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貸款之路常常受阻——全國政協調研組內部座談會說了幾件事全都是乾貨

去年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極大提振了民營企業家的發展信心,對民營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民營經濟是活力之源。但長期以來,金融機構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存款之門向民企大開,貸款之路卻常常受阻。在全社會弘揚企業家精神的同時,民企融資擔保鏈條依舊較長。

針對上述現象和問題,10月下旬,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加強和改進民營企業金融服務”調研組,赴陝西省西安市、咸陽市、渭南市展開實地走訪調研。4天時間,走訪了十餘家企業,召開了5場座談會,調研結束前的內部座談會也從預定的1個小時,開到了兩個半小時。在這場內部座談會上,委員們根據調研瞭解到的情況,有針對性地給出了建議。

貸款難、難貸款,三大金融體系分工要再釐清

——調研組成員,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原董事長楊明生

這次調研,我有幾個體會。

第一是貸款難。改革開放初期,我搞鄉鎮企業信貸時發現,當時有種討論,是溫州模式好還是蘇南模式好。那時我在農總行接待蘇南客人,大部分是由鄉鎮長兼任企業的總經理,當時連資本金都沒有,特殊情況下,還發放了資本金貸款。現在,有些法人又想戴頂紅帽子,覺得帶上帽子,心裡會覺得安全一點,這需要引起大家的關注。

此外,還有周期性的問題。中小企業在轉型升級中壽命週期短、起點低。這兩點就會造成其貸款難。因此,要提升融資效率,還是要優化政府、企業、銀行三者關係。

第二是難貸款。銀行也是商業主體,既要滿足監管指標,降低貸款不良率,也要維持自己的利潤率。因此在選擇貸款企業時,會有優先劣後次序,以降低風險。因此,我認為貸款難、難貸款,不是到一個時點就不難了,而是一個不斷破解又不斷產生的過程,在大家都有難時,需要進一步推進法治化和市場化進程,按市場規律操作。

目前,我國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三大體系分工應進一步釐清,而不是大家認為這個企業好,就都向它集中發力,貸款壘大戶後患無窮。誰該幹什麼,要規範運作,加強監管。與此同時,要規範各級政府主導的擔保機構,明確鼓勵扶持重點對象,不能全面開花,以防止銀行等金融機構自身應承擔的經營風險轉嫁給擔保公司。

“建議建立一個小微企業政策性金融機構”

——調研組成員,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原主席肖鋼

總的感覺是,自去年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之後,成效明顯,民企發生了積極的變化。各地各部門對民企發展高度重視,基層銀行服務民企的積極性也得到了調動,很多銀行還搞了三年規劃,總的來看,情況有所好轉。但是金融供給能力和小微企業需求之間,還存在較為突出矛盾。

中國小微企業的貸款難、貸款貴問題,和其他國家既有共性,也有個性,最大的一個特點是我們企業數量超大,小微企業4000多萬家,個體經營戶1億戶,但金融機構到目前為止的貸款數量是2000多萬家,只服務了一半,供給能力確實不夠,需求又是巨大的,這個問題,或許是全球唯一的。2000萬戶小微企業獲得貸款總計10萬億元,實際可能還沒有這麼多,因為貸款數額和實際可用數額存在差距,比如,一些銀行要求企業將一定比例貸款又存回銀行,有的銀行要求企業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等。總之,實際可用資金要比報表上貸款餘額少。據世界銀行的數據,我國小微企業融資缺口高達4萬億美元。當然,國內也有一些調研測算,比如,41%的小微企業得不到資金支持。小微企業去市場發債就更加困難。民企評級普遍不高,發債違約率較高,債券淨融資是下降的。供給本來就不足,再加上各種問題,供給就更少了。

一路調研後我認為,中小微企業情況也在分化,20%左右的頭部企業不缺錢,500萬以下貸款額度的,也找到了解決辦法,許多金融機構運用大數據風控識別客戶,迅速放貸。真正難的是有2000萬元-2億元資金缺口的小企業融資。一方面資金需求較大,另一方面金融機構沒有好的辦法來支持,現行的大數據風控模式實現不了,只好回到抵押、擔保的模式。這部分小企業就業人數一般在200人以下,生產經營具有一定規模,從事與民生直接相關行業,在促進經濟發展、擴大消費和解決就業方面作用較大。因此,要加大扶持力度,建議成立政策性小企業金融機構。

從一些發達國家情況看,他們都有專門的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運用各種工具與手段,幫助小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由此,為了持續關注小企業問題,建議全國人大、全國政協成立專門委員會,長期跟蹤小企業金融服務長效機制問題。

其次,要控制市場化擔保公司的數量,因為這樣做等於是新成立了一大批准金融機構,最後負擔全部轉嫁到企業身上。因此,要搞真正的政策性擔保公司,改變目前地方政府擔保公司市場化經營問題。

第三,研究建立動產融資體系,讓小微企業應收賬款、知識產權、未上市股權等得到確權、登記、評估、流轉。同時建設解決應收賬款拖欠的長效機制。要運用現有電子票據交易平臺,開展商業票據發行、增信、流轉等業務,培育發展企業的商業信用。

第四,徵信問題還需要引起大家廣泛重視,現在這方面取得的進展很大,但問題依舊較多,建議全國政協專題調研。

要關注國企拖欠民企賬款問題

——調研組成員,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

金融科技手段要運用到服務小微企業融資上,我認為當務之急,是要把小微企業綜合系統建立起來,以此全面瞭解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情況,促進提高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比例。

管理風險,首先要承擔風險,然後再分散風險。

同時,要解決國有企業拖欠民營企業應收賬款問題。有的拖欠長達7年,企業受不了。

擔保公司搞不好,會成為新的系統性風險點

——調研組成員,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錢穎一

總的感覺,第一,在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上,基層金融機構盡力、敬業,不僅運用了現代技術,也修訂了相應規定,使得小微企業融資有較大增長。一個感覺是,在目前體制框架下,基層該做的都盡力做了,該改的也都盡力在改。

第二,我們發現了很多擔保公司,有的是商業運作,有的是地方財政局控股,有的是既商業運作又政策性干預。我覺得,對於政策性擔保公司,目標必須單一,數量必須有限;對於所有擔保公司,監管都必須嚴格。否則的話,擔保會成為新的系統性風險點。

第三,有兩個深層次問題需要思考:一是大家都反映融資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事實上,很多數據都是有的,只是數據分散,如何用好,並不容易,需要創新。二是國有企業的軟預算約束問題。由於民企是受硬預算約束的,這個不對稱性是導致國企和民企在融資上不能被公平對待的根源。因此還是要進一步深化改革,把激勵搞對,讓市場起作用。

不要給民企貼標籤

——全國政協委員,國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楊正國

民企融資難,我個人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我建議不要叫民企、國企、央企,大家可以稱呼企業為大、中、小、微企業,因為一旦貼上標籤,歧視就永遠存在。

第二,我們也要注意市場規則與政治安全之間的問題。很多銀行明知道貸給國企也有較大風險,卻依舊要“把肉爛在國企的鍋裡”,他們怕的就是如果“肉爛在民企鍋裡”,自己的帽子就沒了。

第三,商業三性原則,即安全性、流動性、營利性是迴避不了,需要尊重的。

因此我建議:一要逐步淡化所有制的劃分,二是成立政策性銀行。

穩企業槓桿,提升金融差異化服務能力

——調研組成員,全國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李香菊

民營經濟的營商環境和發展狀況是我國經濟晴雨表的反映,對它們的金融服務要隨著經濟形勢變化而與時俱進,貸款抵押物不能只考慮躺著的房子站著的地。陝西是果業大省、資源大省,同時高校科研院所較多,也正是如此,金融機構服務企業時,如果只採用傳統方式,讓企業自己往既有標準上去靠,恐怕小微企業都很難達到金融機構的貸款標準。因此,我建議,還是要差異化地調整對民營企業的貸款抵押物。

在去槓槓的過程中,不能一刀切。對於量入為出的民企而言,要區別不同情況,我覺得還是要穩槓桿。對其金融服務也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向改革要出路,可根據農產品銷量或訂單、科技型小企業的知識產權等作為抵押物,以破解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可以考慮把企業按所有制分類變為按規模行業分類和投資者分類。

各種企業需要公平競爭的環境

——調研組組長,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

去年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極大地提振了民營企業家的發展信心,對民營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在這之後,大家都行動起來了。但值得關注的是,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不能是一陣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長效機制,否則,工作重心調整了,民營企業融資中的老問題又會突出起來。總的來說,民營經濟、外資經濟、國有經濟,在現階段需要公平競爭、平等發展的環境。政治定位在不少人的潛意識當中還是存在的,給國企貸款,出了問題,是這個口袋到那個口袋,而給民企貸款,出了問題就可能說不清楚。還有大家談到的企業信用評級,同樣的經營狀況,甚至經營的更好,不同所有制,評級結果不一樣。我國經濟正經歷著增長階段轉換,從高速增長到中高速增長,行業內競爭加劇,許多企業會被淘汰,這個時候出現企業經營困難是正常的,缺少競爭力的企業是要退出的,很多行業,原來有100個企業,將來可能是50個,甚至20個。只有經過這種市場出清過程,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但需要關注和防止的一種情況是,由於發展條件不平等、競爭不公平,優的不勝,劣的不汰,出現所謂的“逆向選擇”,這對提高效率是不利的。許多同志都認為,以後金融機構貸款,是不是不要再按所有制來分類。企業可以按照規模、行業等屬性分類,比如大型、中型、小型企業,機械行業、電子行業的企業。另外再劃出一個序列,按企業的投資者來源分類,比如中央國有資本投資者、地方國有資本投資者、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者,還有境外投資者等。從現實情況看,簡單地按所有者劃分企業越來越困難。作為上市公司的央企,除了國有資本外,也有大量的非國有投資者,包括個人投資者,還有境外投資者。而民企中,直接或間接的國有資本投資者也很常見。在逐步成熟、高質量的市場體系中,單一所有者的企業越來越少,混合所有是一種常態。金融機構提高金融服務效率,就是要適應這種常態,對不同規模、不同行業在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提供專業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實際上,我們現在所說的對民營企業金融服務,大部分是對中小微企業服務,需要加強的是對這些類型企業服務的專業化能力建設。

民企貸款之路常常受阻——全國政協調研組內部座談會說了幾件事全都是乾貨


記者:崔呂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