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後期的武將,為何總感覺武功不如前期猛,是何原因?

我們大家在看《三國演義》的時候,老有是一種錯覺,那就是三國初期的時候,各種猛將雲集,像關羽、張飛、黃忠、張遼、呂布等人,可以說一個人直接成就了一個軍團,可是這種情況到了三國後期的時候,就感覺整體武力值瞬間下降了一個檔次,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整個三國後期的實力整體比前期弱了呢?

三國後期的武將,為何總感覺武功不如前期猛,是何原因?

造成這種原因的因素可能有以下幾點。

其一、個人的武勇在後期已經得不到很好的體現。

首先在三國的前期,大漢朝剛剛崩盤的原因,天下群雄並起,但凡在大漢有著一席之地的豪傑就敢自稱為主公,就像孔融、馬騰這樣的三流水平也敢站在臺前過一把主公的風頭。

其實說白了就是當時的大環正好屬於大家集團創業期,自己的企業剛剛成為,正處於百廢待興的局面,每一個主公都想要在這個亂世一統天下,所以就開始拼命的發展自己。

但是整個漢朝就這麼大,如果說兩三個人來平分的話,也許這三個人都可以發展的相當壯大,可如果分成三十份的話,每個君主也許只有十分之一的實力,不是謀士不夠用,就是武將太少,要嘛就是兵力上太過短缺。

最主要原因還是兵力上面的問題,像三國後期打個仗一出手就是數萬兵馬,可是這一切在三國的前期你能帶三千精銳就可以稱之為一方雄主了,要知道當年董卓帶兵入京也就是三千精銳而已。

三國後期的武將,為何總感覺武功不如前期猛,是何原因?

可想而知當時的兵源上面有多麼的短缺,這個時候大家就這麼點實力,誰也不敢把自己的兵力一次全部拼乾淨,畢竟你的敵人可不是隻有一兩個。

但在三國這個亂世想要發展,就一定要搶地盤,只有地盤夠大,才會有足夠的人手來提供足夠的兵源,這個時候由於兵力過少的原因,鬥將這種事情就顯得尤為重要。

畢竟這是古代,但凡這些武將稍微鍛鍊一下,就足以做到以一擋十,某些實力強大之人還可以以一擋百,我們可以想象一下,自己的總體實力一共也就幾千號兵馬,每次打仗又不可能把全部的實力都派出去,一定還要留下足夠的兵力來守家,這樣的話武將能帶上一千來號兵馬其實就不少了。

同樣我們還要考慮一件事,那就是打仗的士氣等因素,這一千兵馬可不是要全部都死光了,才算是一場戰鬥結束,這些可全是人,不是機器,他們也有著七情六慾,當己方的人員傷亡過於慘重的時候,就會因為士氣等因素從而出現投降或者逃跑情況。

也就是說看起來一千人馬相互拼鬥,可實際上死亡人數上百的時候,這場戰鬥可能就已經分出勝負了,這個時候一名武將的重要性就不我說了吧,兩方各帶一千人來打仗,一個優秀的武將直接將對方的武將一槍挑翻,在士氣上面瞬間就能接到一個巨大的差距,如果連勝對方几員大將,可能之後就是追擊敵人而已。

三國後期的武將,為何總感覺武功不如前期猛,是何原因?

所以一個優秀的武將,尤其是相當能打的武將,足以在前期給你抗下一個偌大的門面,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說白了就是一個好的武將可以抵得上一千名兵力。

但這一切到了後期的時候,武將的重要性就不是那麼明顯了,畢竟到了三國後期整個天下的小勢力已經全部退出了這個遊戲的舞臺,只剩下曹魏、蜀漢與東吳三大勢力,這些勢力在吞併之前的所有小勢力之後,已經變得相當龐大,不論是人口還是兵力方面早就不是以前的那兩三千的兵馬可以相提並論了。

這個時候所謂的武將就不能只體現在武功上面了,也就是以前個人的能力就可以撐起一個團隊,而現在一個團隊的實力可以完敗你無數個所謂的個人能力。

就算是三國前期被人稱為無敵猛將的呂布,如果扔到幾十萬大軍當中,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他能撐幾個回合,也許連朵浪花都飄不起來就已經掛掉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個人的武勇再猛有什麼用,還不如一個指揮能力強的統領好用,於是武將勇猛的時代也就過去了,所以我們才會有一種三國後期武將的整體實力都不夠猛的感覺。

三國後期的武將,為何總感覺武功不如前期猛,是何原因?

其二、羅貫中的問題。

還有一個原因可能就是老羅的鍋了,可能是三國演義前期寫的太好了,或者說羅貫中一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也沒有想過自己會將它寫到如此地步,就好像我們為了實現某個目地,把自己的全部熱情都撲到了上面去一樣。

可是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當三國演義這本書寫到後期的時候,因為整體兵團作戰從以前的幾千發展到了幾萬,甚至幾十萬大軍的時候,可能這個寫作風格就要發生改變了。

但是老羅的一生是有限的,他能把這本書的前半部寫得很精彩就已經很不錯了,再接著往下寫就不知道應該怎麼寫了,畢竟整體的規模已經從小打小鬧發展到國與國之間的戰爭,這個時候還著重描寫武將之間的各種單挑可能就有點不太合適了。

三國後期的武將,為何總感覺武功不如前期猛,是何原因?

這就好像我們看到的小說一樣,以前大家沒有成仙之前都在凡間混,所以怎麼寫也都帶著凡間的各種風采,或者說凡間的東西多少有一個參考的標準,所以比較容易寫。

可是當這本書飛昇之後,跑到了仙界,瞬間你就沒了一個要參考的標準,只能發揮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來幻想,於是這本書的質量就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而羅貫中寫到三國後期的時候也是如此,以前的小打小鬧,可以從一些普通人當中的逞強鬥狠上面來借鑑,但是上升到國與國這種高度的時候,老羅也不知道要從哪裡借鑑這方面的題材,不過有一點很清楚,那就是個人的武勇一定不能再那麼誇張的體現出來。

畢竟以前以一擋百,或者因為項羽這樣的人存在,所以大家多少還會相信三國也有如此的人才,可要是以一擋萬,除非大家腦子真得進水了才會相信這樣的事實。

以前的各能小打小鬧會讓大家有著真實的代入感,所以才會精彩,可老羅要是前期就寫出來一個人獨鬥上萬人的畫面,我想這種所謂的代入感可能就沒有這麼強烈了。

三國後期的武將,為何總感覺武功不如前期猛,是何原因?

說白了老羅其實也跟我們一樣是一個普通人,像蜀漢與曹魏之間這種大場面,他也沒有見過,或者說想要借鑑也不知道從哪裡入手,就算是用自己的腦子來想問題,也要把所有的細節都要考慮清楚。

所以當老羅寫到三國後期的時候,大多數時間都耗費在了各種大場面上,這些個人的小打小鬧也許還會有,只是不如以前那麼頻繁了而已,可是大家最初的時候,就是衝著你各種武將的打鬥才會關注這本書的,現在你為了整體結構開始轉型了,這些讀者們當然就不爽了。

就好比我們看到一本書的出發點是為了爽一樣,可是前期寫的很爽的一本書,後期為了讓整本書看起來比較完整,強行把畫風給改了,這種瞬間的失落感就會讓我們感覺整個三國後期沒有什麼猛將之類的人才了。

簡單的來說,就是這本書的領域一開始就是武將個人武勇,所以想看到這本書的人都是衝著個人武勇來看的,可是老羅到了後期把整本書的風格全部改變了,從以前的各種猛將單挑直接轉型成了排兵佈陣。

三國後期的武將,為何總感覺武功不如前期猛,是何原因?

這就讓我們這些專注個人武勇領域的愛好者們相當的不爽了,就好像我們喜歡看武打片,你非要給整成愛情片一樣,我們正在熱血沸騰的時候,你直接給弄出一個小拳拳打你胸口,可以說我四十米長的大刀都已經準備好了,結果你給我看這個,這就是自己內心的感覺一落千丈的感受,就算整部書後面還多少有一些武將之間的打鬥,可是對於我們這些人來說,已經沒有了那種熱血沸騰的感覺,說白了就是領域已經跑偏了。

總結

其實三國演義寫到最後不是沒有了猛將,而是在老羅的書中沒法再來寫所謂的猛將,都是幾十萬人的大場面,再寫這些猛將與猛將之間的單打獨鬥,很明顯已經不合適了,再能打的猛將掉入幾十萬大軍當中也不可能活著走出來,就算站著不動讓你砍,也會把你累到死。再加上我們這些看書之人,為得就是將與將之間的各種單挑,可是你後面的畫風這麼一改,就讓相當多數量的人開始感覺不爽,就算偶爾再加上一些猛將的故事,可是對於我們這些已經習慣了山珍海味的人來說,現在又回到了窩窩頭的時代,很明顯大家都不適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