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翼軍兵變:一場宋仁宗、文臣、武將、叛軍四方博弈的“局中局”

慶曆三年一月,宋北方邊境的軍隊中,發生了一起混亂事件。

渭州當地的弓箭手,因為不滿宋廷派去的主帥侵佔國家發給他們用以自耕的土地,便擁立當地土豪得勝寨寨主姚貴為帥,並串聯駐紮在當地的宣武、神騎兩支殿前司的禁軍,總共千餘人,殺掉了當地監軍,據寨以叛。

幸好,當時宋廷為了安撫前一年“定川寨之敗”而派出的特使王堯臣正在附近辦事,他認為姚貴本身應該沒有叛變意圖,雖然很得當地軍心,但還是可以爭取的。於是,他決定前往招喻。

王堯臣風塵僕僕地趕到渭州,設法說服了姚貴,並跟這批以鄉兵為主體的叛軍約定:之前國家允諾給他們的耕地,一定會恢復。

這樣的條件果然使叛軍安定下來。不久,姚貴便開城出降,和平地結束了這起混亂事件。

“姚貴事件”雖然經過文官的機智處理,在還沒有釀成大亂之前就很快地落幕,但是,宋仁宗在事後並未進一步去追究失職官員以及兵變者的責任。

雲翼軍兵變:一場宋仁宗、文臣、武將、叛軍四方博弈的“局中局”

《清平樂》宋仁宗劇照

可見,宋廷並沒有意識到他們跟西夏的戰爭,已經使邊境失去了平衡;各地官員在朝廷的壓力下,又開始過度地壓迫基層軍士……

而這些,都是隨時爆發兵變的誘因。

果然,就在隔年八月,河北邊境上屯戍保州的雲翼軍,發動了兵變。

文官的行為,點燃了雲翼軍的怒火

保州的雲翼軍,過去向來隸屬於“天策先鋒”,他們是宋遼邊境上最前線的部隊。

為了要犒賞他們守邊的苦勞,從宋太祖時代便規定——這支軍隊只要一出巡邊境,就能得到原本俸祿以外的“特別費”。

然而,到了慶曆年間,因為對夏作戰導致軍費短絀,因此保州的通判石待舉便向當地轉運使張昷之建議:立下規定,要求雲翼軍每一季只能出巡一次。

石待舉的目的,無非是想借此節省軍費。但是,這樣的處置,自然會引來雲翼軍的憤怒。

一日,石待舉剛好與都監韋貴比射箭賭酒,韋貴喝醉後大罵石待舉——“徒能以減削兵糧為己功”。正是這句話,引燃了在場軍士對石待舉的憤慨。他們突然衝入庫房拿起兵器衣甲,要殺石待舉。

雲翼軍兵變:一場宋仁宗、文臣、武將、叛軍四方博弈的“局中局”

宋朝禁軍畫像

事發後,倉皇逃出的石待舉跟保州知州劉繼宗曾一度引領駐紮在城外的神威兵和無敵兵,入城與叛軍搏鬥,但是寡眾不敵,劉繼宗溺死在城外的壕溝中,而石待舉則被亂軍所殺。

於是,發起兵變的軍士便推韋貴為帥,嬰城自守。

叛軍的“小算盤”,與朝廷的“反間計”

宋廷得知雲翼軍兵變後,火急火燎地想要派遣附近駐軍前去平叛。

然而,當宋廷冷靜下來之後,仔細一想,發現不能這麼幹。保州緊貼邊境,若宋廷用兵,豈不是刺激了遼軍?

因此,宋廷先後派遣宦官與大臣前往,與雲翼軍溝通,希望能用招降的方式說服他們。

根據蔡襄當時的奏章,佔據保州的雲翼軍似乎也掌握了朝廷只想招安的心態,因此他們曾拿出了十幾名所謂“首惡”的首級,希望以此來換取朝廷的赦免。

不過,雲翼軍的“小算盤”,很快就被朝廷識破了。

雲翼軍兵變:一場宋仁宗、文臣、武將、叛軍四方博弈的“局中局”

《清平樂》宋仁宗劇照

根據《宋朝事實》的記載,官軍已經從保州逃出來的軍士口中得知了當初真正起事的32個人的姓名,所以,宋廷自然不會相信城中亂軍所謂的“首惡”。

於是,官軍將計就計,將那32人的名單射入城中,告示韋貴:如果能將名單上的人殺掉,協助撫平亂事,便不追究罪刑,而且還可以獲得賞遷。

然而,朝廷這招“反間計”並沒有奏效。

談判陷入僵局,誰能捅破這層“窗戶紙”?

宋仁宗為了迅速平息兵變,再度派遣內侍,帶著詔書入城宣佈特赦;還命令外圍的官軍暫時撤退;並且申明——如果叛軍還是不相信的話,那麼官軍就會攻城。

可是,叛軍對於宋仁宗這道突如其來的特赦依舊半信半疑,向城外官軍揚言,要找“李步軍”——即侍衛步軍副都指揮使李昭亮——來向他們保證,他們才相信有“特赦”這回事兒。

結果,李昭亮到了,事情卻依然沒有進展。因為叛軍中一名考過進士的人,跟眾人說:“哥們兒我以前讀過法律,以宋朝律法來看,他們是不可能特赦我們的!”所以叛軍仍然不相信,還是閉城不納。

局面陷入一潭死水中。

雲翼軍兵變:一場宋仁宗、文臣、武將、叛軍四方博弈的“局中局”

《清平樂》狄青劇照

官軍中有一位宋廷派來的使臣,名叫郭逵。是的,就是那個與狄青齊名的郭逵。

郭逵本就是士兵出身,他靈機一動,挺身而出,向城上的叛軍喊道:“我是老兵,也是你們的老前輩,扔個繩子下來,我和你們說說話!”

叛軍聽到是一名武官前來勸說,便降下繩索讓郭逵入城。郭逵入城後,便以誠懇的態度對叛軍說道:

我也是軍營出身,“豈不自愛?苟非誠信?”

朝廷知道你們其實並不想叛亂,因為之前的官吏不講道理,對你們不好,事情才到了今天這個地步!

現在朝廷赦免了你們的罪,又將厚祿賞賜給你們,還派了兩制大臣帶著詔書前來,大家就別懷疑了吧!

“豈有詔書而不信耶?兩制大臣而為妄誕耶?”

郭逵這番話以及親身入城的舉動,打動了叛軍。他們便要求:除了郭逵之外,如果還有他們認識的武官願意入城為人質的話,他們就投降。

於是,叛軍再度降下繩索,指名他們認識的武官入城,而官軍也隨之照做。因此,叛軍便相信郭逵所言非虛,紛紛扔掉兵器下城,開門投降。

雲翼軍兵變:一場宋仁宗、文臣、武將、叛軍四方博弈的“局中局”

古代戰場畫像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結局

叛軍沒有想到的是,官軍入城之後,卻沒有按照詔書所言,將他們特赦,而是仍然將當初起事的429名雲翼軍士悉數坑殺,其餘兩千名後來附從的軍士則被分遣至別州。

根據蘇轍為歐陽修寫的神道碑,當時擔任河北宣撫使的富弼,還打算將這些分遣別州的叛卒一併殺害,因為他擔心這些投降的叛軍,會由於沒有被特赦,而心懷不安,乃至再生變。

但是,彼時剛剛上任為河北都轉運使的歐陽修阻止了富弼。歐陽修的理由是:

“禍莫大於殺已降,況䝱從乎?既非朝命,州郡有一不從,為變不細。”

按照歐陽修的說法來看,之前官軍殺掉降軍,是經過宋仁宗詔命允許的。也就是說,朝廷自始至終都沒有要赦免叛軍的意思。

雲翼軍兵變:一場宋仁宗、文臣、武將、叛軍四方博弈的“局中局”

《清平樂》宋仁宗劇照

玲瓏說

朝廷這種出爾反爾的行為,等於再次破壞了基層軍士對朝廷的信任。

事實上,就“雲翼軍兵變”的過程來看,當時的叛軍已經對代表朝廷的文官極度不信任了,所以才會要求武官李昭亮出面調解。而且,同是武官的郭逵以個人性命作為擔保,他們才敢相信朝廷。

由此可見,基層軍士與朝廷之間早就出現了裂痕。

就在當初下詔特赦雲翼軍之前,宋仁宗與包拯有一段對話,或許可以說明朝廷與基層軍士的鴻溝是如何產生的。

當時,擔任諫官的包拯在一篇奏摺中提到:

“以諸道轉運使、自兼按察、及置判官以來,並提點刑獄等,體量部下官吏頗傷煩碎……此蓋苟圖振舉之名,以希進用之速爾,遂使天下官吏各懷危懼……其廉謹自守者,則以為不才;酷虐非法者,則以為幹事。人人相效,惟恐不逮,民罹此患,無所訴告。非陛下委任之本意也。”

同時,宋仁宗表示:

“如聞諸路轉運、按察、提點刑獄司,發擿所部官吏細過,務為苛刻,使下無所措手足,可降敕約束之。”

雲翼軍兵變:一場宋仁宗、文臣、武將、叛軍四方博弈的“局中局”

《清平樂》宋仁宗劇照

從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出,宋仁宗開始把問題歸咎到轉運使身上。因此,“雲翼軍兵變”平息的隔天,仁宗第一個處分的,就是負責保州的河北轉運使張昷之。

張昷之被左降到虢州擔任知州,這還是富弼力保他之後的結果。

所以,以此來看,當時文臣和地方官員為了自身的績效,會與武將和基層軍士產生許多摩擦,因而造成軍心不穩。

而這種軍中的不安,並沒有隨著“雲翼軍兵變”的結束而停止。直到宋夏戰爭告一段落,文官與軍隊的緊張對立,才開始趨於緩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