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快評丨論文造沒造假,還需“查完再答”?

東方快評丨論文造沒造假,還需“查完再答”?

  11月15日起,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曝18篇論文造假,論文實驗圖片有PS痕跡等消息在網上熱傳。在最初曝出造假的國外學術交流在線平臺PubPeer上,能檢索到有上述圖像異常、作者署名包括曹雪濤的論文超過40篇。對於質疑,當事人稱,“我知道大家關注這個事情,查完了,會給大家一個回覆。”(11月18日中國新聞週刊)

  在學術不端“暴雷”級別越來越高的今天,曹雪濤校長的疑似論文造假事件確實令人瞠目。

  據稱,在這些以曹雪濤為作者或者通訊作者的論文裡,出現了兩次實驗結果圖像完全一致;一幅實驗圖中,局部點圖多次“複製、粘貼”,兩幅實驗圖中,部分一致,部分疑似有增添、刪減等PS操作的現象……數十篇論文“存疑待解”,這還不是怪事;最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在疑似學術不端被曝光之後,當事人的第一反應竟然不是“信用擔保”、而是“查完再答”。

  學術自律這條路,自己是怎麼走過來的,心裡能沒點數?

  所謂查完了再回復的說法,之所以讓人失望並生疑,在於它暗含了兩個可能的邏輯:一是這些論文究竟有沒有問題,自己心裡也很打鼓。可問題是,所有實名署名的高端論文,不都應該經過作者嚴格審定?這就像消費者說你家產品可能是“假冒偽劣”、廠長卻淡然回覆“關心知曉、回家查查”一樣滑稽。二是這種明擺著的心虛,讓人會誤以為作者對自己論文的嚴謹性不敢拍胸脯,又或者這些論文是不是“親自”出於作者的專業研究之手。說得再直白一些——如果每篇論文都遵循學術規範,不僅親力親為,且發表之前都嚴謹審定;那麼,就算糾錯的“啄木鳥”鬧了個烏龍,對於造假與否這種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怎能允許汙名化的質疑、怎能出現片刻的遲疑?

  這幾天,大家都在熱議河北體育學院40多名學生因曠課過多被公示退學。於是很多人聯想起從2018年9月,教育部就出臺了《關於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不僅“清考”成為歷史,學術不端的代價也很慘重。但問題是,學術失格或者學風失範,必有“上樑不正下樑歪”的影響;出事兒的學生固然要嚴懲不貸,涉嫌學術不端的教育工作者就可以扮演“隱身人”?造假也好、不端也罷,說到底就是弄虛作假。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教育部也在2019全國兩會上表達了“堅決不允許”的態度——現在的問題是,從要求到貫徹落實、從態度到舉案說法,這中間究竟還有多少裡的路?

  沒有一票否決、沒有溯及過往,再嚴厲的姿態恐怕都會被投機者化為“繞指柔”。只有從性質上明確“學術不端=學術腐敗”,才能從紀檢監察等高度將作奸犯科者納入法紀嚴懲的規則之內。從“不知知網”到“查後再說”,師道尊嚴與學術之格,究竟還有多少謎團有待歷史來揭開呢?(作者:鄧海建)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