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創投圈600萬+熱文:解碼VC 2.0時代的真相

我們是否處於互聯網泡沫時期?獨角獸的商業模式到底合不合理?關於這些問題,創投圈的探討仍然火熱。全球最具影響力50大商業思想家(Thinkers 50)、哥倫比亞商學院管理學教授Rita McGrath也針對這些現象撰文分享個人洞見,態度鮮明,分析透徹。

海外創投圈600萬+熱文:解碼VC 2.0時代的真相

本文結合2000年互聯網泡沫時期的情況,分析了當前股權投資市場的環境現狀,直指當下投資人風格、獨角獸面目以及創投性別差異等現象的本質和痛點。該文在Medium很受歡迎,獲得600萬+閱讀,數百次獲贊。

很多投資人正在舉杯相慶,這場面像極了2000年互聯網泡沫爆發前夕——我們都知道後來發生了什麼。

企業導師通常會告訴初創企業,要節約資金,精打細算,保持成本彈性。但在當時,不少創始人對此不屑一顧,如今這屆創始人也是這樣。

資金不斷進場,也在不斷退場

自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以來,風險投資額在2018年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隨著資金不斷湧入,融資也越來越大手筆。2018年,規模在2500萬美元以上的融資佔到投資總額的近13%,過億輪融資佔到47%。

隨著資金自由流動,有一點我很疑惑:是不是所有的錢都投到了這樣的公司——商業模式雷同,不惜一切代價實現增長,最後再考慮盈利問題;這樣做投資,投資人是不是有些心存妄想?如果上述猜想屬實,那些沒有持續融資但又實現了盈利的獨立企業,當真算得上英雄了。

一起看個案例。Moviepass是一家美國電影票訂閱服務商,曾經試圖“顛覆”傳統電影行業,推出了價格十分感人的觀影訂閱套餐——不限次數觀影,每月只要9.9美元。該產品一經推出便大受歡迎,畢竟這個價格比一些電影院一部電影的價格都要便宜。

如果這家公司想要的是用戶增長,上面的策略是非常成功的。最火爆的時候,用戶數量從2萬飆升至300多萬,母公司股票大漲,迎來了高光時刻。總之,從紙面上看,一切都很棒。

雖然公司增長迅速,但這個模式在經濟學原理上根本行不通——該公司要為每張電影票補付全價,因此每筆交易都在虧錢;公司也沒能說服電影院,從特許經營收入種分一杯羹,更不能出售從用戶收集的消費者數據。

作為一名企業學教授,我認為,打造這樣一個平臺是非常困難的——每筆交易都虧損,但寄希望於業務模式的其它部分來彌補損失。

與此同時,Moviepass的確讓電影院學到了一點——消費者對電影訂閱是有興趣的。於是,世界最大的連鎖電影院AMC隨即推出了自己的訂閱業務(AMC StubsA-List)——每月19.95美元,可以觀看三部電影。訂閱服務迅速增長,初始訂閱用戶達到了17.5萬,大大超出了AMC的預期。

這個案例讓我們學到兩點:第一點,定價不能低於成本;第二點,只有極少數的先行者才可能佔據不敗之地。關於第二點,通常要滿足以下兩種情況之一:首先是網絡效應(用戶數量越多,產品對其他用戶的價值就越高,因此頭部公司會很難被超越,比如Facebook);第二是生態系統效應(在業務配置中是受保護的一方,比如Windows軟件和英特爾芯片)。多數時候,先行者們只是讓倦怠的老牌公司看到了真正的用戶需求,而一旦大公司們出手反擊,先行者們都會被擊垮。

獨角獸數量過多,燒錢催熟站不穩

硅谷企業家、學者史蒂夫·布蘭克(Steve Blank)曾經說過,在VC 1.0時代,創始人和早期員工在公司創辦六到八年期間,在流動變現上享有的主動權是一致的。但反觀今日,公司能夠拿到超過5000萬美元的融資,可以推遲十年乃至更久再進行IPO,這從根本上改變了創業的遊戲規則,也讓早期員工處在了不利位置。另外,這也助長了混亂和草率,導致公司的估值只關乎高速增長,不關乎盈利能力。上述的模式是不會長久的。

但這種模式還會繼續,只要早期投資人儘量重視增長,在日後某個節點實現高回報的退出。一些憤世嫉俗的人會說,某些投資人的行為類似龐氏騙局:早期投資人會說服後面的投資人,這家公司會成為下一個巨頭,即便項目砸了依然可以賺到錢。

這種話術的問題在於,早期投資人故意忽略了投資過程中的關鍵問題——某些公司之所以能拿到融資,不一定是因為業務基本面良好,而是因為CEO頗具個人魅力,並且給了投資人一個美好承諾——公司會在新賽道和技術風口中成為頭部。

對於這類現象,我們也開始看到了一些存在的合理性。以Uber為例,Uber的成功理論是最終會在司機和用戶的本土市場佔據主導地位。如果投資人堅信這一點,把風投資金用在兩方的補貼上就是值得的。但Uber並沒有成為一個成功的先行者——短短三個月內,Uber損失了50多億美元。

這其中真正的問題,正是人們此前見過的——初創企業為了培育市場,會對早期用戶進行補貼。理論上講,企業一旦把用戶圈進了自己的地盤,就能夠贏得定價權。最後,除非企業有其它收入來源(比如暗中販賣用戶的個人信息),不然就必須把價格提到足夠高,來覆蓋費用並實現盈利。但一旦Uber把7美元的價格提到30美元,用戶們就會選擇坐公交,或者開回自家的汽車了。

男性創始人佔壓倒性優勢,GirlPower仍待解鎖

女性創始人發揮了很大作用,但人數依然少得可憐。2018年,女性創始人獲得的融資總額,還比不上美國電子煙製造商Juul一家公司的融資,甚至還要再低100億美元。女性創辦的企業拿到的融資只能佔到融資總額的2.2%。

假設企業家才能在人群中是均勻分佈的,那麼這似乎有個明顯的盲區。畢竟女性是一群非常擅長消費的群體。在美國,女性擁有的企業有1160萬家,員工人數超過900萬人,創造收入1.7萬億美元。

哈佛大學一項研究表明,投資人在與男性和女性創始人的溝通中存在著系統性差異——多數時候,男性創始人會被問及願景、業務發展等問題,而女性創始人只被問到風險、陷阱等問題,融資情況也是如此。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有一項研究,把上述現象的原因歸咎於缺乏熟悉度,因為大多數投資人較少與女性創始人打交道。而這樣做的代價——錯過了4.4萬個億。

如今,該好好反思這個問題了。(編譯/曹瑋鈺 來源/Mediu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