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國古代的橋樑文化

中國是橋的搖籃,在建造上中國的古橋則更是發展得早而有建樹,所建出的橋多而精。被眾多造型美觀大方的橋所點綴著的中國,也被封上了一個“橋的國度”的美稱,其中不少的中國橋甚至在世界上都備受矚目,可見中國的橋樑藝術實在是精深。本文側重於分析中國古代的橋樑文化。

淺析中國古代的橋樑文化

一、 中國古代橋樑的產生與發展

在人們周圍的環境中,橋這種建築物十分常見,尤其是在南方水鄉,橋各式各樣,造型各異。橋的直接用處是用於渡過無法到達的地方,便於跨越障礙。譬如建於水鄉的橋,水便是最大的障礙,阻礙了兩岸人民的來往相處。機智的人們想出瞭解決辦法,於是橋這種大型構造物便應運而生。

橋的建造也靈活精巧,不受空間限制,這種特點也使得不同用處的橋產生。就算在地形崎嶇的高山上也能有橋的身影,而這樣的橋往往是獨木橋,只能允許一邊通過。橋左右兩側同時有人,那麼只能一方禮讓另一方。

這種橋陡而險,往往處在人煙稀少的地方,可能因為年久的緣故,加上風吹雨打,橋上的木板會有脫落,所以這就造就了山頂“險橋”。這種橋學名叫做懸索橋,也叫吊橋,它的優點就是能夠跨越很大距離,並且造橋所需要的材料很少,橋體自身的質量很輕,懸索橋的產生也能看出橋有新發展。

淺析中國古代的橋樑文化

一般的橋是允許人通過,漸漸地,中國古代又出現了允許馬車等駕駛工具經過的橋,這種橋能夠承受更大的重量,橋樑也更敦實。後來隨著新的通行工具——船的出現,橋也漸漸隨之有了改觀。但此時的橋在江南地區顯現出了一種弊端——建在水面上的橋佔用了一定的水域面積,阻礙了乘船捕魚人的去路,人們被這個問題折磨著。

後來的橋不只是能夠僅供橋面上方的人、通行工具通過,人們還想出利用橋下方的空間,允許橋下水面上行人通過。這種建在河兩邊的橋,可以越過橋下的河,這樣就形成了“橋下行舟,橋上行人”的和諧景象。這種橋名為拱橋,出現於東漢中後期。拱橋下設有橋洞,拱形也不盡相同,常見的有半圓形,還有多邊形,橢圓形等,供於各種用途。

中國的古代橋樑不止懸索橋和拱橋,還有梁橋等,多種多樣的橋豐富了中國古代橋樑文化,在這些巧奪天工的建築物上更是凝聚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與勞動結晶。

淺析中國古代的橋樑文化

二、中國古代橋樑多而精

中國古橋之多,在於數量和種類多。中國的古橋數以萬計,出名的有揚州五亭橋,四川瀘定橋,潮州廣濟橋和北京玉帶橋。首先要提的就是揚州五亭橋,它作為揚州名橋二十四之首,素有“中國最美的橋”之稱。

五亭橋容中貫通,其建築風格頗為融合,既有北方橋的雄偉,又兼具南方橋的秀氣,它靜靜地佇立在瘦西湖內,與揚州美景融為一體,它甚至成為了揚州市地標性的建築。故有唐代大詩人杜牧詩《寄揚州韓綽判官》雲,“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杜牧將山水柔情描寫的淋漓盡致。

月光照映下的橋,勾起了杜牧的萬千思緒,橋美的如詩如畫,如夢如幻。後來中國著名的橋樑專家茅以升評價,揚州的五亭橋是最具藝術美的。可見五亭橋是公認的中國“最美的橋”。

北京的盧溝橋也是中國古橋的另一大奇蹟,它曾在來華商人馬可·波羅所著的《馬可·波羅行記》中被提到,他稱讚盧溝橋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橋”。盧溝橋外觀敦實優雅,古樸端重,建築特色和藝術也都是一流的。

淺析中國古代的橋樑文化

中國古橋之精,在於建造工藝之精妙。古橋的建造絕不是粗製濫造的,每一道工序都經過工匠精心監製而成。 說到中國的古橋,就不得不提中國最古老的橋——趙州橋。由隋朝的匠師李春建造,又名安濟橋,坐落於中國的河北省石家莊市。

趙州橋不僅是中國最古老的橋,在世界上也是橋中的“元老”級別,它是世界上現存年代最久遠的橋。它的設計在當時具有先進性,趙州橋也是迄今為止跨度最大的古橋,其保存良好,匠師李春在設計上也作出了重大改進。他將橋體的拱肩由實肩拱改成了敞肩拱,在技術性能上十分的卓越。

趙州橋還達到了低橋面和大跨度的雙重目的,節省了用料,工人們施工時也方便了不少。古代的洨河每逢汛期,水線上漲,如果橋沒有較好的洩洪能力,將會危及人們的安全,莊稼被水淹沒,造成洪澇災害。因此,對橋的洩洪能力是個巨大的挑戰,而趙州橋的四個小拱就可以分擔部分洪流,增加了洩洪的能力。

李春在設計時的確費了不少心思,他採取的敞肩拱就是一個上策,實現了建築和藝術的完整統一。敞肩拱較以往的實肩拱能夠節省大量土石材料,這樣一來,橋身的重量就減輕不少。四個小拱可以節省石料近三百立方米,減輕自身重量近七百噸,從而減少橋身對橋臺和橋基的垂直壓力和水平推力,增加橋樑穩固。

淺析中國古代的橋樑文化

使橋的外觀造型更加優美,四個小拱均衡而對稱,大拱與小拱交相連映,組成一幅自然流暢的圖畫,更顯輕巧秀麗。

美輪美奐揚州五亭橋,清人黃惺庵讚道:“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鏡,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古色古香河北趙州橋,唐代張鷟稱道:“趙州石橋甚工,磨礱密緻如削焉。望之如初日出雲,長虹飲澗。”

大氣磅礴北京盧溝橋,清朝乾隆皇帝詠盧溝橋:“滑芴新波泛薄,陵春山蒼鬱有云興。天邊詩境盧溝道,半拂吟邊憶我曾。”中國古橋多而精美,實在是建築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瑰寶。

淺析中國古代的橋樑文化

三、總結

中國古橋歷史悠久,製作精巧,發展質量高,有著無法比擬的藝術價值。這些中國古橋世世代代為人們奉獻著,供人們通過障礙,它們彷彿一位位老者,欣慰地看著自己的後輩們生息繁衍下去,人們更應該好好珍惜善待這些祖先留下的遺產。

參考文獻:

[1] 《杜牧詩選》,胡可先,中華書局,2009年

[2] 《朝野僉載 隋唐嘉話》, [唐] 張鷟 劉餗 , 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

[3] 《馬可·波羅行記》,[意] 馬可·波羅,中國書籍出版社,2009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