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如何從一介布衣發展起來的?

林梓源


從當年的小沙彌成為明朝的開國雄主,這一路走來,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太多的勵志故事。那麼,我們今天就來扒扒朱元璋的創業史。

首先,我們先說說至正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51年,元朝發生一件大事,治理黃河水患。按說這是件好事,事實上這的確是件好事。

不過這好事是相對於元朝的官吏而言的,因為他們又可以大撈一筆。首先,朝廷給的修河款是可以剋扣的;勞工們的口糧和工錢是可以剋扣的;再加上修河堤是要勞工的呀,那就要派徭役。哎,這裡又可以撈一筆。

朝廷上下歡興鼓舞,為治理黃河水患這個英明的決策歡呼。元朝是個很奇怪的朝代,尤其是那些高官貴族們。即使蒙古人已經佔據中國很多年了,但他們仍舊把自己當客人。主人家的東西是想搶就搶,想拿就拿。

至於會出什麼問題,好像跟他們沒關係。在他們的心目中,這些所謂的南人不會反抗,也不敢反抗。但是,他們錯了,俗話說的好,這兔子急了還咬人呢!

於是,就在修河堤工程修到山東段的時候。不知道是天意還是人為,總之從河道里挖出一個獨眼石人,石人背部還刻著一句話:“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最神奇的是,這句話並不是跟著石人才出現的。事實上,這是句歌詞,在老百姓裡早已傳唱了幾年了。接下來的事就順理成章了,幾天後,在朱元璋曾經化過緣(討飯)的潁州,也就是現在的安徽阜陽,韓山童和劉福通起義了。

就這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元朝發生大大小小几十次起義。這個時候,朱元璋還在皇覺寺裡撞鐘呢。在很多書籍裡,朱元璋是個天命所歸的真龍天子,他一發現有人起義,就立即出山,振臂一呼,成就帝王霸業。

但事實上,作為一個正常人,在面對砍腦袋的起義大業,和勉強能餬口的撞鐘工作來說,我覺得他還是要慎重考慮一下的。畢竟,起義失敗了會被砍頭的。

但是,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縱使朱元璋還在猶豫不決,但是元朝的官吏,卻不願意讓這個未來的皇帝,就此“沉淪”下去。當時的局勢很緊張,鎮壓起義軍是刻不容緩,也是各級官員的重要任務。

但是,鎮壓起義軍是要打仗的,戰場是要冒生命危險的;最麻煩的是,鎮壓起義軍不力是要受重罰的。所以,元朝的官吏也是難啊。但是沒關係,窮則思變嘛,鎮壓起義軍有生命危險,殺老百姓那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於是,朱元璋就面臨著這樣的一個選擇。不起義,就會被當成起義軍殺掉;起義,雖然失敗了會被殺,但萬一成功了呢?是不是還有一線生機呢?

所以說,成就一番事業。那是天時、地利與人和,缺一不可。朱元璋能夠成就一番帝王大業,不是沒有原因的,這元朝的官吏為了讓元朝的“終結者”出山,實在是不遺餘力啊!

於是,朱元璋在慎重的請教了一個預言家(算命的),得到了一句話“卜逃卜守則不吉,將就兇而不妨”。什麼意思呢?就是留在皇覺寺那就死定了,很不吉利的;他要是出去順應時勢,去造個反,反而還可能沒事。

於是,至正十二年,朱元璋決定順應天命,投奔了已經參加了起義軍的發小湯和,加入他未來老丈人郭子興的部隊。當時,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部隊的時候,正值郭子興最困難的時候。

當時郭子興正被元軍圍困,所以聽說有人來投軍,他感到很奇怪。等他看到朱元璋的時候,被朱元璋是相貌驚豔了。用相書上的說法,朱元璋的相貌是地包天,下巴突出。

更神奇的是,朱元璋的額頭也是向前凸出的,具體形狀參照《西遊記》裡,老龍王的女婿九頭蟲的兵器月牙鏟。這下可把郭子興給驚著了,正是由於印象太深,郭子興並沒有把朱元璋送到湯和的隊伍裡,而是留下給自己做親兵。

朱元璋比起郭子興部隊裡的那些農民戰士更加英勇善戰,而且頭腦冷靜,遇事果斷,凡事深謀遠慮。所以,很快就開始展露頭角。再加上朱元璋遇事從不貪功,深得郭子興的器重。

這樣的人才,可不能讓他跑了,為了讓朱元璋更好的為自己賣命,郭子興就將自己的養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也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大腳馬皇后。

利益是相互的,郭子興籠絡朱元璋的行為,也給朱元璋培植自己的勢力創造了機會。就在這個時候,朱元璋改掉了之前的小名,朱重八,取名朱元璋,寓意誅滅元朝。

當時,起義軍內部派系重重,矛盾也越來越尖銳。朱元璋明銳的觀察到這支隊伍成不了大事,果斷決定自立門戶。至正十三年六月,朱元璋親自回家鄉募兵。

他的同鄉好友徐達、周德興等人,聽說舊友做了紅巾軍的頭目,便帶著鄉里七百多名村民投奔了他。自此,朱元璋的創業團隊初具規模。隨後,朱元璋帶兵離開濠州,進攻定遠。

一路上,朱元璋招撫沿途的農民士兵,襲擊並收編元軍隊伍,南下安徽滁州。並在南下的途中,尋訪到著名謀士李善長。至正十五年,朱元璋用計巧奪和州,被郭子興任命為總兵官,鎮守和州。

朱元璋嚴整軍紀,申明紀律,不許軍隊擾民滋事,深得民心。在郭子興死後,雖然由他的兒子郭天敘繼任元帥。但實際上,這支軍隊是由朱元璋親手組建起來的,唯朱元璋的號令是從,所以朱元璋已經成為真正的統帥。

所謂“高築牆、廣積糧”是由朱元璋手下的謀士朱升提出的,還有後半句是“緩稱王,多送禮”。所謂“高築牆”無非是強調軍事戒備的鞏固和加強;“廣積糧”則是強調經濟實力,必須儲備糧食以備將來大戰之用。

後兩條則是指在當時的局勢下,貿然稱帝只會招致天下共討,樹敵太多,所以要等待時機。這幾條建議對朱元璋成就帝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至正十六年三月,朱元璋趁張士誠進攻江南之際,親自率領水陸大軍進攻南京,攻破了陳兆先軍營,俘虜三萬六幹多人。為了打消降軍的疑慮和不安,他不惜以身犯險,在夜裡由500名降軍充當自己的守衛。

如此的信賴讓降軍感動不已,紛紛誓死效忠。於是,朱元璋的勢力迅猛增長,不久便攻下了南京,改為應天府。到此為止,朱元璋手中已經握有10萬強兵,勢力如日中天。

但是他的四面依然強敵林立。東面和南面有蒙古兵,東南方是張士誠,西面是徐壽輝,雖然後兩個同是反元武裝,卻互相敵視。

於是,朱元璋奉行“緩稱王”的原則,一面整傷軍紀,以應天府為據點,緩慢向外擴張;一面大力開展軍隊屯田,興修水利,減輕農民負擔,儲備軍糧。

這時候,長江上游的陳友諒、和長江下游的張士誠企圖聯手夾擊應天府,平分朱元璋的領地。面對危險的局勢,謀士劉基提出了“先陳後張”的主張。

朱元璋在應天郊外的江東橋設伏,結果陳友諒正中埋伏,逃往九江。並在至正二十三年七月重整旗鼓和朱元璋展開了一場,長達三十六天的鄱陽湖大決戰,結果被朱元璋消滅。

隨即朱元璋將矛頭指向張士誠。張士誠為人性格多變,待人苛刻,而且貪圖逸樂。眼看平江就要失守,張士誠的弟弟還坐在城頭的銀椅上飲酒,結果一炮打來,當場腦漿迸裂。

這一仗打到至正二十七年九月,朱元璋率軍攻入平江城,張士誠還企圖展開巷戰,結果被俘,被亂棍打死。

在圍攻平江的同時,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韓林兒到應天來,但在瓜州渡江時悄悄將船底鑿漏,小明王淹死江底。接著,朱元璋宣佈不再以龍鳳紀年,稱至正二十七年也就是1367年,為吳元年,為稱帝做好了最後的準備。

東吳一滅,朱元璋的大敵都消除了,而且佔據了全國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區.

此後,他進行了一系列南征北伐,最終在1368年攻克元大都(北京)。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40歲的朱元璋祭拜天地,在應天南郊登基,建國號大明。

至此,朱元璋終於實現了誅滅元朝的理想,由一個出身低賤的小沙彌,一躍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











歷史的視界


第一,先加入部隊

第二,地位改變,認義父

第三,認兄弟

第四,招募人才

第五,佔領地盤

第六,扶持傀儡扯大旗

第七,低調,躲避火力

第八,統一義軍

第九,建立新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