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努烏梁海是清代烏梁海的三部分之一,位於外蒙古西北

唐努烏梁海(圖瓦語:Таңды Урянхай),歷史上屬於中國領土,1914年被沙俄佔領,如今通常只指俄羅斯聯邦的"圖瓦共和國",面積為16.8604萬平方公里,屬於西伯利亞聯邦管區的一部分,首府為克孜勒。

唐努烏梁海地區,早在漢代便有中國人活動痕跡。唐代為都播地,隸屬安北都護府管轄,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宋金時屬西遼政權,稱謙謙州。元代屬嶺北行省,稱益蘭州。明代屬蒙古瓦剌部,清代稱為唐努烏梁海,為外蒙古扎薩克圖汗轄地。1727年《布連斯奇條約》規定,中俄在此以薩彥嶺為界,歸烏里雅蘇臺將軍管轄。

十九世紀,沙俄製定了"黃俄羅斯計劃",目的在於侵佔中國大片領土。繼割佔了外東北後,19世紀60年代又通過多個不平等條約,割佔了包括唐努烏梁海在內的中國西北地區的大片領土。

唐努烏梁海是清代烏梁海的三部分之一,位於外蒙古西北

"烏梁海"之稱出現於清代,其先世是中國史書中出現的"溫良改"清末圖瓦地區地圖、"斡朗改";唐代的"都播"、"都波";元代的"禿巴思"、"禿八" ,後譯寫為"圖巴"。清代烏梁海人分為三支:居住於唐努山者稱為"唐努烏梁海人",1921年始改稱為"圖瓦";居住阿爾泰山者稱為"阿爾泰山烏梁海人";環阿爾泰諾爾居住的稱為"阿爾泰諾爾烏梁海人"。

隋唐

作為烏梁海人先民的都播人雖然在唐代才和唐朝建立起了臣屬關係,但唐朝以前,該地區先後為匈奴、鮮卑、突厥等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區域。

公元647-648年,都播等部先後遣使請求唐朝在其地設置"唐官",唐朝置堅昆都督府,隸屬於安北都護府管轄,正式納入我國版圖。

公元745年,回紇在唐朝的支持下建立回紇汗國,唐努烏梁海地區歸回紇汗國管轄,並一度在該地建立過行宮。

9世紀中期,中國歷史上的另一個邊疆民族黠戛斯稱雄漠北,唐努烏梁海地區成為黠戛斯屬地。

宋元時期

北宋時屬轄嘎斯地。南宋時期,唐努烏梁海地區屬西遼政權,稱謙謙州。

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草原各部,建立大蒙古國。次年遣其長子朮赤北征"林木中百姓",降服了唐努烏梁海地區主要居民禿巴思人,並在該地設置了4個千戶,歸成吉思汗直接管轄,後成為元朝嶺北行省的組成部分,稱益蘭州。出於蒙古內部權力之爭的需要,忽必烈對唐努烏梁海地區進行了苦心經營:派遣得力親信出任在該地區設置的吉利吉思、撼合納、謙州、烏斯、昂可剌等"五部斷事官",安排軍隊駐守屯田,徵收賦稅等,使該地區成為禿巴斯族、蒙古族、漢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元朝對唐努烏梁海地區的有效管轄也得到了考古資料的印證。

明清時期

明代,唐努烏梁海地區歸蒙古瓦剌部控制。明中期,蒙古達延汗擊敗瓦剌部,將唐努烏梁海地區納入到自己的統治之下。

明末清初,唐努烏梁海地區屬於喀爾喀蒙古扎薩克圖汗部和託輝特首領管轄,並是其常駐之地。1655年,清朝冊封喀爾喀蒙古扎薩克圖汗部和託輝特首領俄木布額爾德尼為扎薩克,唐努烏梁海地區由此納入到了清朝的版圖之中,清朝也由此開始了對該地區實施有效統治。

唐努烏梁海是清代烏梁海的三部分之一,位於外蒙古西北

1.編立旗佐、置官管理等,在唐努烏梁海地區建立起統治體系。

1655年始,清朝將唐努烏梁海地區納入到了其統治體系之下,並在1727年和沙皇俄國簽訂《布連斯奇界約》,劃定了雙方在唐努烏梁海地區的邊界,但其對唐努烏梁海地區的統治方式在1756年之前仍沿用了當地原有的統治形式。1756年,轄有唐努烏梁海地區的和託輝特部首領青滾雜卜反叛,翌年初叛亂平息,清朝開始調整對唐努烏梁海地區的管理方式。1758年,清朝在該地設置唐努、薩拉吉克、託錦、庫蘇古爾四旗。 1762年,設置唐努烏梁海四旗總管,頒予"唐努烏梁海四旗總管之印"。1764年又編成克穆齊克旗,統歸定邊左副將軍節制。據《大清會典圖》記載:嘉慶年間,唐努烏梁海地區共有46個佐領,其中定邊左副將軍直轄的五旗共有25佐領。清朝由此完善了對唐努烏梁海地區的統治。

2.課徵賦稅、徵派差役,管理唐努烏梁海地區的貿易。

清朝對唐努烏梁海地區的經濟管理大致以1758年為界,分為前後兩個不同的階段。前期有關唐努烏梁海地區的賦稅、差役由隸屬於大清的地方官吏和託輝特部、厄魯特部首領接收和徵派,但清朝有權控制其範圍和額度。如1742年,清朝就下令免除了和託輝特貝勒青滾雜卜、厄魯特王公色布騰旺布擅自增加的貢賦。1758年後,唐努等旗開始直接向清朝繳納貢賦,乾隆時期的貢賦為每戶三張貂皮,後根據略有減少並可以折價繳納。賦稅之外,唐努烏梁海人也要當差服役,如烏里雅蘇臺、科布多等漠北軍事重鎮中就有唐努烏梁海兵丁,兩月為期進行輪換。唐努烏梁海地區的貿易活動也納入到了清朝的直接管轄之下,如清朝多次頒佈聖諭禁止內地商民進入該地區從17世紀初期至70年代,沙俄多次派遣使者進入唐努烏梁海地區,試圖引誘和託輝特部降俄,這是沙俄勢力進入唐努烏梁海地區的開始。

1727年,通過談判,清朝和沙俄簽訂了《布連斯奇條約》,劃定了唐努烏梁海地區北部沙賓達巴哈以東中俄國界,使沙俄向克穆齊克河流域及其以東唐努烏梁海地區的公開擴張得到了遏制。但是,沙俄向唐努烏梁海地區擴張的野心並沒有消失,而是利用沙賓達巴哈以西中俄邊界長期沒有劃定的時機,從西部向唐努烏梁海地區繼續擴張。

唐努烏梁海是清代烏梁海的三部分之一,位於外蒙古西北

1860年,沙俄利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機,逼迫清朝政府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強行規定中俄西段邊界的走向,把歷來屬於中國的山河湖泊和設在中國境內的卡倫指為分界標誌,為更多地割佔中國領土製造了條約根據;1864年強迫清朝簽訂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將屬於唐努烏梁海地區的西北部分領土割佔(今屬阿爾泰共和國);1869年迫使清朝簽訂了《烏里雅蘇臺界約》,將原屬烏里雅蘇臺將軍轄地的唐努烏梁海西北4萬平方公里的優質草地割讓給俄羅斯,同一年又又迫使清朝簽訂了《科布多界約》,將原屬科布多定邊左副將軍轄區的烏梁海十佐領割佔。事貿易活動等。

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後,唐努烏梁海地區的俄國勢力發生動盪,白俄試圖以此地區作為反對前蘇聯共產黨革命的據點之一,而前蘇聯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和游擊隊則對舊俄勢力發動進攻。十月革命後的內戰波及唐努烏海海地區,唐努烏梁海居民及中國內地商人損失慘重。面對這種形勢,中華民國政府外交部採納烏里雅蘇臺佐理專員陳毅之建議,決定武力收復唐努烏梁海。

唐努烏梁海是清代烏梁海的三部分之一,位於外蒙古西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