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桃花坪渡口那些繁忙又煙雲的故事

(撰稿:袁鷹)無論颳風下雨(雪),還是烈日當空,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幾乎每天都要從隆回大橋上騎自行車通過,隆回大橋總會款款溫柔地把我帶進那個已悄無聲跡、舊址蕩然無存的桃花坪港口的回憶中。

那是歷史老人的珍貴贈禮!

渡口(港口),是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老的桃花坪港口位於隆回縣城赧水河北岸,南岸曾屬武崗州治下。它上通洞口、武崗、經銅盆江有支流辰水直通六都寨;下抵邵陽、新化、益陽、常德,遠達武漢。

“寶慶的城牆,武岡的塔,桃花坪的碼頭甲天下。”獵獵作響的民諺道出了桃花坪碼頭在當時的繁華和盛名。

據資料和上了年紀的老人傳說,自清代康熙四十三年始,桃花坪渡口碼頭就由地方生職員和樂於公迎繕事業的仁人志士,糾首捐募修建。

有碑文記載:清雍正六年、乾隆十六年、道光十年,曾先後對碼頭進行了整治擴建,坡度為25度,全部用料石砌成,從平水期水面至河岸街道共7梯、83級石臺階,全長200餘米。修建隆回大橋之前,此碼頭停泊多達6只渡船,往來擺渡,迎送絡繹不絕的行人。足可見當時的繁華!

1967年隆回至廣西龍勝的省道公路(又稱1865線)隆回境段,政府發動群眾修路,於1968年5月建成。與之配套的桃花坪渡口車輛通行路,亦隨之興建,1968年12月16日竣工通車。

桃花坪港口河面寬平,水面150餘米,北岸水深均在5米以上。港區岸線從渡口碼頭至帽子石(今隆回大橋邊)400餘米長,均用青色料石砌成階梯,整齊壯觀。

那時,桃花坪港口是隆回境內生產、生活物資的重要集散轉運港口之一,年吞吐量2萬餘噸。直到上世紀60年代前期,仍為隆回縣境水上重要運輸港口,港口船隻往來如梭,每到晚上,港口泊船百十餘艘,擺得整整齊齊,密密麻麻,炊煙縷繞,燈光閃爍,笑語喧譁,景象十分壯觀。就是到了七十年代末期,和筆者一起讀書的還有幾個父母就是赧水河上以船謀生,家就是船,船就是家的同學。

隆回是個農業大縣,每年生產的糧食除自給外,尚有一定數量餘糧調運境外。在陸路交通尚不發達的上世紀五十、六十年代初,隆回的餘糧調運邵陽、新化,全靠水上船運。為此,隆回縣運輸公司在縣直屬糧站(大米加工廠)緊挨赧水河畔的帽子石上邊,修建用料石砌成的糧運港口,一次可泊船10餘艘並安裝了索道、絞車等設施,實現了搬運、裝缷半機械化,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船舶週轉。據統計,

該港口年吞吐量為1000噸左右。那時,筆者還很小,但是多次看到索道、絞車在繁忙運作。如今回想起來,恍惚就在昨天,依舊曆歷在目。

1967年,邵陽地區撥款2萬元,木材指標100立方米,建成木質人劃渡船一艘,每次可裝車2輛。後渡船又增至二艘,渡工由4人增至6人,並設渡口專用房一座,日渡40-50車次,來往車輛“坐”船過河,更為快捷。

不太如意的是,渡口碼頭靠縣城岸坡度為12%,寬7米,受地勢限制,錯車不便;對岸河床平淺,枯水期不能靠岸,需要停渡。還有幾次出現車輛上船時滑入了河中,駕駛員駕車上船,提心吊膽的事。

1973年8月,停渡整修碼頭。把靠縣城岸降坡至8%,路面加寬至8米,情況得以好轉。

那時,桃花坪渡口每年因洪水、大風、冰雪等因素,停渡達60多天,很不適應運輸的要求。隨著隆回大橋1978年10月1日竣工通車後,渡口隨之撤銷。

時代在發展,車輪滾滾向前。其時繁忙的桃花坪渡口,如今已空剩歷史的煙雲,以後只能在“志”裡面聽說了。

隆回大橋南岸濱河邊那個小小的廣場,人們啊,當你幸福地踩踏在它上面時,你要記住,你的腳下曾經是南來北往車輛通行的那些石板路。

當你感到自豪滿足時,切莫忘記歷史,切莫忘記那些勤勞又有智慧的我們的先輩們!

感謝提供了文字、口頭資料的那些默默奉獻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