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故事:六旬老人手製傳統空心掛麵 掛麵細如銀絲像瀑布


在翼城縣中衛鄉趙家村,趙家空心手工掛麵的大名如雷貫耳,年過六旬的趙佔柱,是製作掛麵的老手藝人。由於時代變遷,村裡從最初的18戶人家做掛麵,到現在只有一家做掛麵,經歷了許多坎坷。隨著近年來人們生活觀念的轉變,綠色食品的呼聲越來越高,老趙也不願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手藝就這樣失傳,於是重振家業,試圖拯救這個瀕臨失傳的工藝。|主編:劉昱|責編:張春穎 王琪|山西新聞網特約攝影師:李鵬程

據趙佔柱老人介紹,趙家空心手工掛麵製作工藝沒有任何文字說明,完是全靠父輩們代代相傳至今。每天下午兩點開始和麵、醒面,壓面、分面,再次放入窖池裡進行二次醒面約2個小時左右,就可以拉麵成型,拉好之後掛在院子裡日光照曬到下午三四點開始卸面、包裝,整個製作流程需20個小時左右。

加工手工掛麵是個累人活,大大小小的工序有十幾道,一點都不能馬虎。分別是和麵、壓面、搓條、盤條、上筷子、陰條、分筷子、再陰條、出筷子、裝封等工序。老人正在和麵,麵粉、水、少許鹽,各用多少,如何配比,全靠“心中有數”。


水多了,面軟,掛到面杄子上根本“馱”不住;水少了,面硬,抻不出麵條兒。加鹽更精細到幾兩幾錢,並且沒有定數,全憑多年經驗,心領神會。

“做掛麵的沒有當時飯!只有人等面,不能面等人!”這是趙佔柱老人幾十年做掛麵的感觸。趙佔柱老人正在將壓好的面,切條分面。

在他的意識裡,做掛麵是件極需要天時配合的事情。時間,好似一位威信的長者,只能順從,不能悖逆;時間又好似一個任性的情人,只能揣摩心意兒,卻又不能溢於言表;而經過多年做面情緣之後,他做掛麵與時間早有了默契,幹起來得心應手。

趙佔柱老人說:“我現在如果有什麼事兒,急需要離開一會,就可以和好面,讓它等我一兩個鐘頭,完事回來也照樣做掛麵。”到這時候,面和老人就像兩位相知多年的老朋友,可以相互擔待、謙讓、包容了。

凌晨五點,他人還在睡夢中的時候,趙家已經亮起了燈,開始了他們新的一天。上筷子,把兩根60釐米長、一指粗的六稜木固定好。將揉搓好的面交叉地纏繞在筷子上,至筷子繞滿為止。

兩根自制筷子之間的距離約25釐米。繞條時用力要均勻。自然有序,最好一氣繞成。一般情況下,1分鐘即可繞滿兩根筷子。把二次醒好的面拉成約60釐米的麵條。

拉麵成型,拉麵時要平均用力向外慢慢伸張,拉到2米左右。接著就要準備上面了。

上竿,將拉好的麵條取出,掛在高為2.5米的架子上。成功與否與天氣有關,要天氣晴好,水分易揮發,霧天霾天,不僅空氣不好,而且潮溼的環境麵條易斷,無法成功。

暑伏天最熱的三個月不能做掛麵,陰雨天不見太陽沒辦法做面。只有過了中秋節氣溫逐漸變涼了,才能製作掛麵。一天裡冷熱狀況要體感揣摩,哪個時辰做哪一道工序,這都是不能輕易更改的。

將剛剛制好的掛麵,做成美味的麵條,全家老小一起享受著這天然掛麵的味道。

現在年輕人很少去耐下心,去學傳統工藝,老趙也時常感覺年歲越大,越力不從心,為了更好地傳承手工空心掛麵工藝,他與徒弟趙紅兵已經申報國家非物質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