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合縱:被誤解了兩千年的政治家,一場理性對人性的必敗之局

蘇秦合縱:被誤解了兩千年的政治家,一場理性對人性的必敗之局

這是關於蘇秦的故事,但我們要從張儀說起。

公元前333年,溽熱的楚國。汗流浹背的年輕人張儀接到了一封信。信是他的同門師兄蘇秦送來的。

早些年,張儀與蘇秦同在鬼谷子門下學習縱橫術。張儀畢業後周遊列國,卻一無所獲,困在楚國一處卑苦的所在,潦倒落魄,蹉跎歲月。

此時的他,沒有錢,沒有穩定的工作,也沒有體面的生活;而此時的蘇秦,乃是趙國的高級幹部,趙國國君跟前的紅人。

我們不知道這封書信寫了什麼,但可以想象,不外乎蘇秦自誇如今發達了,想拉扯師弟一把,邀請張儀到趙國發展。

對張儀來說,蘇秦的這封信無異於一根救命稻草,他沒有任何拒絕的理由。他當機立斷,馬上收拾行囊,去趙國。

張儀本以為在趙國等待他的,是飛黃騰達的機會。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一到趙國,就被蘇秦狠狠地羞辱了一番。

張儀既驚恐又憤怒,發誓必有所報。但蘇秦已經是趙國的高級幹部了,想要報復,只有在比趙國更強大的國家,獲得比蘇秦更高的地位。張儀決定去秦國。

可是他沒有錢,甚至連基本的路費都沒有。更何況到了秦國,要打點關係,都需要錢。不要以為那個時代有才華就行了。有才華而沒錢,可能連老闆的面都見不到。

這時,一個土豪適時地出現了。土豪資助張儀從趙國到了秦國,資助張儀在秦國打點關係,直到張儀見到了秦王,得到秦王賞識,被封為客卿。

然而,當張儀準備報答這位土豪的時候,土豪亮明身份:他是蘇秦派來的。而這一切都是蘇秦的安排。

原來,蘇秦正在下一盤大棋,而張儀只是蘇秦這盤大棋上的一顆棋子。

蘇秦正在下的那盤大棋在中國歷史上有個赫赫有名的名字——合縱。

何為合縱?戰國時代有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齊楚燕韓趙魏六國聯合對抗秦國,就是合縱。

這是戰國舞臺上最波瀾壯闊的劇情之一。

合縱成就了蘇秦。最巔峰的時候,他是“縱約長”——合縱聯盟的秘書長,堪比武俠小說中的武林盟主。他還“並相六國”——同時擔任六國的國相。他的待遇與出行的儀仗“擬於王者”——與王者平起平坐。

毫無疑問,他是一個令人人豔羨的成功者,而關於蘇秦的故事也是一個成功者的故事。

但是,蘇秦的故事中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悲涼與苦澀。這不僅是因為他的成功來得快,去得也快。更重要的是,他在努力用理性來對抗這個世界的非理性,所以他註定要失敗。

相比他的成功,他的失敗更值得說。

而張儀的那個故事,就預示著蘇秦偉業的脆弱與已逝。

蘇秦,洛陽人。在那個時代,洛陽是周天子所在地,也就是首都。所以,蘇秦是有首都戶口的人。

不過,這個首都戶口實在沒有任何含金量。因為洛陽城裡那位天下名義上的最高領導人周天子,都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實在沒有餘力為首都人民謀點特權與福利。

天下名利場早已經轉到了咸陽、臨淄、邯鄲等這些大城市。

所以,蘇秦在鬼谷子那裡畢業之後,他選擇了秦國,到了咸陽,成了一名“鹹漂”。因為當時很多人已經意識到,秦國很有可能會成為最終的贏家,蘇秦大概也是這麼認為的。

按照慣例,蘇秦向秦王獻上了一統天下、消滅六國的宏圖大略。

但他得到的,只是秦王的“呵呵”。史書中說:“秦王不用其言。”——沒有采納蘇秦的諫言。就這麼簡單,沒有想象中王的賞識與器重,更沒有傳說中的火箭式晉升,甚至連最基本的尊重都沒有。

其實,我們應該理解秦王。此時的秦王是秦惠文王,正是那個殺了商鞅的秦王。商鞅傷秦惠文王實在太深了,以至於王雖然車裂了商鞅,滅了商鞅全家,依然不解恨,連帶著對六國來的人都有了看法,尤其見不得那種誇誇其談、張口閉口踏平六國統一天下的嘴炮。

但對於蘇秦來說,這就意味著,在秦國,前途基本到頭了。

蘇秦合縱:被誤解了兩千年的政治家,一場理性對人性的必敗之局

蘇秦離開秦國,來到燕國。在燕國,他開始謀劃他的合縱大棋。

合縱這盤大棋,令人眼花繚亂。但如果拆解開來,大致可拆解為四步。

第一步,獲得一個合適的身份。這一步,蘇秦選擇了燕國。

為什麼要選燕國?因為燕國不小,位列戰國七雄,要搞事,足夠了;但也不大,在七雄中排名末尾,這樣的國家,人才少,蘇秦去了,就能被重用。

蘇秦於是做燕國國君燕文公的工作。

我們知道,要說服一個人,訴諸兩點即可:恐懼與慾望。這是基本的人性。國家是由人組成的,所以國家也有恐懼與慾望。

燕國是個小國,此時尚沒有多大的慾望,它只有恐懼,滅國的恐懼。實際上,這是戰國那個舞臺上所有國家都要面臨的恐懼。

蘇秦說,我能幫燕國實現永久的太平。燕國離秦國太遠,所以不用擔心秦國的威脅。燕國應該擔心的是趙國。所以對於燕國來說,與趙國結盟才是最有利的。我可以幫燕國去說服趙國,兩國聯合。從此燕趙再沒有兼併與紛爭。

而蘇秦想要的很簡單,只是一個燕國使者的身份。

既然如此,對於燕文公來說,這麼好的無本買賣,何樂而不為呢?

於是,燕國國使蘇秦到了趙國。這是蘇秦這盤大棋的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因為蘇秦的合縱,是以趙國為核心的。

那麼如何說服趙國?其實也不難。因為趙國才是合縱戰略最大的受益者。

趙國長期以來一直戰鬥在抗秦的最前線,如果合縱成,六國聯合起來一起對付秦國,對於趙國來說,這簡直是最好的局面了。

所以,當蘇秦在趙肅侯面前拍著胸脯,自告奮勇,要幫趙國去聯合六國時,趙肅侯大喜,給他高官,給他厚祿,給他經費。

蘇秦一躍而成為趙國高級幹部,如果按照他的計劃,離國相之位也不遠了。

接下來,蘇秦要去說服的是韓國、魏國、齊國、楚國四國。

這四個國家,可以分為兩類。韓國、魏國是一類,齊國、楚國是一類。韓國與魏國這兩個國家,有共同的特點,他們實力較弱,經常被秦國欺負。

按理說,經常被秦國欺負,應該會很容易說服。其實不然。經常被欺負,面對欺凌者,實則更難生出反抗的念頭。原因很簡單,被打怕了。

如果欺凌者偶爾釋放點善意,在拳頭的間隙丟出一點甜頭,那麼他們簡直就要感恩戴德了。秦國就是這樣。對於韓魏兩國,秦國並不是一味索取,偶爾也會吐出一些好處。在拳頭與甜頭的夾擊下,韓魏兩國成為秦國最忠誠的馬仔。

蘇秦深知韓魏兩國的弱點,對這兩個國家,首先要讓他們建立自信。

蘇秦說,你們這兩個國家啊,其實很強很厲害啊。然後,蘇秦在人口上、技術上、數據上各個方面將他們與秦國做了比較,最終得出結論,你們很厲害,不用怕秦國。

緊接著,蘇秦乘熱打鐵:你們這麼厲害,還整天跟在秦國後面做馬仔,我都為你們感到羞愧啊、丟人啊。

韓魏兩國國君咬咬牙,不就是秦國嗎,幹了。

接下來是齊國。齊國有個特點,國家很強大,離秦國很遠。按說不應該怕秦國。但齊國與秦國的關係一直很好,甘願充當秦國的馬前卒。

不過人都是有廉恥之心的。齊國如此強大,自然也不願意一直被視為秦國跟班,也希望有與實力相配的名聲。

蘇秦從這一點上入手,成功拿下齊國。

最後是楚國。楚國與齊國一樣,實力強大。可以說在當時,秦國之外,就是楚國。甚至有一種共識,天下如果一統,必定在秦國或楚國手中實現。

如果說對於韓趙魏三國來說,抗秦是現實的生存需要,對於齊國來說,抗秦是名聲的需要,那麼對於楚國來說,抗秦就是未來大勢的需要。所以說服楚國也不難。

蘇秦合縱:被誤解了兩千年的政治家,一場理性對人性的必敗之局

我們來看,蘇秦成功的關鍵是什麼?或者說他靠什麼說服六國國君聽命於他?

後世的儒家認為是靠蘇秦的巧舌如簧。就是說,蘇秦靠耍耍嘴皮子就暴得高位,成就大名。所以他們不服,他們很生氣。他們將蘇秦斥為反覆無常的奸詐小人,釘在儒家寫就的歷史恥辱柱上。

當然不是這麼簡單。言語的力量,必然來自於它切中了現實的問題。必然在於它提供瞭解決問題的方案。

蘇秦的言語切中的,是六國的恐懼與慾望。

那個時代,正是慾望空前膨脹,但同時恐懼也空前深重的時代,所有人都陷入其中,沒有人能獨善其身。所有國家都被恐懼與慾望煎熬著。

而蘇秦針對他們的慾望與恐懼,制定了最理性的處理策略——聯合起來對抗秦國。構建了一個國家間合作的機制和平臺。這就是蘇秦所提供的方案。

從我們後人的眼光來看,對於六國來說,合縱無疑是當時那個時代最好的、最理性的選擇。

大家都是聰明人,有這樣的機會,沒有人會錯過。所以促成合縱並不難。

我甚至覺得,蘇秦的合縱如同當今國家之間的聯合與結盟,最終目的是,通過外交手段,而不是訴諸武力,解決國家之間的矛盾與爭端,實現天下的永久和平。

可以說,蘇秦的成功是理性的勝利。

一切都非常合理。在合縱機制下,秦國威脅著六國,六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雙方維持一種大體的平衡,從此天下太平、歲月靜好。

但是,歷史的弔詭之處就在於,大多數時候,理性是要敗於非理性的。

這並不奇怪,合理的部分是理性,不合理的部分是人性。所以,非理性就是人性。而眾所周知,支配這個世界的,是非理性的人性,而不是理性。在雙方博弈中,往往是非理性的人性取勝。

所以,雖然促成理性的合縱不難,但非理性的人性讓合縱的維持非常困難。

蘇秦的合縱,只是一個口頭承諾,又不用實際上付出什麼,何樂而不為呢?口頭上的承諾容易,一旦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就很難。口頭上的承諾不需要付出什麼,但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可能就要和秦國開戰,那當然就要掂量掂量了。

還有一點,在理論上,從長遠看,合縱是對大家是有好處的。但一旦在具體的事件中,理性與遠見往往失效,人一般會被情感因素與短期利益所左右。

放棄眼前利益而追求長遠利益,忍耐切近的小危機而專注未來的大危機,非有大智慧、大毅力者才能行。

說白了,人性不講道理,太善變,太禁不起風吹草動,太容易被眼前的利益和恐懼所搖動。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合縱,將毀於人性的弱點。

蘇秦自始至終都明白這些問題。本文開頭張儀的故事,就是蘇秦試圖解決、對抗合縱潛在危機的一次冒險性嘗試。

當時,蘇秦即將展開他合縱的第三步,說服韓魏兩國。秦國突然發兵,攻打魏國。擊敗魏國之後,秦國有繼續東進的趨勢。蘇秦深知,而一旦秦國將戰國蔓延到東方各國,秦國的壓力不會促成聯合,反而會破壞聯合。

蘇秦的解決方式是誘導張儀前往秦國,希望張儀穩住秦國,留給他足夠的時間去實現合縱。蘇秦或許樂觀地覺得,只要建立穩定的合縱機制,就可以對抗不穩定的、善變的人性。

歷史沒有告訴我們張儀究竟有沒有發揮作用。不過接下來的一段時間,秦國確實沒有再發動進攻,留給了蘇秦推進合縱充足的時間。

但是,歷史證明,即便是穩定的合縱機制,也脆弱不堪,禁不起任何風吹草動。蘇秦還是太樂觀了,他太低估人性的威力了。

對於合縱,《史記》中說,“秦兵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就是說,蘇秦的合縱維持了天下太平十五年。如果真是這樣,倒也不算失敗。要知道在戰國那樣的環境下,十五年的太平可以說是一個奇蹟了。

但很遺憾,在《資治通鑑》中,司馬先生經過考證認為,司馬遷錯了,蘇秦的合縱也就維持了一年時間而已。

就在第二年,秦國使出他慣用的手段,拉攏他的傳統盟友齊國與忠實馬仔魏國攻打趙國。趙肅侯怒了,將一腔怨氣撒到了蘇秦頭上:你丫建立的合縱聯盟也太不靠譜了。

蘇秦害怕了,逃離趙國,回到他一開始發跡的地方,燕國。

“蘇秦去趙而縱約皆解。”

——蘇秦離開趙國,合縱聯盟就此瓦解。趙王索性放開手腳,水淹魏、齊兩國軍隊。六國的決裂再不可收拾。

失去了合縱的蘇秦此後的人生乏善可陳。

在燕國,他勾搭上了燕王的母親。史書中說他是害怕燕王找他麻煩,但我懷疑他是想擺脫這樣一段危險的關係,他申請外派到齊國工作。

到了齊國,作為燕國使者,他居然成了齊王身邊的紅人。這引起了齊國達官顯貴的嫉妒,他們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將蘇秦刺殺於朝堂之上。

就這樣,在齊國臨淄的血泊之中,蘇秦死了,窩囊而又可憐,如同一條野狗。

在當時,我相信沒有一個人意識到,蘇秦的死,對於世界意味著什麼。

但若干年以後,蘇秦會再次進入天下人的視野。那時,趙國30萬士卒被秦國活埋於長平,天下終於認識到,合縱,可能是他們唯一的活路。

不過,為時已經太晚,秦國戰車的巨輪已經駛來,一切都已無可挽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