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上的人,個個是戲精

敦煌壁畫上的人,個個是戲精

兩千年前,樂僔和尚因為被山頭落日餘暉所震撼,在敦煌鑿下的第一個洞窟時,並沒有預料到自己這一無心之舉,竟成就了一處舉世震驚的文明聖地。

直到今天,敦煌仍被人唸叨著,敬仰著,守衛著。這裡匯聚了數種文化,是塵世中的奇蹟,也是天下人的心之歸所。

敦煌壁畫上的人,個個是戲精

臥佛像

這次本來是想嚴肅地帶大家好好欣賞一番敦煌壁畫的,但每當瀏覽畫冊,看著看著就笑出了聲音。因為這上面的人物長成這樣:

生活不易,比丘嘆氣

敦煌壁畫上的人,個個是戲精

真的不是麻花,是傳說中的夜叉

敦煌壁畫上的人,個個是戲精


旋轉 跳躍 我閉著眼

塵囂看不見 你沉醉了沒

敦煌壁畫上的人,個個是戲精

您不是龍王嗎?

長得這麼沒有威嚴的嗎???

敦煌壁畫上的人,個個是戲精

這個鼻子,妙,實在是妙

敦煌壁畫上的人,個個是戲精


敦煌藝術和其他佛教藝術最大的不同就是,敦煌石窟裡的人物形象往往有著生動的神情和姿態。在這裡,就是苦修之人也有豐富的喜怒哀樂,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有著截然不同的舉止形態。

敦煌壁畫打破了現實和虛妄之間的隔膜,在承載了美好願景的同時,也開始關注人性的價值。

敦煌壁畫上的人,個個是戲精

宋人趙希鵠曾說過,“人物鬼神,生動之物,全在點睛,眼活則有生意。”

敦煌壁畫上人物眼睛的變化極為豐富。輪廓的大小,眸子的位置,視線的方向,每一處細微的變化,都會讓整個形象變得陡然不同。

敦煌壁畫上的人,個個是戲精

前敦煌研究院院長段文傑,把敦煌壁畫上的人物眼睛總結為五種類型:仁慈、恬靜、沉思、憤怒和悲哀。

其中最常見的是仁慈之眼,多用於佛祖和菩薩身上。眼睛呈弓形,上眼瞼為弓背,下眼瞼為弓弦,眸子在正中並微微突出。

眼睛微闔,瞳孔側斜,較為端莊 。

敦煌壁畫上的人,個個是戲精

若將眼睛作魚形,上眼瞼作圓弧線,眸子點在眼睛中間,是恬靜淡泊。

若把眼睛作上弦月,上眼瞼作平行線,正中露出半個眸子,則是凝神遐想。

敦煌壁畫上的人,個個是戲精

敦煌壁畫上的人,個個是戲精

濃眉斜豎,兩眼圓睜,眸子突出,多用來表現威嚴和憤怒的神情。如壁畫中的四大天王、天龍八部和金剛力士等。

敦煌壁畫上的人,個個是戲精

三角眼,八字眉,在斜垂的眼瞼邊沿,露出半個眸子,用來表達愁意。

敦煌壁畫裡的人物也有他們各自的哀愁,但由於人物的修行等級有高有低,他們的悲哀程度也各不相同。


在《舉哀圖》中,菩薩的愁是帶著悲天憫人的心態,看破生死的羅漢的愁則顯得沒那麼悲痛,而身為世俗之人的各國王子的愁,則是盡顯哀痛。

敦煌壁畫上的人,個個是戲精

敦煌壁畫上的人,個個是戲精

敦煌壁畫中最有看頭的除了神態,還有每個人物的手。

從手勢、手姿,到手臂的曲折形態,再到手的裝飾和手持法器,千變萬化且獨一無二。如此豐富的手勢,也被稱為敦煌壁畫人物的第二張臉。

敦煌壁畫上的人,個個是戲精

菩薩的手是雅緻的女性的手,重在表現其端莊,突出一個“穩”字。飛天樂伎的手則是靈動的女性的手,意在表現她們的生機,往往是輕佻精細的。

敦煌壁畫上的人,個個是戲精

敦煌壁畫上的人,個個是戲精

天王和金剛力士的手,是孔武有力、充滿陽剛之氣的。羅漢的手通常線條刻畫更有稜角,給人一種老成持重之感。

敦煌壁畫上的人,個個是戲精

還有一種手是夜叉和魔鬼的手,上面或是長滿長毛,或是指甲尖銳,手勢猙獰,又或者手握利刃兇器。以手的細節展現了他們的兇惡,同菩薩的柔美、金剛的正氣形成強力對比。

敦煌壁畫上的人,個個是戲精

在這裡面,最多種多變,值得反覆探索的是飛天樂伎的手。

樂伎的手上面往往纏繞著綵帶,或持著貢品和樂器等。因為受到中原、印度、希臘和伊斯蘭多種文化的影響,樂伎的手姿更加豐富多變,光是手中持著的樂器,就有琵琶、鼓、箜篌、豎琴等數十種。

敦煌壁畫上的人,個個是戲精

反彈琵琶是敦煌壁畫中最經典的樂伎形象

敦煌壁畫上的人,個個是戲精

將手勢集大成的是千手觀音像。佛經中說觀音菩薩具有無限變化的能力,古人表現這種能力的方式,是呈現其“千手千眼”的模樣。但繪畫中又不可能真的畫上一千隻手和眼,於是古人以少代多,以虛代實,在一排密集的手上挨個畫了一隻眼睛。這些手巧妙地佈局在整個畫面中,每隻都有著獨特的樣式。


敦煌壁畫上的人,個個是戲精

敦煌壁畫中每一個人物的雙手所流露出的情感,都和他們的眼神、表情和姿態交相輝映,構成獨特的整體。畫家張大千就曾沉醉在這些手勢中,描摹並整理了每個人物的手勢共計600種。

敦煌壁畫上的人,個個是戲精

敦煌壁畫上的人,個個是戲精


在敦煌壁畫中,最莊重的身姿是臥佛的,最靈動的身姿是飛天的。

所謂飛天,不是指羽化昇仙的過程,而指的是沒有翅膀,臂膀上掛著兩條綵帶的美女形象。他們雖然不是敦煌獨有的藝術形象,卻是敦煌最美的藝術形象。

敦煌壁畫上的人,個個是戲精

敦煌壁畫上的人,個個是戲精

飛天在印度叫做乾闥婆和緊那羅,他們本是身軀直硬,體壯腿短的一男一女形象。隨著佛教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受到飛仙的影響,逐漸演化為體態窈窕的少女。姿態優美,身材修長,給人一種“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幻覺。

段文傑臨摹的飛天

敦煌壁畫上的人,個個是戲精

在敦煌莫高窟存有壁畫和雕塑的492個洞窟中,幾乎一半的洞窟中都有飛天。第209窟中,飛天數量高達154身。他們代表了敦煌壁畫不同於其他佛教藝術的一面:更具有人性化。

飛天讓佛教說法的場面,在暗淡中有了色彩,嚴肅中有了活潑。他們介於似與不似之間,現實與理想之間,是人性與神性的過渡。

敦煌壁畫上的人,個個是戲精

敦煌壁畫有三種類型,分別是講述釋迦牟尼生前故事的本生畫,依據佛經內容而創作的經變畫,和講述佛門弟子、善男信女故事的姻緣畫。

這些畫都通過豐富的人物形象,構造了一個半真半假的須彌宇宙。

這裡面不只有佛法和說教,也有就在身邊的現實。

《鹿王本生畫》中,可以看見王妃依偎在國王身邊,撒嬌地把右臂搭在國王肩上,糾纏並告密的複雜陰暗心理。

敦煌壁畫上的人,個個是戲精

《彌勒經變之女剃度》中,正在剃度的是王妃,身後兩個宮女,一個撫摸著已經削過的頭髮,一個正蹲在澡盆前洗頭,充滿了生活氣息。

敦煌壁畫上的人,個個是戲精

《法華經變》中,有一幅烏雲滾滾,細雨綿綿的場景。農夫在趕牛耕地,兒女在一旁戲耍。這個欣欣向榮的場景,暗示了信佛的世俗之人,才可以獲得幸福。

敦煌壁畫上的人,個個是戲精

敦煌壁畫的魔力,在於它打破了現實與虛妄的隔膜,建立了神性與人性的聯繫。

自從它被再發現以來,吸引了無數人前來瞻仰和守護著。人們愛敦煌,愛的不只是它融匯了多個民族的兩千年來的文化精華,還有它樸拙畫筆下的生命力。壁畫上豐富生動的人物,和他們的喜怒哀愁,穿越千年的光陰,也在感染著現代的我們。


敦煌壁畫上的人,個個是戲精

80多年前,常書鴻偶然看到了伯希和拍攝的《敦煌石窟圖錄》後,毅然離開巴黎,選擇回到中國致力於敦煌藝術研究。以此為開端,敦煌的保衛者前赴後繼來到這裡。他們經歷風沙肆虐和寒暑更迭,卻沉浸在臨摹壁畫和保護修復等工作,樂在其中。

敦煌壁畫上的人,個個是戲精

如今敦煌無人不知,它以更多的形式面向大眾。從1954年戴愛蓮創作的雙人舞《飛天》,到2005年春晚的千手觀音一舞驚動全國,現代敦煌舞已經成為別具一格的代表性舞蹈。上個世紀的經典動畫片《九色鹿》,也是設計師在敦煌呆了23天,臨摹了21幅長壁畫的基礎上進行的創作。

敦煌壁畫上的人,個個是戲精

儘管敦煌壁畫歷史陳舊,又無法移動,但它的的確確是有生命的,在滋養著更多的人。有一個叫文那的姑娘,她在腦海中構想了無數的神仙怪獸,並把他們畫到了牆壁上。

當看到這些姿態動人的神怪形象時,很難不會想到,現代人很多奇思妙想的源頭,就藏在那黃沙漫天的絲綢古路中,一座小小的城池敦煌之中。

敦煌壁畫上的人,個個是戲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