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遙遠而親近的地方,哈薩克中玉茲與清朝鬆散的“宗藩關係”

1756年清軍攻入伊犁,徹底覆滅準噶爾汗國,在噶爾丹在位時擴張得到的哈薩克大玉茲和中玉茲東部的土地則成了清軍下一步的“接收”對象。而此時的哈薩克汗國,在1723年的“大災之年”後,基本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其中小玉茲部在惶恐中於1731年歸順沙俄,成為其保護國。隨後四年之後,逐步蠶食小玉茲的沙俄在奧裡河河口建立了奧倫堡,並以此為支點,陸續在小玉茲境內建立一系列駐軍堡壘,成為沙俄武力進攻中亞腹地的前沿基地。於是1738年沙俄完成了對小玉茲的兼併,再加上大玉茲在更早就被準噶爾汗國納入領地,所以此時的哈薩克汗國起中流砥柱作用的便只有中玉茲了,中玉茲在阿不賚汗的領導下,成了獨立的哈薩克汗國的中心。故而與清朝最終建立鬆散“宗藩關係”的,主要是哈薩克中玉茲。

在那遙遠而親近的地方,哈薩克中玉茲與清朝鬆散的“宗藩關係”

準噶爾強盛時西征哈薩克汗國得到大玉茲和中玉茲東部,成為清滅準噶爾後需要接收的“遺產”

據《清高宗實錄》記載,1755年初,被達瓦齊汗擊敗後,投順清王朝的阿睦爾撒納私下曾提出,願“帶領哈薩克阿布賚等來瞻仰”。乾隆帝諭稱:“阿睦爾撒納帶彼處頭目來時,再將哈薩克之事會議請旨辦理。”當年3月,清王朝第一次拿出了處理與哈薩克人睦鄰關係的政策:“於大功告成後,若哈薩克人等投誠前來,將伊大頭目酌量赴京入覲,賞給官爵;其所屬之人,仍於原遊牧安插,不必遷移;倘竟不歸誠,亦不必用兵攻取。”和“爾哈薩克情願歸誠與否,聽爾自為;惟須各守邊界,不得妄行出境。”明確表示了清王朝願與哈薩克人友好相處的願望。

在那遙遠而親近的地方,哈薩克中玉茲與清朝鬆散的“宗藩關係”

清王朝覆滅準噶爾後,明確誠願與哈薩克汗國友好相處

其間,又有哈薩克汗國(實際為中玉茲部)來使阿穆爾巴圖魯隨前阿睦爾撒納的使者丹津同來清軍大營,懇請入覲。清廷議準試行招撫哈薩克,著“將招撫哈薩克情形陸續奏聞”。8月,清使者抵達中玉茲阿布賚汗遊牧地額卜圖淖爾地方後,宣示敕諭,阿布賚汗不勝歡忭。告稱:“今準噶爾全部俱歸附天朝,蒙皇上不棄荒裔,遣使曉諭,實出望外。今遣托克錫裡、鄂圖裡、達琳等三人,齎捧奏章,同往入覲,並遣我弟嶽勒博勒斯帶領屬人,通使軍營大臣。又我尚有進獻馬匹,恐路遠易致疲瘦,當緩期送往阿睦爾撒納處,轉為呈獻等語”。9月,清使者又赴阿布賚之弟汗巴巴處宣諭。阿睦爾撒納反叛後,阿布賚汗則遣其弟阿布勒比斯等前往沿邊地帶迎接追剿清軍。

在那遙遠而親近的地方,哈薩克中玉茲與清朝鬆散的“宗藩關係”

哈薩克人的蓋世英雄,古絲綢之路的守護者—中玉茲首領阿布賚汗

1757年7月,清統兵參贊大臣富德派參領達裡庫等11人與阿布勒比斯同往會見阿布賚汗。經雙方初步會談,阿布賚等“願以哈薩克全部歸順”,並派遣使節亨集噶爾等7人前往北京入覲乾隆皇帝,隨帶進獻良馬四匹,託忒文表文一封。但哈薩克中玉茲內部對是否歸附於中國清王朝尚有不同意見,阿布賚汗堅定地表示:“我係為首之人,自應主張。我等自祖父以來未能受中國皇帝恩典,今情願將哈薩克全部歸順”。後在清軍護送下,亨集噶爾等7名哈薩克來使於8月抵達清都北京,呈遞歸附表文。內稱:“哈薩克小汗臣阿布賚,謹奏中國大皇帝御前:自臣祖額什木汗、楊吉爾汗以來,從未得通中國聲教。今祗奉大皇帝諭旨,加恩邊末部落。臣暨臣屬,靡不歡忭,感慕皇仁。臣阿布賚願率哈薩克全部歸於鴻化。”又遣頭目7人及隨役共11人,齎捧表文,敬備馬匹,入覲乾隆皇帝,恭請萬安。

在那遙遠而親近的地方,哈薩克中玉茲與清朝鬆散的“宗藩關係”

哈薩克三大玉茲部落聯盟分佈圖:大玉茲所在的七河地區自1723年後便依附準噶爾

至於哈薩克大玉茲部,自18世紀上半葉被準噶爾汗國攻佔後,便以來一直附屬於準噶爾。1758年10月,清軍在平定阿睦爾撒納叛亂後,兵至大玉茲所在的七河地區,其首領圖列比“詣軍門納款,奉馬進表以降”。其表內稱:“伏念臣者久思內附,遠外邊末,與左部哈薩克各帳一方(即中玉茲)。為準噶爾阻絕,未由自通。近聞左部輸服,被恩優渥,恭維天使惠來,祗領宸訓。得均隸臣僕,誠歡誠忭。謹遣臣子弟入覲,瞻仰天顏。如天覆育之,聖人在上,臣願竭衰孥,奮勉自效,永無二心,倍於左部。大玉茲遂與中玉茲同期列為清朝藩屬,稱為右部哈薩克。當年11月,圖列比遣其子卓蘭並首領多人來京朝貢,覲見乾隆皇帝。清“賜宴盤山靜寄山莊,並隨至南苑,與觀大閱及燈火”。

在那遙遠而親近的地方,哈薩克中玉茲與清朝鬆散的“宗藩關係”

哈薩克阿布賚汗多次向中國(清朝)派遣使臣

於是哈薩克中玉茲、大玉茲在一些既定和偶發因素的作用下,與清朝在歷經一個歷史過程後,便形成了鬆散“宗藩關係”。“同宗親緣”的雙方從相互接觸開始,從傳聞到了解,從間接關係發展到直接往來,時間跨度從哈斯木汗時期的單向姻親,發展到阿布賚汗時期的相互通婚,幾經波折,最終確立了鬆散“宗藩關係”的格局。“宗藩關係”的確立對於哈薩克各部的發展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在“仍於原遊牧”維持自我發展的前提下,哈薩克領地東部自此保持了半個多世紀的穩定。

在那遙遠而親近的地方,哈薩克中玉茲與清朝鬆散的“宗藩關係”

清朝宮廷十大畫家之一的郎世寧《哈薩克貢馬圖》卷原畫,現藏於法國吉美博物館

從清王朝方面講,哈薩克作為依附的一方,清僅視其為“邊遠部落”。所以在初期雙邊關係中,清多以泱泱大國不計前愆;以寬宥有加、格外施恩、永享承平之福的睦鄰政策對待哈薩克諸部,這是雙方“宗藩”格局形成和維持的重要因素之一。阿布賚汗對清王朝能允許哈薩克保持獨立地位也十分高興,對於“大皇帝仁恩,不改我等制度,更為感戴”。總之,哈薩克與清王朝的接觸和相互關係的建立,是在清統一西域的過程和特定條件下形成的。而且當時哈薩克汗國已經步入衰落、內部各玉茲渙散分立的形勢下,與東側毗鄰的清王朝建立鬆散的“宗藩關係”也有其內在的必然性。

在那遙遠而親近的地方,哈薩克中玉茲與清朝鬆散的“宗藩關係”

清廷對哈薩克“歸斯受之,羈縻附屬”的寬鬆政策一直維繫到19世紀後期

哈薩克歸附後,仍維持原有體制。唯阿布賚汗向清廷提出要求:一是請賜封號,即開列部落姓名,報告轉奏,請各賜封號;二是開通貿易,即於烏倫古地方,以馬匹易換貨物;三是擬在塔爾巴哈臺附近準噶爾舊有遊牧場地遊牧。以上兩項清廷均允准,著聽候辦理。這一時期清王朝對哈薩克汗國的睦鄰政策是比較成功的。哈薩克中玉茲、大玉茲歸附清朝後,清廷對其確立了“歸斯受之,羈縻附屬”的寬鬆政策,通過朝覲、冊封等制度確立了雙方的宗藩關係,但並不直接干預哈薩克內政。這種寬鬆的羈縻附屬治理一直維持到19世紀下半葉。除此之外,清廷也與哈薩克各部劃界立規,分別管理邊境放牧、貿易等事項。

在那遙遠而親近的地方,哈薩克中玉茲與清朝鬆散的“宗藩關係”

19世紀八十年代沙俄佔有幾乎整個中亞,中玉茲和大玉茲劃歸草原總督區管轄

但沙俄向中亞腹地的持續擴張改變了一切。1792年擁有工業之力的沙俄武力佔領中玉茲,並且在隨後的1822年,授權西伯利亞總督米哈伊爾·米哈伊洛維奇·斯佩蘭斯基頒佈了《西西伯利亞吉爾吉斯人條例》,宣佈廢除哈薩克原有的可汗統治制度,在當地建立總督治理下的行政區,由沙俄委派官員統治。1824年又頒佈《奧倫堡吉爾吉斯人條例》,陸續在哈薩克草原的北部和西部建立了近代化的行政管理體系。經過這一系列的行政制度改革,哈薩克汗國的汗政權、人民大會、汗議會、部族關係等舊式的國家管理制度被廢除,蘇丹、比等貴族的特權被取消,哈薩克境內的司法、土地、稅收等制度也進行了近代性質的改造。至此,沙俄的軍政管理體制徹底替代了哈薩克汗國的傳統制度。

在那遙遠而親近的地方,哈薩克中玉茲與清朝鬆散的“宗藩關係”

哈薩克部族與清朝的宗藩關係就像亙久不變的轉場一樣,一直持續到沙俄武力攻佔全部哈薩克草原

在沙俄吞併哈薩克中玉茲後的一段時間裡,清朝與部分哈薩克部族的宗藩關係仍在繼續維持。據檔案記載,清廷對哈薩克王公的冊封一直持續到1877年,直至19世紀60至70年代,沙俄最終佔有整個哈薩克草原,完成資本主義改革為止。只是此時距離哈薩克族最終成為跨界民族還差一步,而這關鍵的一步就是清廷安置和接納哈薩克人入界內附的政策。

備註:下期《哈薩克族:“同源異流”的跨界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