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不讓鬚眉!她既是中國半導體之母,也是新中國第一位女大校長

集微網消息,巾幗不讓鬚眉在各行各業中都有體現,在半導體行業亦是如此。眾所周知,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始於19世紀50年代,即新中國剛成立後不久,彼時正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的謝希德毅然選擇回到生活艱難、科研條件差的中國,以瘦弱而堅強的身軀,為中國的半導體物理、表面物理的理論研究撐起一片天。因此,她也被業內尊稱為“中國半導體之母”。

“科學研究真正需要的是發展思維、發展遠見和始終如一的發展勇氣。”對於選擇科研這條道路,毫無怨言的謝希德曾這樣說道。

巾幗不讓鬚眉!她既是中國半導體之母,也是新中國第一位女大校長

圖示:謝希德

生於戰亂時期仍不忘發奮讀書

謝希德1921年出生在福建省泉州市的一個書香人家,父親謝玉銘是一名著名的物理學家。1927年,因父親被派任於燕京大學任教,於是年僅6歲的謝希德也跟隨全家前往北平,並在燕大附小、附中及貝滿女中讀書。

然而平靜的讀書生活並沒能持續太久,盧溝橋事變後,謝希德一家便開始了逃難生活,輾轉於武漢、長沙,可以說她的青少年時代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這段經歷也讓她意識到,只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人們才會有安定的生活。因此,發奮讀書成為當時謝希德生活的主旋律。

有時候命運總是會讓人措手不及。就在謝希德以優異成績考入湖南大學之後的某一天,她突然感到腿痛,以為是扭傷,並未在意,可疼痛一天天加劇,最終竟不能走路了,經確診為股關節結核。在上世紀30年代,結核病猶如今天的癌症,往往被認為是一種不治之症。

因為身體的原因謝希德不得不休學。但她並未向命運低頭,在臥床治病期間,她自學了大學英文、數學。因為股關節結核往往會導致癱瘓,母親勸她少看書多休息。謝希德總是樂觀地說:“讀書是我最大的興趣,只有讀書可以使我忘掉病痛,使我的生活充實。讀書是治我疾病的良方。”

幸運的是,謝希德憑藉著堅強的毅力終於戰勝了疾病。4年後,她離開病榻,重新站了起來。但遺憾的是,雖然重新站了起來,但是卻留下了終身的殘疾,雙腿不能彎曲。

一直以來謝希德都沒有放棄讀書,即使戰亂時期情況特殊再加上身體不適,她依然參加了3次大學招生統考,且3次都被錄取,但直到第3次才真正成為大學生,入讀廈門大學物理系,從此開啟了她與物理的不解之緣。

漂洋過海完成學業後歸國

1947年,在廈門大學順利畢業後謝希德赴美留學,先後獲得史密斯學院碩士學位、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這段非比尋常的求學經歷也是她人生中一段極為寶貴的財富。

巾幗不讓鬚眉!她既是中國半導體之母,也是新中國第一位女大校長

在麻省理工學院,謝希德師從著名物理學家、運籌學領域開拓者莫爾斯,專注於高壓狀態氫的阻光性的理論研究。畢業後,她參加了美國固體物理學家斯萊特主持的固體和分子理論研究組,從事微波諧振腔中半導體性質的理論研究。可以說,這段科研經歷為她後來從事半導體物理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謝希德留美的5年期間,她從小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摯友,後逐漸發展成為戀人的曹天欽在英國留學,並也獲得了博士學位。

新中國成立的喜訊,像劃破蒼穹的閃電,傳到美國和英國,也在謝希德和曹天欽這對戀人的心中激起了千成浪,“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是闖入他們腦海中的第一個念頭。

然而就在他們籌劃著歸國路線時,在朝鮮戰場屢吃敗仗的杜魯門政府突然宣佈:在美國留學的理工科中國學生,一概不許回中華人民共和國!

得知這個消息,謝希德感到驚訝而憤怒,身邊的朋友甚至父親謝玉銘均勸告謝希德不要回到當時生活貧困、科研條件差的中國去,但她卻沒有絲毫的動搖,依然選擇立刻回國參加建設。

經過商量,夫妻二人最終決定的回國策略是謝希德先從美國脫身,到英國成婚,然後歸國。在英國生物化學家、科學史學家李約瑟的幫助下,計劃最終成功。

1952年8月,歷經輾轉曲折的他們告別劍橋,登上了英商藍煙囪公司的客輪“廣州號”,並於當年10月1日,最終抵達上海火車站。

回國後投身於物理學教學生涯

剛回國的謝希德夫妻二人很快便落實了工作單位,其中謝希德被分配到著名的高等學府復旦大學物理系,擔任物理系和數學系的基礎教學工作。從此,復旦大學物理系的講臺上多了一位身材矮小卻不知疲倦的青年女教師。

在復旦大學的短短几年間,謝希德先後開設普通物理的光學、力學、理論力學、量子力學、固體物理等七八門課程。如今許多科技骨幹,還有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方守賢、丁大釗、王啟明等都是她的得意門生。

巾幗不讓鬚眉!她既是中國半導體之母,也是新中國第一位女大校長

1956年,謝希德和丈夫曹天欽迎來了愛子的誕生,但也就在當年,國家科學規劃委員會提出《發展計算技術、半導體技術、無線電電子學、自動學和遠距離操縱技術的緊急措施方案》。該方案由周恩來總理親自審議、批准。

為了適應迅速發展的半導體事業需要,教育部決定將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南京大學和廈門大學5所高校相關師生召集到北京大學,開辦中國第一個半導體專門化培訓班。由中國半導體物理學科教育開創者之一、北大物理系教授黃昆擔任主任,謝希德擔任副主任。

這個消息讓謝希德感到十分興奮,雖然此時她的孩子剛滿5個月,但她還是毅然前往北京,完成新中國所賦予給她的使命。1958年,謝希德和黃昆教授成功合作,出版了中國第一部全面論述半導體的科學論著《半導體物理》,這是一部在當時全世界都可稱權威的專著。

兩年間,中國第一個半導體專門化培訓班培養了中國第一代半導體專門人才300多名。此後,全國許多高校仿效成立半導體專業,建立研究所和生產半導體材料和器件的車間。1960年,中國科學院在應用物理所半導體研究室基礎上,成立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

回到復旦成為新中國第一位女大校長

完成自己的“使命”後,謝希德回到復旦大學,並親自主持籌建復旦大學物理系半導體專門組、籌建併兼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和復旦大學聯合主辦的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在她精心指導和組織下,堅持應用技術和基礎研究並重,為上海半導體工業發展和基礎研究創建了必要的條件,培養了一支隊伍。

1983年,62歲的謝希德出任復旦大學校長,成為新中國第一位女大學校長。生活中的她平易近人,每次上班都不坐小轎車,而是和大家一塊兒乘坐校車,這樣既可以處理一些公事,又可以與大家交談,傾聽教師們的心聲。

在先後擔任復旦副校長、正校長的10年間,謝希德力排眾議,率先在國內打破綜合大學只有文科、理科的蘇聯模式,增設了技術科學學院、經濟學院、管理學院等幾個學院,將復旦變為一所擁有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管理科學的綜合性大學。

她抓教師隊伍建設,採用破格提升的方法,鼓勵學科帶頭人脫穎而出,促進青年教師拔尖;她強調交叉型、複合型人才培養;她設立“校長信箱”“校長論壇”“新聞發佈會”溝通校內各方面情況,使存在的問題得以及時解決。不得不說,她的不少洞見在如今看來依然頗有遠見。

1984年,美國總統里根訪華,併到復旦大學發表了演講。里根選擇到復旦演講,據說有兩個原因:一是復旦對外交往中體現出活力四射,二是復旦這位女校長是里根夫人在美國史密斯女子學院的同學、好友。就這樣,謝希德帶著復旦站在了國際媒體面前。

然而讓人倍感遺憾的是,謝希德的晚年一直在與病魔做抗爭。自1966年被確診為乳腺癌後,這30多年期間,癌細胞幾度向胸腔、淋巴結轉移,一次次手術、化療,令她受盡折磨。她住院期間唯一的要求是要一部電話,讓她接通便攜電腦,處理大量的工作事務。

2000年3月4日晚9時35分,一生和病魔作鬥爭的謝希德最終離開了她熱愛的事業和學生。

謝希德逝世後,美國眾議員柯特·韋爾登Curt Weldon請求美國國會山上的美國國旗特別為謝希德飄揚一天,以表彰謝希德曾經為中美關係所作出的貢獻。他還託人把這面旗子送到了謝希德一手創立的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校對/Aki)


分享到:


相關文章: