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最仁善的皇帝:汉文帝和宋仁宗的妇人之仁

中国历史最仁善的皇帝:汉文帝和宋仁宗的妇人之仁

关于什么是“仁”,《论语颜渊》里说:"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而《论语阳货》里则说:"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云:’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几。‘"

妇人之仁,意思是妇女的软心肠,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中国历史最仁善的皇帝:汉文帝和宋仁宗的妇人之仁

“妇人之仁”出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是这样评价项羽的:“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后为汉初右相的王陵也说过:“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史记·陈丞相世家》载陈平说:“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

但是,《史记高祖本纪》又说:“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滑贼,诸所过无不残灭。”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阬之。”此外,还坑过秦降卒二十万等非常残暴之事。

综合以上的记载,从项羽敌对阵营之人所言,可见项羽性格中确实有重情义一面,但多是对兄弟叔伯和妻族等亲近之人罢了,他的残暴一面却是主要的。至于项羽之所以败,当时之“将”“士”则多归结于其“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因此,项羽根本不是孔子所谓的“仁者爱人”,他的“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确实只能算“妇人之仁”而已。

中国历史最仁善的皇帝:汉文帝和宋仁宗的妇人之仁

中国历史上口碑最好,以“仁善"著称的君主之一汉文帝,也有人批评他“妇人之仁"。

《汉书·列传》记载,贾山曾批评文帝 “日日猎射, 击兔伐狐”,“驰驱射猎,一日再三出”。经过贾山、袁盎等人的谏劝,“上乃止”。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之廷尉。……释之奏曰:’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文帝在位时,宽以待民,取消“首孥连坐法”,废除肉刑;与民休息,两次“除田租税之半”,使“三十税一”,减轻徭役使“丁男三年而一事”,这可是封建社会从未有之举。

《史记孝文本纪》记载文帝自言:"今朕夙兴夜寐,勤劳天下,忧苦万民,,为之恒惕不安,未尝一日忘于心……"

司马迁评价文帝时期:“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中国历史最仁善的皇帝:汉文帝和宋仁宗的妇人之仁

那么这样一个“三代以下,称帝王之贤者”,“百世帝王之师”,具有“克己欲抑己恶”的大仁大善之君,为何被有些人批评为“妇人之仁”呢?这主要是由于文帝耳朵根子软,对同姓诸侯王采取姑息政策,导致了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

《史记吴王刘濞列传》记载:“於是天子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如此者四十馀年,以故能使其众。”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乃不食死。至雍,雍令发封,以死闻。上哭甚悲,……以列侯葬淮南王於雍,……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上闻之,乃叹曰:’……天下岂以我为贪淮南王地邪?’……上怜淮南厉王废法不轨,自使失国蚤死,乃立其三子:阜陵侯安为淮南王,安阳侯勃为衡山王,阳周侯赐为庐江王,皆复得厉王时地,参分之。”

这种过度的仁善,作为一个国君而做出这种妇人之仁的事,是文帝“仁善”之名上的一点瑕疵吧。但是,作为一个帝王,有这份亲情却是犹为难得。

中国历史最仁善的皇帝:汉文帝和宋仁宗的妇人之仁

我国古代历史上还有一位大仁君,那就是宋仁宗了。如果说汉文帝的仁善有很大部分是“克己欲抑己恶”的理性成份,那宋仁宗之仁就是发乎内心、出乎自然的善。汉文帝谛造了“文景之治”,宋仁宗一代则史称“仁宗盛治”,经济文化之盛堪称为封建社会的颠峰。那么仁宗之仁有什么不同呢?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有一则故事:仁宗的皇宫被政变的叛军围困,需要向外传信求救,正找不到传信的人,这时,一个小宫女站了出来愿意去。仁宗问她为什么,小宫女就说了仁宗散步渴了忍着没要水喝,还没有追究下人之过的这么回事。这事出自宋魏泰的《东轩笔录》,原文是:仁宗尝春日步苑中,屡回顾,皆莫测圣意。及还宫中,顾嫔御曰:‘渴甚,可速进熟水。’嫔御进水,且曰:“大家何不外面取水而致久渴耶?’仁宗曰:‘吾屡顾不见镣子,苟问之,即有抵罪者,故忍渴而归。”

中国历史最仁善的皇帝:汉文帝和宋仁宗的妇人之仁

同样,宋· 魏泰《东轩笔录》还记载了仁宗的一则故事说:宋仁宗一日晨兴,语近臣曰:“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侍臣曰:“何不降旨索取?”仁宗曰:“比闻禁中每有索取,外面遂以为例。诚恐自此逐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岂不可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

宋-朱弁《曲洧旧闻》记载:仁宗时,有位举子献诗成都府鼓动搞割据独立:“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成都府把他抓起来后上报朝廷,仁宗却说:“此老秀才急于仕宦而为之,不足治也。可授予司户参军,处于远小郡。”

以上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我们可以说是小善,妇人之仁。这些都出自于宋代笔记小说,关于仁宗仁善的这类佚闻还有很多,给人的印象“天性仁孝,对人宽厚和善”是当时宋朝朝野对仁宗普遍的共识。

中国历史最仁善的皇帝:汉文帝和宋仁宗的妇人之仁

据《宋史》记载,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洛阳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就连偏远山区的人也为之戴孝。讣告送到辽国,“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也抓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里评价仁宗:“仁宗在位,历年最久……升遐之日,天下号恸,如丧考妣,此宽仁恭俭,出于自然,忠恕诚悫,终始如一之效也。”

《宋史》赞曰:“《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这位“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的赵祯,死后溢号“仁”。范祖禹《宋大事记讲议》中说:“仁宗爱人物之心,在位四十二年,未常一日而忘其诚……庙号曰仁,不亦宜乎。”

后代,明朝的万镗评价汉文帝、宋仁宗二人说:“在昔人君,以务实致治者,汉文景、宋仁宗是也。”这二人就是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典范,几千年中国古代史,侥天之幸,老百姓能遇到几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