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悲催狀元郎,中狀元半個月,幫忙批改幾份試卷被五馬分屍

明朝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事件,歷史上也被稱為春夏榜事件,這是中國古代科舉歷史上的著名案例。

事情很偶然,狀元特別冤。

最悲催狀元郎,中狀元半個月,幫忙批改幾份試卷被五馬分屍

明朝初年的南北榜事件,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於政治目的,在元朝殘餘勢力仍然對明朝統治存在威脅的背景下,為了籠絡北方人心而釀下的一起慘案,當年的狀元陳(安阝)和其他幾名官員一同被處死,陳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悲催的狀元郎,沒有之一。

下面鐵錘老師分三個單元詳細分析這個對明朝後來的科舉產生重要影響的歷史事件。

先說事件本身。明朝洪武三十年二月,也就是1397年2月,明朝例行會試,錄取宋琮等52名考生為進士;一個月之後再進行殿試,欽點福建人陳安阝為狀元,江西尹昌隆為榜眼,浙江劉仕諤為探花。大家可能注意到了,這前三甲全部是南方人。

這還不算特殊,最特殊的是,這次錄取的52名進士也全部都是南方人,北方士子沒有一個考取,剃了一個又大又圓的光頭!

是可忍孰不可忍,叔可忍嬸不可忍!北方舉人相當的不服氣,認為這次錄取工作一定有貓膩,要不然我堂堂北方數省,怎麼會一個進士都考不取呢?說好的黃河是大家的母親河,是文明的搖籃,你們這樣是不是要羞辱老母?於是一大批落榜的北方學生用泥巴捏成泥球,把嚴肅的皇榜打成了馬蜂窩,然後手拉著手唱著好漢歌來到禮部大堂之上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秋菊打官司,不僅僅是討一個說法。

最悲催狀元郎,中狀元半個月,幫忙批改幾份試卷被五馬分屍

他們打官司的理由是什麼呢?說這次考試幾位主考官都是南方人,閱卷的時候絕對不公平。肯定給南方讀書人放了水!

“上疏言三吾等南人私其鄉”

這次的主考官劉三吾是個相當有趣的老書生,73歲高齡的時候被人舉薦出山,輔佐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建立了很多重要的國家制度,為人坦坦蕩蕩號稱“坦坦翁”。沒想到這樣的人才主政本屆科舉還會搞出這臺裡格隆,朱元璋知道消息之後氣得血壓飆到250,就命令侍讀張信、侍講戴彝、新科狀元陳安阝等12人和主考官一起重新閱卷,弦外之音就是希望增補幾位北方學生進來,不要搞的朝堂內外嗷嗷叫。可是這批主考官在看了落榜的北方學生試卷,覺得實在是水平令人擔憂,交給皇帝的北方學生試卷也是一塌糊塗。這樣等於既沒有滿足北方學生的要求,又悖逆了朱元璋的心願,這個時候北方學生又開始煽風點火,說劉三吾、白信蹈肯定私底下讓張信等複查的人有意挑選那些水平低下的北方學生考卷送給皇帝看,屬於欺君之罪!

老朱這下終於按捺不住胸中怒火,對所有參與閱卷之人嚴加治罪,當年五月,將白信蹈、張信、陳安阝等人處死,可憐的狀元郎屁股還沒捂熱就被咔嚓了。八十多歲的劉三吾因為太老了免了死罪,發配戍邊,其他被髮配戍邊的還有會元宋琮、探花劉仕諤等人。

到了六月份,文盲起家的朱元璋親自主持考試,這次乾坤顛倒,錄取任伯安等61名北方人為進士,南方讀書人一個名額都麼得。

殿試之後,山東人韓克忠為第一名,山東人王恕為第二名,山西人焦勝為第三名。這次錄取的全部是北方舉子!

這一年,一年兩榜,又出現了屠殺進士和主考官的殘酷事件,在科舉史上面很有名,被稱為南北榜事件;也有人按照時間區別,叫做春夏榜事件。(知識點哦)

這就是殺狀元的前因後果。

第二個問題,朱元璋這傢伙為什麼要拿這個事情做文章呢?

鐵錘文史分析,這主要還是從穩固明朝的統治考慮的。從唐朝安史之亂以後,大批中原人士遷居到南方,南方的經濟和文化此後慢慢發展壯大,最終超越北方;與此同時北方地區包括中原地區,長期受到戰火摧毀,北方地區先後被契丹,遼、西夏,金,蒙元等少數民族統治,幾百年來北方人口整體的文化水平一直走在下降通道,所以在科舉上面實力遠遠落後於南方。這個是客觀原因。即使今天中科院的院士裡面也還是南方人佔據多數席位。

最悲催狀元郎,中狀元半個月,幫忙批改幾份試卷被五馬分屍

那麼朱元璋為什麼對這件事如此上心,不但推翻了春季考試成績。還要在下一次殿試裡面全部錄取北方人來收買人心呢?

這是因為,元朝統治了中國將近100年,尤其以在北方的根基最為深厚。而元朝統治者被朱元璋推翻江山之後流竄到北方地區苟延殘喘,實力仍然存在;以王保保為首領的元朝殘餘勢力仍舊活躍在北方地區,偶爾還會打幾場勝仗讓老朱頭疼不已,成為影響明朝北方統治的不安定因素。

與此同時,在明朝恢復科舉之後,南方因為文化發達。考取的讀書人遠遠超過北方讀書人,這就讓一些北方士子甚至開始懷念蒙古人的統治時代。萬一北方有個什麼閃失,這些人說不定抬腳就走進了元朝人的帳篷。

這個情況朱元璋肚子裡一清二楚,因此在後來第二次殿試裡面,他一股腦把名額全部撒給了北方人,雨露獨吞。

籠絡北方讀書人,保證明朝政權的穩定性,這才是朱元璋的真實目的。因此,考試的真實水平已經不是最重要的標準了!

第三個問題,事件的後續影響。

南北榜事件對於明朝科舉制度帶來了巨大影響。事件發生後的第二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1425年,明仁宗提出了四六比例的南北分卷考試製度,宣德、正統年間 ,科舉按照學生地域分成南北中三卷,按照100人為標準,南方學生錄取55名,北方學生錄取35名,中間學生錄取10名。所謂南卷,就是應天府和蘇州,松江諸府 ,浙江、江西、福建 、 湖廣、廣東等地;所謂北卷 , 就是順天 、山東 、山西 、河南、陝西 等地;所謂中卷 , 就是四川、廣西,雲南,貴州和鳳陽府,廬州府以及滁州、徐州和和州。這個思路在明宣宗時期得到具體的落實。在後來整個明朝時期一直採取南北分卷制度,只是在比例上面做一些調整。

總結:朱元璋殺狀元的南北榜事件,本質上是朱元璋為了鞏固自家統治而採取的高壓政策。被殺之人,不過是政治利益博弈中的犧牲品。可憐那位狀元郎,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翰林院的板凳沒坐熱就被嚓嚓啦。史上最悲催,沒有第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