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個一天一次 用於穩定期慢阻肺治療的三聯吸入製劑“全再樂”正式在中國上市

2019年11月16日,中國——葛蘭素史克(GSK)宣佈,首個用於慢阻肺治療的每日一次三合一吸入製劑“全再樂”(Trelegy® Ellipta

®)(通用名:氟替美維吸入粉霧劑,Fluticasone Furoate/Umeclidinium/Vilanterol,100/62.5/25 μg)正式在中國上市。

全再樂已於此前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上市批准。該吸入製劑適用於慢阻肺穩定期治療,含有吸入性糖皮質激素(ICS)、長效抗膽鹼能藥物(LAMA)和長效β2受體激動劑(LABA)三種藥物成分,通過GSK獨有的易納器(Ellipta®)乾粉吸入裝置進行每日一次給藥。

中國約有近一億人罹患慢阻肺1,且近年來的患病率顯著增高,40歲及以上人群的患病率由2002年的8.2%上升至2015年13.7%1,2。由於疾病知曉率、診斷率低,慢阻肺已經成為我國居民第三位主要死因,給中國的公共衛生醫療系統帶來了巨大的挑戰3

GSK中國醫學事務負責人、副總裁賀李鏡博士表示:“我們對全再樂在中國市場的成功上市感到非常欣喜,因為這將使更多的慢阻肺疾病患者受益於這一世界領先的治療方案。全再樂代表了慢阻肺疾病治療領域的重要里程碑,讓專業醫護人員可通過全新的每日一次單一裝置的三聯吸入製劑為慢阻肺患者提供治療。最新的藥物臨床研究表明,和臨床常用的一種ICS/LABA製劑相比,全再樂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升生活質量,並顯著減少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

4。而且,與長效抗膽鹼能藥物/長效β2受體激動劑(LAMA/LABA)製劑相比,全再樂能顯著降低慢阻肺患者全因死亡率5,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療方案。“

中國工程院鍾南山院士表示:“慢阻肺是一種常見但危害性很大的慢性肺部疾病,它就像高血壓和糖尿病一樣,需要長期堅持規範用藥,才能穩定控制疾病。研究證明,ICS/LAMA/LABA聯合治療慢阻肺可有效緩解患者症狀,並降低急性加重的風險,和LAMA/LABA5和臨床上常用的一種ICS/LABA製劑相比,三聯治療(如全再樂)對相當一部分慢阻肺患者的獲益更為顯著4。”

GSK新興市場高級副總裁 Fabio Landazabal 表示:“全再樂是目前唯一相較於LAMA/LABA製劑可以顯著降低慢阻肺患者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的每日一次單一裝置的三聯藥物5,而且和目前常用的一種ICS/LABA製劑相比,可以顯著改善慢阻肺患者症狀和肺功能、減少急性加重4。GSK致力於通過研發和創新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並在幫助慢阻肺患者及其家人做到更多,感覺更舒適,生活更長久的道路上領航前行。”

“全再樂”相關數據來源於FF/UMEC/VI研發項目,以及FF、UMEC和VI單獨或合併研究結果。從2020年1月起,全再樂將登陸中國市場。未來幾年,GSK將繼續致力於提升藥物可及性,使中國慢阻肺患者儘快獲益於這項創新治療方案。

如需瞭解產品特性概述,敬請訪問www.gsk.com

ELLIPTA易納器

全再樂通過新型的ELLIPTA易納器給藥,患者無需更換吸入器就能夠輕鬆用藥,與其他吸入裝置6或其他多種吸入裝置聯用7相比,使用ELLIPTA易納器的患者報告的關鍵錯誤更少。此外,與其他常用的吸入裝置6或其他多種吸入裝置聯用7相比,學習使用ELLIPTA易納器耗時更短7

值得關注的是,ELLIPTA易納器穩定的劑量輸出,為患者提供了準確的吸入劑量,即使是呼氣流速較慢的慢阻肺患者也很好地完成吸入用藥

8

FF/UMEC/VI的安全信息

研究表明,FF/UMEC/VI的安全性和ICS/LABA製劑和LAMA/LABA製劑一致,目前沒有發現因吸入性糖皮質激素、LAMA和LABA三種成分藥物聯用出現的新的安全性問題4,5

GSK的呼吸健康承諾

50年來,GSK一直在開發治療哮喘和慢阻肺藥物方面領航前行。從1969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個選擇性短效β激動劑,到在五年內推出六款治療方案,GSK創造出當今業界領先的呼吸系統產品組合。我們不斷創新,為合適的患者提供合適的治療。我們與醫療衛生各界合作,運用世界一流的科技和創新力量,發現可能成為未來藥物的有效分子並深入研究。創新不停,在每個人都能擁有輕鬆呼吸之前,我們也將步履不停。

www.gsk.com

商標由GSK集團公司所有並許可。

參考文獻

1. Wang C, Xu J, Yang L, 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 (the China Pulmonary Health [CPH] study): 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tudy. The Lancet 2018; 391: 1706-17.

2. Zhong N, et 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7;176(8):753-760.

3. Zhou M, et al. Lancet. 2019 Jun 24. pii S0140-6736(19)30427-1.

4. Lipson DA, et 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7 Aug 15;196(4):438-446.

5. Lipson DA, et al. N Engl J Med. 2018;378:1671–1680.

6. van der Palen J, et al. NPJ Prim Care Respir Med. 2016;26:16079.

7. van der Palen J, et al. Int J Chron Obstruct Pulm Dis. 2018;13:2515–2523.

8. Grant AC, et al. J Aerosol Med Pulm Drug Deliv. 2015;28:474–48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