長曆程——三個七年成就孩子的一生》一書中寫到:“孩子對他周圍環境的感知越是無意識,這種感知滲透進靈魂的就越多。”

這種潤物無聲的滲透陪伴,是一種正面陪伴,起到的是榜樣示範的作用,是坐在孩子身邊刷手機比不得的。

陪著≠陪伴,4個方法教你怎樣做一個靠譜媽媽

陌陌提醒:陪伴,不看時間長短,看質量。高質量的陪伴,才是有效的,任何“陪著”,都只能是“陪”而已,沒有“陪伴”的實質和意義。

歡迎留言關注 ,孩子成長的點滴,我們一起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