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殊院“奇聞”,明末被燒盡建築時,10尊護戒神像卻毫髮無傷

古蹟背後的那些事第5期

成都市青羊區有座文殊院,被稱為中國長江上下游四大禪林之首。它的建立時間,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當時的隋文帝之子蜀王楊秀的寵妃,為了討好在蜀地有著“聖尼”之稱的信相法師而修建。

成都文殊院“奇聞”,明末被燒盡建築時,10尊護戒神像卻毫髮無傷

最早的名字也不叫文殊院,而是取巧於信相法師的名字,叫信相寺。因為有著權貴的捐贈,信相寺很快就成為了成都當地主要的佛家場所。

此後雖然歷經了五代十國、蒙古人入侵等中國的亂世之秋。但因自身是佛家之地,不直接參與權貴之間的軍事鬥爭,所以信相寺雖然處於亂世,卻沒有被戰火燒燬,成為了亂世之中,少有的一片寂靜之地。

直到信相寺遇到明末的農民起義,1627年,由於陝西大旱,農民連自己溫飽都成問題,根本無法上交官府規定的“皇糧”,但是此時澄城父母官的知縣張鬥耀,卻全然不顧饑民死活,仍然催逼稅,絲毫沒有“救災”的心。

走投無路的饑民王二,為了活下去,召集了一大幫饑民,對澄城縣城進行了衝擊,誅殺了張鬥耀。而這即為一系列明末農民起義的開端。在此後陝西各地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各路起義軍,我們所熟知的李自成、張獻忠就是在這個階段參加了起義大潮。

成都文殊院“奇聞”,明末被燒盡建築時,10尊護戒神像卻毫髮無傷

面對起義軍,明朝朝廷起初是“剿撫兼施、以撫為主”,但是由於此時的明朝中央,已經極度空虛,根本無法解決“饑民”這個造成起義的源頭。農民起義是此起披伏,明朝基本喪失對陝西局勢的控制。

再而後來張獻忠、李自成二人,從起義軍中脫穎而出,起義軍開始不再是為了吃飽飯而戰鬥,而是大有要將明朝取而代之的趨勢。而此時的四川,歸屬於張獻忠的勢力範圍。

1644年,張獻忠在控制湖南全部,及湖北南部,廣東、廣西北部的廣大地區後,為了能夠和北方的李自成所部,在為未來的爭霸中有跟踏實的基礎,開始向四川進軍,天府之國所代表的糧倉,將是他問鼎天下的最核心籌碼。

8月初,張獻忠藉著四川“省會”成都,四處聚攏援軍的機會,派遣親信偽裝成援軍,混入了城中,當大軍臨近成都之時,其親信從城內發難,打開城門,最終張獻忠在8月初9拿下了成都。

成都文殊院“奇聞”,明末被燒盡建築時,10尊護戒神像卻毫髮無傷

攻入成都之後,四川巡撫龍文光、巡按御史劉之渤、按察副使張繼孟等人殊死抵抗,爆發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巷戰,大量成都的建築毀於了戰火之中。根據《成都縣誌》記載,信相寺就是在這樣的明末戰火之中被摧毀,且還是建築俱焚。

但是縣誌中,也給出了一個神奇的現象,就算是“建築俱焚”了,信相寺還留下了10尊鐵鑄護戒神像和兩株千年古杉。而這從歷史結果來看,是其重生的基礎。

1681年,一個叫慈篤的禪師來到成都,並來到了此時已經是廢墟一片的信相寺,然後在倖存的千年古杉之間悟道。而一旁的成都百姓,旁觀之時,驚奇地發現慈篤禪師禪定中顯現火光瑞相,於是驚呼這是聖人,同時也不知怎麼的,在口口相傳之後,慈篤禪師變成了“文殊菩薩”現世。

古時的人非常信這種顯現“瑞相”,因而為了給自己討吉利以及積陰德,成都城內的有錢人蜂擁而至,紛紛出資重修信相寺,讓慈篤禪師潛心修煉,而新寺修成之後,為了呼應之前的“文殊菩薩”現世,信相寺改成了文殊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