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偉回憶當年演《喜盈門》花絮,後來曾推掉了《我愛我家》

《喜盈門》拍攝於1981年,該片當年上映後曾轟動一時,更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票房佳績。剛步入影壇兩年的馬曉偉在片中飾演仁武一角。談及該片,馬曉偉說:“這部電影拍攝得很倉促,我扮演的角色也是現場導演臨時一句話就敲定的,原本我不是演仁武,問題就出在身高上了。”

馬曉偉回憶當年演《喜盈門》花絮,後來曾推掉了《我愛我家》

由趙煥章導演的該片以北方農村一個家庭婆媳之間的爭端為主要內容,這部充滿喜劇色彩的家庭倫理片不但創下了拷貝發行數和觀眾人次的紀錄,還獲得了第2屆金雞獎榮譽獎和第5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喜盈門》至今仍是全國復映率最高的影片之一,特別在農村,24年久演不衰。趙煥章後來又拍出了膾炙人口的《咱們的牛百歲》(1983年)和《咱們的退伍兵》(1985年),這兩部影片與之前的《喜盈門》被稱作是趙煥章的“農村三部曲”。歷經三十多年,《喜盈門》至今仍為不同時代人津津樂道,成為舉世公認的特具中國鄉土特色的經典電影。

上世紀70年代末,各大電影製片廠投拍的影片多數為“傷痕電影”、“反思電影”,農村題材的影片幾乎沒有。1979年《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到“為什麼農村片這麼少”的問題,由此各大電影製片廠開始籌劃投拍農村片。上海電影製片廠導演趙煥章向廠裡推薦了一個反應農村家庭糾紛的劇本,這就是《喜盈門》。

馬曉偉回憶當年演《喜盈門》花絮,後來曾推掉了《我愛我家》

“《喜盈門》的外景地選在了山東棲霞桃村鎮國路夼村拍攝,我至今都清楚記得這個地名。當年趙煥章導演帶著王淑琴、溫玉娟、王玉梅、洪學敏、於紹康、毛永明和我這一大隊人馬在那裡拍攝很長一段時間,我在當地還結交了很多好朋友。最初導演是讓我扮演會計龍剛,就是小姑子仁芳的男朋友,因為之前我跟扮演仁芳的洪學敏曾合作過《海之戀》。仁武這個角色原本是讓毛永明扮演,但到了片場,開拍的時候發現,扮演仁武媳婦水蓮的溫玉娟個頭太高,和毛永明站一起很不搭調,於是導演就臨時把我叫來,讓我跟溫玉娟站一起看看,之後就說,行了,你跟毛永明換一下角色吧,你演仁武吧。之後就開拍了,等於之前我準備的角色劇本臺詞全沒用了。​

馬曉偉回憶當年演《喜盈門》花絮,後來曾推掉了《我愛我家》

影片放映後,大家看到會計龍剛是一個頗具喜劇色彩的一個人物,就這樣,我錯過了一次出演喜劇角色的機會。後來還有一次出演喜劇的機會,情景喜劇《我愛我家》籌備拍攝的時候。宋丹丹曾找我來演,我也很想去嘗試一下喜劇,但檔期很不湊巧,我之前已經接拍了另一個戲,都已經跟人家籤合同了,於是我只好推掉了《我愛我家》。當時《我愛我家》劇組說可以想辦法幫我推掉我之前那個片子的合同,但我覺得這樣不好,做人還是要守信用,不能讓人家為難,最後還是謝絕了《我愛我家》的邀請。”馬曉偉回憶說。

其實,在馬曉偉演藝生涯中,他曾出演過一部非常經典的喜劇電影,這就是拍攝於1982年的《煩惱的喜事》。

馬曉偉回憶當年演《喜盈門》花絮,後來曾推掉了《我愛我家》

《煩惱的喜事》影片內容其實也很簡單:一對姐妹,兩個女婿;丈母孃貪心,彩禮猛要;腰包不夠,東拼西湊,結果是一堆誤會,麻煩不少。片中馬曉偉扮演的何志為了湊足第八桌酒席,不得不去獻血。《煩惱的喜事》最初的片名叫做《一房傢俱》。影片中所有的誤會和笑料都是圍繞一套“64條腿”的高級傢俱展開的,而影片中反覆被提及的“64條腿”更不僅是影片的核心話題,還是屬於所有經歷了那個年代的人們的共同記憶。《煩惱的喜事》深刻諷刺了80年代愛面子、講排場的婚戀觀。作為一部小成本的輕喜劇,影片《煩惱的喜事》在當年上映後就因為它現實的取材和輕鬆幽默的表達方式而取得了很好的票房和口碑。

談起當年的《煩惱的喜事》,馬曉偉說:“能避開那個年代結婚的人是很幸福的,像我們那時候,一手拿著結婚證,一手拿著獻血證,傾家蕩產要成家,最終是勞命傷財家難成。我那時候就想,以後找對象,絕不找貪財愛小的人。我們必須要堅信愛情的存在。愛可以改變物質,物質永遠不能改變愛。一定要有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