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靴从草原深处走来 为北方游牧民族创造 康熙年间就风行大草原

千呼万唤,一波三折,一双纯手工蒙古靴诞生了。蒙古靴是北方游牧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创造出来的。

蒙古靴从草原深处走来 为北方游牧民族创造 康熙年间就风行大草原

传统蒙古靴的制作可追溯到古老的年代,历史上,在蒙古高原辽阔无垠的草原地带活动的许多游牧民族,匈奴、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都是靴子的制作和使用者。北方游牧民族为了骑马、涉草以防潮湿和虫蛇,就采用动物皮革制作高筒皮靴,冬季里再在靴子里面套上毛毡靴套以便保暖。内蒙古多伦县辽代墓中出土的进化银镂空凤纹高靿靴

公元11、12世纪,蒙古族已成为草原上强大的民族,蒙古靴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靴子的面料与样式也逐渐多起来。蒙元时期,蒙古靴缝制工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达到了异彩纷呈的状态。这一时期,蒙古靴无论样式、用料,还是款式,较之以前都有很大的改进,出现了朝靴、乌靴、花靴、旱靴、钉靴、毡靴等。

“蒙靴七大号”

康熙年间风行草原

蒙古靴从遥远的北方草原走来,内蒙古多伦县辽代墓中曾出土的金花银镂空凤纹贵族妇女的高靿靴。

蒙古靴从草原深处走来 为北方游牧民族创造 康熙年间就风行大草原

由于呼市是北方的商业重镇,到1926年时在归绥城内制作蒙古靴的作坊已经有10多家。每家的从业人员从5名到50名不等。其间大的作坊有永德魁、义生泰、长义永、兴盛永、元升永、泰和德和元和德。这几家并称“蒙靴七大号”。其中永德魁就开业于康熙年间,小东街路东的元升永开业于道光年间。这标志着康熙年间内蒙古就出现了蒙古靴的制作作坊。

元升永为山西祁县吴姓人氏创办,1926年股东为吴少烈,此人在北京开设聚宝茶庄,在张家口养有汽车。元升永有从业人员50多名,年产蒙古靴5000双。据当年在该作坊从业工人的后人说,它的门市柜台上放有1对石狮子,元升永的蒙古靴筒内除盖有“元升永”戳记外,还要盖上1只狮子的标记。由于产品质量优良,深受牧民们的喜爱,新品一上市,就争相购买或者以物换回。

蒙古靴从草原深处走来 为北方游牧民族创造 康熙年间就风行大草原

元升永等7家蒙古靴作坊都为前店后作坊,门面上悬挂各自的金字木招牌。其间有的是常年在作坊里生产而经常不开门,这样的作坊主要是靠驼队成批向草原运送。有的作坊是前店经常开门,后面常年生产。

蒙靴七大号”都在今蒙古首都乌兰巴托设有分号,他们从归绥将蒙古靴和其他物品用驼队运去外地销售,驼队回来时再将皮张和药材等捎回,从而扩大业务经营范围谋取更多的利润。

制作工序十分复杂

一双要用20天的时间

蒙古靴是牧民的生活的必需品,品种分为布靴和皮靴。布靴是用棉布和毡绒纳上各种花纹缝制而成,穿起来轻便和软。皮靴通常是用牛皮制成,穿起来挺脱结实。蒙古靴具有靴身宽大,容易套裹毡袜等特点。靴底平直,左右脚不分便于穿脱,至今仍然是牧民出行必不可少的装束品。蒙古皮靴的主要原料为牛皮,早年是从红皮坊购进,靴筒的料称作‘花皮’,皮面的花纹是人工刺绣上去,刷上黑煤烟后再用发酵的羊油、牛油、植物油烤搓均匀,这样花纹和色泽就不会褪掉。但此道工序非常复杂。

蒙古靴从草原深处走来 为北方游牧民族创造 康熙年间就风行大草原

1913年靴业中出现了木质带铜的压纹机,这才让蒙古靴从业者从纯手工制作中脱离出来。

制作一双传统工艺的蒙古族皮靴要用20天的时间。其中要经历50多道工序。蒙古靴主要的样子有7种,名称也是传下来的老名字,分别是:军样靴、抓地虎、八宝童鞋、皂样靴、五步云、大仙靴和三抱靴。其中,八宝童鞋是用8快皮子做成的。其余6种都是4块皮子做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就是帮子、要子和靴底的形式、尺寸不同。三抱靴和军样靴在包头达茂旗、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等地比较流行,阿拉善人常穿抓地虎靴,五步云靴是四子王旗人穿得较多的款型。而现在市场上只有3种,即军样靴、皂样靴和三抱靴。

蒙古靴从草原深处走来 为北方游牧民族创造 康熙年间就风行大草原

靴底由盖板、千层和皮底3部分组成。一双靴子的底子有40层布和皮子组成。

蒙古靴的样式是按地区分类的,尽管当时销往各地的蒙古靴样式大体相同,但细微之处自能分辨。故蒙古靴不准互相穿着,销往四子王旗的蒙古靴,如果往达茂旗销售恐怕连一双也无法卖出。

蒙古靴重放光彩

蒙古靴制作有了传人

呼和浩特文史资料记载,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归绥后,蒙古靴作坊纷纷倒闭关门,即使有未关门的也是规模紧收和人员缩减。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蒙古靴从业者由鼎盛时期的300人减少至不到50人,还不及元升永当年1家的人多。

蒙古靴从草原深处走来 为北方游牧民族创造 康熙年间就风行大草原

解放后,各家蒙古靴作坊的工人将蒙古靴制作的物品处理后,共同集资成立了制靴社。地址就在回民区的北沙梁,当时的工人有20多名,他们专门生产蒙古靴,这一制靴社使蒙古靴业重放光彩。当年9月又在喇嘛庙巷成立了制鞋社,有工人50多名,主要生产布鞋、皮鞋和马靴。1954年这两家合并成制鞋厂在两地继续生产鞋和靴。

蒙古族香牛皮靴制作技艺传承人吴润达的祖辈曾为府衙官员做靴,吴家制作蒙古族皮靴的历史到现在已经有5代了。吴润达就是第五代传人。

吴润达的第一代爷爷14岁那年从山西省大同的小坊村来到归绥市(现在的呼和浩特市)学习制作蒙古族制靴技术。因为他心细,技术好,在清朝咸丰年间到了府衙专门给官员们做朝靴。

第二代爷爷吴杰继承父业,同样也是给府衙官员做靴子。到了第三代爷爷吴登明的时候,清政府已经腐败衰弱。他不得不离开府衙带着一手技术流落在民间,专给蒙古族做靴子。

到了第四代传人吴礼,也就是吴润达的父亲29岁的时候,祖父吴登明突然去世。吴礼带着3个弟弟,教他们学习制作蒙古族靴子。 1958年,吴礼发现二儿子吴润达办事精细,做事认真,学手艺很适合,于是对他说,“你不要上学了,和我学手艺吧。咱家制作蒙古族皮靴到你这一代还没有继承人呢!”于是15岁的吴润达成了第五代传人了。

蒙古靴从草原深处走来 为北方游牧民族创造 康熙年间就风行大草原

1964年,“四清”运动时期,政府不再允许吴家个体经营了。1967年招工进了呼市第四毛纺厂,直到2006年退休。吴润达开始重操旧业了。吴润达制作的蒙古靴目前仍然手工制作,他所制的蒙古靴大多是销往蒙古、俄罗斯、韩国、日本、加拿大等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