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與母親:女人最高級的活法,從來都不是詩和遠方

張愛玲筆下的母親,總是無情的,要不就是貪財的,要不就是墮落的。在愛情裡低到塵埃裡的她,對待親情,冷漠得可怕。

然後,這反差的態度並不是憑空而來,追根溯源,則是她生父生母的選擇和態度,給了她畢生的陰影。

尤其是她母親。

張愛玲與母親:女人最高級的活法,從來都不是詩和遠方

這個民國的傳奇女子,雖然在兒女眼中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可在那個封閉的年代,張愛玲的母親張逸梵,可謂是很多女人的表率。

當大多數人守著一隅,寡淡度日的時候,張逸梵已遠走他鄉,不顧一切奔向遠方。

她的魄力足以掀起一個時代的漣漪,作為第一位主動提出離婚的女人,無論怎麼說,都是勇敢的。

甚至,有人把她比作中國版“出走的娜拉”。

但是,當我們用留存的文字和旁人的記憶拼湊出她的後半生,所謂的詩和遠方,只不過也是局外人幻想的泡影。

1 新生的背後,是坐吃山空的無奈

張逸梵這個名字是她自己取的,隨著原名“黃素瓊”而到來的 ,還有她那顆追求新生活的決心。

她厭惡家中那位啃著老本、揮霍無度的丈夫,厭屋及烏,她也將家中的一雙兒女,一併捨棄了。

這場在舊式婚姻中義無反顧的逃離,是有些悲壯的。

萬千女人以為迎接她的是自由夢,可揭開面紗,背後多的是千瘡百孔。

唱歌、跳舞、畫畫、社交,是張逸梵在國外生活的主旋律,溢滿了藝術的味道,自由的氣息。

可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她明明擁有機會和才華,但卻只顧享受藝術帶給她的光環,從未真正去掌握一門謀生的技能。

說到底,就是缺少了那股狠勁。

相比張愛玲在寫作上的筆耕不輟,升學上的日夜苦讀,張逸梵最大的弱點就是淺嘗輒止,不曉得年輕時吃苦的意義。

張愛玲與母親:女人最高級的活法,從來都不是詩和遠方

她若肯咬緊牙關誓死不休,那麼,那麼多年孤身在外,也不至於沒有持續的安身立命之本。

彼岸的少男少女們在謳歌她的勇敢,而此岸的她,做不到自力更生,至於重生後的奢華,也不過是靠財產的變賣。

女人可以嚮往生活的另一種可能,但如果沒有堅持的毅力和吃苦的決心,所謂的詩和遠方,也不過是另一種方式的苟且。

只有那些吃得了苦、敢對自己下狠手的女人,才能實現進階的圓滿。

恰如張愛玲,即使面對殘破的感情,也可以毫不猶豫地施捨三十萬,畢竟這等底氣,都是她自己賺來的。

2 走遍萬水的背後,是漂泊的悽苦

黃逸梵長得很美,但美則美矣,卻始終不懂得修煉自己,她把大把時間放在四處行走、結交好友,卻從來沒有選擇停下來提升自己。

這種沒有積澱的人生,如同沒有水澆灌的花,縱使生得再漂亮,也開不長久。

當昔日的好友已經在各自的領域有所建樹時,曾經光芒萬丈的黃逸梵,卻淪落依靠別人謀生的地步。

她曾在馬來西亞落腳,當時的工作還是由老鄉引薦的。可惜的是,別人幫她入了門,她卻因為沒有文憑只能做手工老師。

有朋友曾回憶起她的狀態:面容憔悴、身體欠佳、居住環境惡劣。

張愛玲與母親:女人最高級的活法,從來都不是詩和遠方

那時的她,已經51歲高齡。

此等落魄的境界,和她剛出國結交的那些朋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潘玉良在繪畫上頗有成就,徐悲鴻回國後也名聲大噪。

只有她,在異國他鄉,獨自承受年輕時任性的代價。

張愛玲與母親:女人最高級的活法,從來都不是詩和遠方

後來的她,去了英國,原因無他,僅僅是因為福利制度好。

臨走前去變賣繼承的瓷器,可惜當地人不識貨。無奈之下,她帶著十七個箱子,坐船北上。

不知道那時的黃逸梵是否已經在生活的錘鍊下學會了苦中作樂,可若換作任何一個人,都忍受不了在英國的地下室,度過自己的晚年吧。

張逸梵曾經是擁有一副好牌的,但她預見不了未來的變遷,也沒有為未來做積澱的遠見。

所以,晚年的她,縱使輾轉多國,也改變不了貧苦的局面。窮且悽清,幾乎成了她後來的人生註解。

她一腔孤勇選擇了漂泊,可卻從未給自己配好劍。上帝始終都是公平的,前半生揮霍,後半生就得奔波。

當下的享樂人生肯定是愉悅暢快的,可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有遠見的女人,至少要給自己裝上鎧甲。

即使不能百毒不侵,但至少可以抵抗無情歲月的侵蝕,年老變衰的滄桑。

木心曾說:“悲觀是一種遠見。”

作為一個女人,縱使目前的生活無解可擊,也應在歲月靜好中保持警惕,做好積澱,蓄滿能量。

畢竟,漂亮和安逸是暫時的,可本事和能力卻是愈久彌堅的。

3 後半生自由的背後,是缺乏安全感的孤獨

離婚、遠走、漂泊,毫無疑問,黃逸梵是一個有主見的女人,她可以為了自由放棄子女,為了遠方誓死不回頭。

但反觀其後半生,孤身一人的寂寞其實是自由的另一個縮影。

“只談戀愛不結婚”是她在離婚後的人生信條。

年輕時,她貌美苗條,又擅長社交,這樣的她自然不乏追求者,然而,她流連其中,被戀愛的甜蜜衝昏了頭腦,卻不曾想過自己今後的歸處。

此時的她,尚且是人們空中那個傳奇女子,但經年之後,她也只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的女人。

張愛玲與母親:女人最高級的活法,從來都不是詩和遠方

她曾為了自我親手推開了子女,但在50多歲的時候,又在國外收養了一個女兒,但好景不長,覺得總教不好,便又把她送回了福利院。

我們不能輕易揣測這個女孩是否是張愛玲的替身,但值得肯定的是,沒有婚姻和家庭的的黃逸梵,是孤獨的。

孤獨到身邊陪伴的男人,都可以降低標準。

她明明可以在最好的年紀選擇結婚安穩度日,可偏偏愛極了單身的自由。

她的內心,終究還是不夠強大,年輕時依靠舊時財產和頭上的虛無光環,年老時褪去鉛華,她也會深感不安。

為什麼?

漂泊半生的她看似無堅不摧,但自始至終,她都沒有真正靠過自己,如此的安全感,也不過是空中樓閣。

人老珠黃,幻影破碎,人人稱讚的黃逸梵,終究還是悽苦的,她的內心還沒有強大到自生自滅,無牽無掛。

病危之際,她給張愛玲寫信,唯一的願望就是要見她一面。

可惜的是,張愛玲只能寄去一張一百美元的鈔票,黃逸梵的夙願,竟也成了終生的遺憾。

追根到底,張逸凡還是固執的,一腔孤勇選擇了一條路,便再也不回頭。

可是啊,人生那麼長,及時轉彎也很重要,一個女人沒有必要按著世俗的標準活,也沒有必要在屢屢碰壁時還選擇固執己見。

要是黃逸梵擁有孤身一人的資本和底氣,那麼她的選擇就沒有錯。

但她沒有強大到那個程度,卻也選擇了這樣一條更為艱難的路。看看其淒涼的結局,其實是她高估了自己。

相比母親張逸凡的野心,張愛玲倒是愛極了世俗生活裡的煙火氣,雖然她的童年給她留下了陰影,但她之後的每一步,都走得很穩。

張愛玲與母親:女人最高級的活法,從來都不是詩和遠方

寫字、出書、愛人,縱使受了情傷,也一輩子都在愛和被愛中度過。

這母女兩人的人生選擇,沒有對錯之分,只是塵世中的女人啊,人人驚羨黃逸梵,卻看不見張愛玲人生的種種確幸。

可人生除了觸不可及的遠方,還有近在咫尺的幸福啊。

一個人女人最高級的活法,絕不是隻有詩和遠方,要是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去過好自己的生活,不好高騖遠,不浮躁自滿,那麼,選擇任何一種人生,都可以是幸福圓滿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