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文化的母親,卻生出拿了諾貝爾獎的兒子,靠的是三個字:不服輸

家庭教育,對人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但這並不意味著,父母才識淵博,下一代就會有成就。

同樣,沒文化的父母,生出來的孩子也可以很優秀。

沒文化的母親,卻生出拿了諾貝爾獎的兒子,靠的是三個字:不服輸

一、丈夫嫌棄妻子沒文化,妻子氣得把手臂咬出血

民國時期的羅孟華,是一位被封建禮教蠶食的婦女。

她裹著小腳,早早輟學,沒有文化。

在和丈夫楊武之結婚以前,她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

楊武之出身於書香之家。他的父親楊邦盛,是清末的一名秀才,早年在私塾教書。

羅孟華和楊武之的婚姻,是典型的包辦婚姻。婚前,兩人甚至沒有見過面,靠著父母的一句話,便 “湊”到一起來生活。

沒文化的母親,卻生出拿了諾貝爾獎的兒子,靠的是三個字:不服輸

一個受過良好教育,一個大字不識,摩擦自然是在所難免的。

一天,楊武之斥責妻子目不識丁,羅孟華滿腹委屈,氣憤得用牙齒咬自己的手臂,直到咬出血來才肯罷休。

這是羅孟華心裡最大的痛。

她不是不愛學習,只因父親經商失敗,不得已放棄學業。

她痛恨自己沒有機會讀書。

沒文化的母親,卻生出拿了諾貝爾獎的兒子,靠的是三個字:不服輸

婚後不久,羅孟華為楊武之生了一個兒子。她將自己對知識的渴望、遺憾,一併投入到對兒子的教育中。

她深諳知識的重要性,對兒子的學習格外嚴格。

有一次,她兒子學習不認真,把字寫得歪歪扭扭,還有幾個錯字。羅孟華十分生氣,罰他重做,直到寫到她滿意為止!

二、為母則剛,自學認字

羅孟華目不識丁,但她絕對是個好母親。

孩子四歲那年,楊武之出國留學,羅孟華和兒子獨自生活在國內。

都說“女子本弱,為母則剛”。

沒文化的母親,卻生出拿了諾貝爾獎的兒子,靠的是三個字:不服輸

在那之後,羅孟華開始教兒子認字。

她自己也不認識字,為了教兒子,她先下功夫一個字一個字地學。

那個時候,還沒有網絡。遇見不會的字,她就會四處奔走,請教鄉鄰,再一筆一劃認真地教給兒子!

一年多的時間,她和兒子一起學會了3000多個字!那一年,她的孩子才5歲。

1928年,楊武之回國,並應邀到廈門一所大學執教,一家子便到了廈門生活。

沒文化的母親,卻生出拿了諾貝爾獎的兒子,靠的是三個字:不服輸

回國後的楊武之,發現兒子觀察力驚人,且聰明機靈。此時的他,對目不識丁的妻子徹底改觀,甚至另眼相待。

回國後,他接手了兒子的教育事業,開始為用大球、小球為兒子講解太陽,而此時,妻子羅孟華也時常來聽。

家裡彷彿成了一個課堂,楊武之是老師,妻子與孩子是學生。

在這個課堂裡,楊武之會講唐詩、歷史和算術,還會講得諸如“韓信點兵”、“觀兔同籠”的有趣故事。

沒文化的母親,卻生出拿了諾貝爾獎的兒子,靠的是三個字:不服輸

三、兒子12歲揚言要拿諾貝爾獎,23年後他真的做到了

楊武之後來受聘到清華大學任教,一家人又去到了北京。

有資料說,楊武之是中國近代第一位數學博士。他一生從事數學教育,培養和造就了兩代數學人才,對中國現代數學的貢獻很大!

但是,楊武之這輩子,最引以為傲的學生,是他的兒子!

沒文化的母親,卻生出拿了諾貝爾獎的兒子,靠的是三個字:不服輸

他的兒子,名叫楊振寧。楊振寧漸漸長大,學習十分優異,尤其是在數學上更是表現出了遠遠高於常人的天賦。

1935年,楊武之受邀前往柏林訪問,隨身攜帶了一張楊振寧的照片,在照片背後寫著這樣的一句話:

“振寧似有異稟,吾欲字其伯環。”

年輕時的楊武之或許也沒有想過,那個目不識丁的女人,那個被自己嫌棄沒有文化,氣得自己將自己的手臂咬出血的女子,竟然為自己生養了這麼優秀的兒子。

沒文化的母親,卻生出拿了諾貝爾獎的兒子,靠的是三個字:不服輸

楊振寧12歲時,對父母說:“將來有一天我要拿諾貝爾獎!”

夫妻倆都當是孩子年少無知的痴人妄語,可23年後的1957年,楊振寧果真拿到了諾貝爾獎。

每感於此,楊武之甚感宇宙世事之微妙。

那個曾口吐妄言的少年,就是世界級的物理學家楊振寧。

沒文化的母親,卻生出拿了諾貝爾獎的兒子,靠的是三個字:不服輸

在霍金去世後,知乎上關於“楊振寧”的第一個討論話題就是:霍金去世後,當今在世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是楊振寧嗎?這個問題的答案,你怎麼看呢?

楊振寧的成功,離不開他那位沒文化的母親。在楊振寧看來,沒有母親,就不會有後來的楊振寧,他曾滿懷深情的這樣描述他的母親:

“我的母親是一位意志堅強而又克勤克儉的婦女,她的堅韌、卓絕的精神支持全家度過了八年抗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