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兩處天書,漳浦岣嶁碑與華安仙字潭石刻,據說沒人看得懂

福建漳州兩處天書,漳浦岣嶁碑與華安仙字潭石刻,據說沒人看得懂

福建漳州漳浦縣趙家堡,是宋朝皇室後裔的聚集地,在這座仿宋朝京城卞梁的城堡裡,至今仍散居著就許多皇室後人和古文物。趙家堡最奇特的是一塊石碑,名為岣嶁碑,石碑上的文字形如蝌蚪,釋文至今未能破譯,被稱為“中國八大天書”之一。

福建漳州兩處天書,漳浦岣嶁碑與華安仙字潭石刻,據說沒人看得懂

岣嶁碑,又稱大禹碑。趙家堡岣嶁碑是兩塊青石塊拼接而成,每片高1.8米,寬1.14米,厚0.18米,四周均雕著花紋,中間則為一個個形如蝌蚪的文字,共38個字,字形古怪難辨,既不像甲骨文、金文或古篆,又不像道教的符篆,古怪的文字讓不少的遊客駐足流連,觀賞探究,它為古堡平添了一分蒼涼與神秘的色彩。

福建漳州兩處天書,漳浦岣嶁碑與華安仙字潭石刻,據說沒人看得懂

趙家堡的岣嶁碑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原來共有四塊岣嶁碑,另兩塊還埋在附近的地下。在破四舊時,所有石碑均被推倒,打散荒廢,10多年前重修趙家堡時,才找到左右兩邊的石碑,中間的另兩塊碑沒找到。

福建漳州兩處天書,漳浦岣嶁碑與華安仙字潭石刻,據說沒人看得懂

這塊碑對於研究文字起源、金石文化,有重要意義。歷史上有許多人研究翻譯過,明朝時,著名學者楊慎就專門研究過,有釋文,但到了建國後,又被郭沫若給推翻了。

福建漳州兩處天書,漳浦岣嶁碑與華安仙字潭石刻,據說沒人看得懂

相傳郭沫若曾鑽研了3年時間,也只認識碑文中的3個字,不過,這被破譯的3個蝌蚪文是否準確,一直缺乏有力的證據,千古奇碑至今說法不一,在學術屆仍未能形成定論。

福建漳州兩處天書,漳浦岣嶁碑與華安仙字潭石刻,據說沒人看得懂

仙字潭,位於福建漳州華安縣沙建鄉汰溪下游汰口。汰溪發源於汰內盆地西北側的甲指尖,蜿蜒而下,遇峭壁折向東匯入九龍江,積水而成深潭。隔著汰溪而望,對岸的蚶盤山高聳屏立,山腳下有東西寬20米、上下高8米的懸崖鐫刻著大約60個符號,大者一尺多見方,小者五寸大小,字形奇特,有的像武士盤踞,有的似舞女蹁躚,有的如劍戟兵器,有的似人面獸形,既非畫圖,又異行文。因年代久遠,風雨剝蝕,苔披藤掛,無人能識,歷代傳為仙人留下的筆跡,故稱“仙字潭”。

福建漳州兩處天書,漳浦岣嶁碑與華安仙字潭石刻,據說沒人看得懂

仙字潭風景迷人,其山勢陡峭,雲霧繚繞,原野如繡,是遠古先民繁衍生息的好地方。據何喬遠《閩書》說,那裡的摩崖石刻是唐代漳、泉界域糾紛的記錄。貞元初(785~791年),就有李協破譯為:“漳、泉兩州,分地太平,永安、龍溪,山高氣清,千年不惑,萬古作程。”主觀臆測,固不足信。而宋《太平廣記》轉引唐《宣室志》雲:元和五年(810年),大文豪韓愈對它也感了興趣,將所得拓本潛心精研,破譯為“似上帝責蛟螭之辭”,可也沒有說服後人,連光緒《漳州府志》也說:“未知韓公何所據也。” 現代學者對仙字潭石刻進行考察,始於嶺南大學黃仲琴教授。1915年8月26日,他不避風險,沿溪乘船到仙字潭,並寫成《汰溪古字》論文,說這是“盤瓠之後畲族祖先的文字”,在國內引起轟動。建國後,郭沫若及許多學者都精心研究過,但至今未得定論。

福建漳州兩處天書,漳浦岣嶁碑與華安仙字潭石刻,據說沒人看得懂

1957年,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組織專家教授到仙字潭實地調查,認為“這是當地土著的一種遺蹟”。1961年,仙字潭被福建省列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此後,專家遊人紛至沓來,仙字潭成了令人矚目的遊覽勝地。

福建漳州兩處天書,漳浦岣嶁碑與華安仙字潭石刻,據說沒人看得懂

仙字潭摩崖文字是中國東南沿海上古人民僅存的石刻遺蹟,對研究當地民族生活及考古學,民俗學等研究,都具有很高價值。如今,仙字潭的研究探索還在繼續進行,總有一天,人們將會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福建漳州兩處天書,漳浦岣嶁碑與華安仙字潭石刻,據說沒人看得懂

聲明:圖本人幾年前拍攝,文中部分資料搜自網上,如有不當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