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歷史上的宰相

本文轉載目的在於信息學習、交流,非商業盈利用途。

九江歷史上的宰相

  我國封建時代以對君主負責總攬政務的人為宰相,此職系當朝顯要,百官的首長,可謂官高權重。九江是人才代興,名家輩出之地,歷史上做過宰相的有舒元輿、江萬里、章鑑3位;做過副宰相的有夏竦、王韶、王寓、徐俯、李鴻賓5位。  舒元輿(791~835年),九江人,唐元和八年(813年)進士,後拜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元和九年,唐文宗時以本宦中書門下平章事,即正宰相。時宦官仇士良專權,舒元輿、李訓和風翔節度使鄭注等,密謀欲剷除宦官勢力。事敗,舒元輿遭腰斬,並遭族誅,史稱“甘露之變”。大中八年(854年)昭雪。著有《舒元輿集》,其文《貽諸第勵石命》、《錄桃源畫記》收入《唐代散文》,其詩入選《全唐詩》6首。據傳《牡丹賦》時稱其工,一日唐文宗繞欄微吟,為之泣下。  宋丞相江萬里(1198~1275年),字子遠,號古心,都昌人。少年學習刻苦,經地方官府推舉選入太學,仕宦40餘年,經理宗、度宗兩朝。他熱心教育事業,在任吉州知府時,創辦百鷺洲書院,親自為諸生講授;在隆興府為官時,創辦宗濂書院,又委託南安軍知軍建道源書院。培植大量人才,文天祥、劉辰翁、鄧光薦等都是他的弟子。江秉性“峭直”,臨事不能無言。任左丞相期間,權臣奸相當道,江萬里極力反對賈似道等權奸破壞抗元鬥爭的投降行徑,力主抗元,認為“君子只知有是非,不知有利害”,因而被投降派所厭惡,兩次被貶出京城。鹹淳九年(1273年)江萬里知潭州兼湖南安撫大使,時樊城已被元兵攻破,雖年邁力不從心,卻竭力勉勵年輕有志有識之士。

次年,江萬里以疾辭職。元兵破襄陽,年老多病的江萬里在一首《舟中遇風吟》詩裡,表達了他忠義剛毅、清廉正直的決心和胸懷。元兵攻入饒州,他投入預先挖掘的取名為“止水”的池中殉難,全家均赴水犧牲。止水如鏡,可以鑑照明淨澄澈的一生。  章鑑,修水人,宋度宗紹興三年任右丞相兼樞密使。他是在元兵南下,政局混亂中出任宰相的。章鑑為人寬厚,也善詩文。故里在修水緘西30華里楊坊杭山下,距黃庭堅故里雙井村不遠,其墓在下杭村佛塔壠,墓內隨葬物被盜,墓室尚存。1991年出版的《修水縣志》載有章鑑寫的《千秋觀記》。  宋仁宗天聖七年、慶曆七年至八年任參知政事、樞密使(副宰相)的夏竦(985~1051年)字子喬,德安人,出身兵家。史載夏竦:“資性明敏,好學,自經史,百家,陰陽,律歷,外至佛老之書,無不通曉”,得到名相、重臣王旦的賞識。任地方官多有政績。知襄州時,因歲飢,“大發公廩”賑濟災民,故數十萬災民無人餒斃。知洪州時,他嚴禁尚鬼、信巫、淫祀之俗,令棄邪務農。夏竦還帶兵駐守邊防,治軍尤嚴。

九江歷史上的宰相

其因“材術過人”為人所忌,當仁宗命他為宰相時,遭到強烈反對而未果。著有《文莊集》留傳於世。  宋神宗熙寧七年至十年任樞密副使的王韶(1030~1081年),字子純,德安人,出身寒門,因中進士進而仕途。他出仕前曾深入遼、夏邊境,考察山川形勢,軍事民情,熟讀兵書,著《平戒策》3篇,詳論取西夏之路,為神宗所賞識。王韶是宋代著名軍事家,史載王韶“用兵有機略”,“樹勳戎馬間”,不愧是“一時良將”。他支持王安石變法。在對西夏的反擊戰中,收復熙、宕、洮、疊、河、岷等州地二千餘里,為宋代反抗遼夏戰爭以來所未有的空前勝利。但是,西北用兵費用頗多,當時譭譽各半,王韶因怨憤離軍。先後被貶為洪州、鄂州等處地方官。  王寓,江州人,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任尚書左丞,當時,要他作為康王趙構(後為南宋高宗)的副手出使金國。他找藉口推辭,被欽宗免職,貶單州(今山東)團練副使,新州(廣東新興)安置。建炎末,遇害於江州。

九江歷史上的宰相

  宋高宗時任籤書樞密院事、權參知政事的徐俯(1075—1141年),字師川,號東湖居士,修水人。少有俊才,平日喜覽群書,善工文筆。後因韓忠彥與曾布主政,拘履歷起用舊人,任衛尉寺主簿,職頗低微。奸臣蔡京乘機拉攏,以巧言令色對徐俯從其幕下,徐不就,作《猛虎行》譏之。徐俯生性耿直,建炎初,曾一度落職。因經筵與翰院力舉,復任右諫議大夫。紹興二年(1132年),賜進士出身,兼侍讀3年,升翰林院學士,又擢端明學士,籤書樞密院事。四年,兼權參知政事。時宰相朱勝非進言誹謗,趙鼎亦從中作梗,高宗不偏聽。而徐俯不願與爭權,乃求去職。紹興九年(1139年)出知信州,次年卒。著有《東湖居士詩集》6卷,為江西詩派詩人。

九江歷史上的宰相

  李鴻賓(1767~1846年)字象山,號鹿坪,一作陸平,德化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舉於鄉,嘉慶六年(1801年)進士,初選庶吉士、散館授檢討,後相繼做過學政、御史、給事中,因善於“疏陳時政利弊”幸而言中,獲得皇帝歡心。道光六年(1826年)調兩廣總督,道光十年(1830年)升協辦大學士,翌年獲“賞戴花翎”殊榮。其六十生辰,道光帝御書“承恩敷成”匾和“福”、“壽”字各一方,真可謂“皇恩浩蕩”,聖眷優隆。他在官給事中巡視漕務時,為疏浚運河出力獻策,受到褒獎;曾捐銀千餘兩,給京城九江會館購屋一所,以備德化舉子赴京應試時宿用。李鴻賓後因“貪贓枉法,喪臉辱國”、“殺良冒功,兵敗謫戌”,道光十三年遣戌新疆烏魯木齊,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卒於德化沙河本宅。(撰文/崔若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