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氏寫下一首催淚詩,看到開篇10字,便令人忍不住淚流

佚名,亦稱無名氏,相信大家對它並不陌生。由於年代久遠,我們如今所讀的部分古典詩詞,它的作者姓名已經不可考,這一類人便統稱為“無名氏”。如我們所熟知的樂府古詩《古詩十九首》,便是由南朝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文選》而成。

無名氏寫下一首催淚詩,看到開篇10字,便令人忍不住淚流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十五從軍徵》,便是一首無名氏的詩,它出自於北宋郭茂倩所編著的《樂府詩集》。《樂府詩集》輯錄了漢魏到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兼先秦至唐末的歌謠,共5000多首。根據《十五從軍徵》的詩意和詩境,它或許是漢魏大動亂時期的民歌,是作者為了控訴不合理的兵役制度而創作的。

這首詩是一首敘事詩。概括來說,它描寫了一位十五歲就從軍,卻到八十歲才退伍的老兵,在返鄉途中與到家之後的種種遭遇,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殘酷繁複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雖然它的語言看起來很平淡,但是卻句句蘊含著極為悲涼的思想感情,讀後令人忍不住淚流。下面我們便來看看這首詩: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無名氏寫下一首催淚詩,看到開篇10字,便令人忍不住淚流

詩的開篇兩句“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即十五歲就出去從軍,到了八十歲才能歸來。看似平淡的兩句,實際上卻包含著深意。這位十五歲就從軍的主人公,究竟是去了哪裡從軍?到了部隊後,軍旅生活如何?戰況如何?這些作者都沒有交代。但一去就是六十五年,兵役的繁重,戰事的頻繁與殘酷,便可以聯想得出了。無疑開篇兩句就很令人動容,催人淚下。

無名氏寫下一首催淚詩,看到開篇10字,便令人忍不住淚流

緊接著的兩句“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意思是說,他回家的途中,碰到了一個來自家鄉的人,於是便問:“我家裡還有什麼人?”看似平淡的一問,實則是飽含了他內心急切的、盼知又怕知的矛盾心情。畢竟對於六十五年沒用回家的他來說,親人恐怕難以健在。但他還是含有期望的,所以問家中還有什麼人在世。

可鄉里人的回答:“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無疑使他陷入了無限悲涼的境地。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你看那松柏林中墳墓一個連著一個的地方,就是你的家。可見這裡鄉里人的回答還是有不忍心在其中,它的言下之意就是說,你的家中已無他人了。從寫法上來看,這裡用哀景寫哀情,更顯基調的悲涼。

無名氏寫下一首催淚詩,看到開篇10字,便令人忍不住淚流

接下來的四句“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則是他回到家中後的所見。即野兔從狗洞進出,野雞在屋樑上飛來飛去。院子裡長著野生的穀子,野生的葵菜環繞著井臺。簡單來說,就是人去屋空,人亡園荒。雖然說作者沒用刻意去渲染感情,但是逐字逐句讀下來,你就會發現它比直接抒情更強烈,更動人。

“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這四句詩同樣只是對主人公做飯一事的記述,但情感卻極其濃烈。意思是說,他默默無言,將院子裡的穀子和葵菜葉做成飯菜,但當飯熟後,卻不知道該給誰吃。可見這裡作者無形中又再次強調了一遍“松柏冢累累”。其悲涼可想而知。

無名氏寫下一首催淚詩,看到開篇10字,便令人忍不住淚流

最後兩句“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則是整首詩情感的高潮所在。它的意思是說,他走出家門向著東方張望,不禁老淚縱橫,灑落在征衣上。這裡的東方指的就是他出徵的地方,至於淚水,則是他這六十五年來的艱辛、思念、沙場風塵等所化。可謂極其深厚而沉痛,讀後令人也忍不住淚流。

綜觀無名氏的這首詩,純以白描手法寫景寫人,語言平淡,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